吉林省长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
试题预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网文界约定俗成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这个“网生起源说”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网络原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用汉语(海外称“华文”)表达,并且是刊发于汉语网络平台(无论它是网刊、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当我们回湖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
材料二:欧阳友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而引领了互联网革命的欧美并未生长出一种有别于印刷时代文学工业的网络文学工业呢?
《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太阳纵队传说》,但在该文标注有“本文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显然,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在时间上虽是最早,但仍是把网络当作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在内容创作上并未显示出充分的“网络性”。
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站和超长篇类型小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
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
(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文艺报》,2021年05月12日)
材料三: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
“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作家作品说”则包含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的《风姿物语》。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
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
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贡献的平台,个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部分,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
(摘编自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坛起源说”认为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演进的链条”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
B. 《太阳纵队传说》标注有“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这说明其创作仍是传统文学路子,网络仅是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
C. 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
D. 以“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的内容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溯源,暗含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起源说”和“多源头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能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
B. 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是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
C. 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溯源的话,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
D. 探究中国网络文学缘起,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目的是把握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提高中国文学位置和价值。
3. 结合材料三,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象说”观点的一项是(   )
A. 1995年8月中国大陆出现了BBS“水木清华”和1996年8月新浪旗下的“金庸客栈”。
B. 1997年8月,罗森开始连载网络长篇小说《风姿物语》,但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作品。
C. 1998年,蔡智恒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并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
D. 2008年,《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与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联手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
4. 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
5. 材料二反驳了材料一的哪些论断?并相应又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答案】1. C    2. D    3. C    
4. 首先论证中国网络文学起源的学术观点:“事件起源说”、“论坛起源说”;然后重点论证“网生起源说”;最后论证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的意义;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5. ①反对材料一中中国网络生长线“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是“长于本土也成于本土”。②反对材料一“网生起源说”中《华夏文摘》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认为起始点是金庸客栈。③反对材料一“计较其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认为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特殊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和第四段“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可知,只是按照“网生起源说”的一个推断,没有提到“现象说”和“多源头”;还有“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可知,应是“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而不是“就能行稳致远”,未然说成了已然。
B.“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可知,没有明确“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C.“如果从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可知,源头应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三第三段“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可知,“现象说”的三个特点是: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
A.“水木清华”和“金庸客栈”只符合“现象说”的一个特点,即草根写作。
B.“《风姿物语》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作品”只符合“现象说”的一个特点,即草根写作。
C.“蔡智恒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草根写作;“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是大众参与;“并为众多网络写手效仿”是社会关注。符合“现象说”的三个特点。
D.举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属于社会关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1)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2)第二段主要论述了“论坛起源说”,说明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并具体解释其理由;
(3)第三段重点提出概念“网生起源说”,提出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这个问题,第四段具体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
(4)第五段和第六段重点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的意义所并指出在廓清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现在,当我们回湖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
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是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对材料一进行了反驳。
(2)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和第四段“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可知,其观点是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并且认为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
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欧阳友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可知,指出“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这就否定了材料一中“网生起源说”中《华夏文摘》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3)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可知,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不应计较诞生哪个国家。
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可知,材料二则认为应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的喜剧 
林海音
“好,被我发现了!”
尖而高的声音从厨房窗外发出来,说话的是我们那长睫毛的老三。俗话说得好:“大的傻,二的乖,三的歪”,她总比别人名堂多。
这一声尖叫有了反应,睡懒觉的老大,吃点心的老二,连那摇摇学步的老四,都奔向厨房去了。正在洗脸的我,也不由得向窗外伸一伸头,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
“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
“陈皮梅的核儿!”老大说。
“包酥糖的纸!”老二说。
然后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
我望着正在刮胡子的他,做无可奈何的苦笑。我的道理还没有编出来呢,又来了一嗓子干脆的:“赔!”
没话说,最后总算讲妥了,以一场电影来赔偿我们昨晚“偷吃东西”的过失,因为“偷吃东西”是我们在孩子面前所犯的最严重的“欺骗罪”。
我们喜欢在孩子睡觉以后吃一点东西,没有人抢,也没有分配不均的纠纷。在静静的夜里,我们一面看着书报,一面剥着士林的黄土炒花生,㗭㗭嗦嗦,好像夜半的老鼠在字纸篓里翻动花生壳的声音。
可是明天问题就来了,群儿早起,早在仆妇还没打扫之前,就发现了塞满垃圾的烟灰缸。
“哪儿来的花生皮?”我被质问了,匆忙之间拿了一句瞎话来搪塞,“王伯伯来了,带了他家大宝,当然要买点儿东西……给他吃呀!”我一说瞎话就要咽唾沫。
但是王伯伯不会天天带大宝来的,我们的瞎话被揭穿了,于是被孩子们防备起“偷吃东西”来了。他们每天早展调查烟缸、字纸篓。我们不得不在“偷吃”之后,做一番“灭迹”工作。
“我一定要等!”有一次我们预备去看晚场电影,在穿鞋的时候,听见老二对老三说:“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
“我也一定不睡!”老三也下了决心。
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可是进门没听见欢呼声,天可怜见!一对难姊难妹合坐在一张沙发上竟睡着了!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
把她们抱上床,我试着轻轻地喊:“喂,醒醒,糖买回来啦!”四只眼睛努力地睁开来,可是一下子又闭上了,她们实在太困了。
第二天早上,当她们在枕头边发现了留给她们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
但是这并没有减轻我们做灭迹工作的热情,当烟灰缸、字纸篓都失效的时候,我居然怪聪明地想到厨房外的簸箕。谁想还是“人赃俱获”了呢!
讲条件也不容易,他们喊价很高,一场电影,一个橘子,一块泡泡糖,电影看完还得去吃四喜汤团。一直压到最后只剩一场电影,是很费了一些口舌的。
逢到这时,母亲就会骂我:“惯得不像样儿!”她总嫌我不会管孩子,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母亲说这种话的时候,完全忘记她自己曾经也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了!
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但这称号在维持了八年之后的去年是不适宜了,因为我们又有了第四只。我用食指轻划着她的小红脸,心中是一片快乐。
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我的北平朋友用艳羡的口吻骂我:“瞧,疼孩子疼得多寒蠢!”人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但没有比做一个新生儿母亲更快乐!
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当一些自命为会掐算看相的朋友看到我时,从前身、背影、侧面,都断定我将要再做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但是我们的第四个“龙套”竟走错了上场门,她站到已经有了两个的那边去了!给我们形成了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比例,我不免有点懊丧。
因此,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
我的丈夫便拿龙套的比喻向人们解释,他说:“你们几时见过台上的龙套是一边儿站三个,一边儿站一个的呀?”
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大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
我是快乐的女人,我们的家一向就是充满了喜剧的氛围,随时都有令人发笑的可能,那么天赐我三与一之比,是有道理的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二、老三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枕边的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灭迹”的食物。
B. 我的北平朋友责骂我“疼孩子疼得多寒蠢!”朋友认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一个好母亲不能因溺爱孩子,失去了原则。
C. 外婆总责骂我,嫌我不会管孩子,但她也曾经有几个淘气的女孩子,暗含家庭两代人与孩子之间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
D. “我”家老四是个女孩,形成了三女一男的比例,使得重男轻女的“我”不免有点懊丧,将女孩们称为“三只丑小鸭”。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歪姑娘”泼辣、天真、可爱的形象。
B. 四个脑袋扎成一堆,围在一起质问“我”的“偷吃”与“欺骗”,此处的群像描写诙谐幽默,富含喜剧效果。
C. 文章写母亲的“偷吃”“灭迹”,孩子的“提防”“侦察”,看似紧张刺激,实则轻快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D.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现实生活,如“惯得不像样儿”,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子女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意。
8. 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认为:“原来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三点。”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列举两例分析。
9. 文章标题“鸭的喜剧”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睫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这一处细节描写,用“抬”“挤”“斜”等动词,“使劲”“质问的口气”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发现父母偷吃的“赃物”后,质问的过程,将孩子们的调皮、娇憨跃然纸上。
②“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这一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个小孩“严加提防”父母偷吃零食的天真、执着的憨态,让“我”又气又笑。    
9. ①“鸭”寓意丑小鸭,代表的是孩子们,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记叙对象是孩子们;②“喜剧”二字奠定文章情感基调,说明记叙的事情是快乐的;③“鸭的喜剧”表明是孩子们在家中制造的喜剧,隐含着作者家中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我们还没来得及‘灭迹’的食物”错误。“‘我一定要等!’”“‘他们一定会带回东西来偷偷吃的。’”“这一晚我们没忘记两个发誓等待的孩子,特意多买了几块泡泡糖”“高兴得直喊‘奇怪’,她们忘记是怎么没等着妈妈,回到床上睡着了”综合这几处分析可知,孩子奇怪是因为妈妈给她们买了糖,而她们却已经忘记要等着“抓包”妈妈偷吃食物这件事了。
B.“朋友认为孩子要宠,但不能惯,一个好母亲不能因溺爱孩子,失去了原则”错误。“看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分化出来的小肉体,她给了我许多奥妙的感觉,所以我整天接着我的婴儿,不断地亲吻和喃喃自语”,朋友是因为这一情节才说出羡艳的话的。由此处分析可知,朋友说这话并不是因为作者过于溺爱孩子,而是作者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D.“使得重男轻女的‘我’不免有点懊丧”错误。由原文“我已经有了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按理想,应当再给我一个男孩,没有见戏台上的龙套吗?总是一边儿站两个才相称”“外面有了谣言,人们在说我重男轻女了,这真冤枉,老四一直就是我的心肝宝贝”可知,作者并非重男轻女,只是希望像龙套一样,左右对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好,被我发现了!’”“‘看!’仍然是歪姑娘的声音,‘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等处,是“歪姑娘”的语言描写;“长晓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是她的动作描写;“长睫毛”是对她的外貌描写,但文章并没有“歪姑娘”的心理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其中‘细’是指细密的描写”可知,题目让我们找出文章运用细节描写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①例如:“四张小脸抬起来冲着我,长睫毛的那个,把眼睛使劲挤一下,头一斜,带着质问的口气:‘讲出道理来呀!’”一处。
这处内容发生在孩子们发现“我”和丈夫昨晚偷吃之后。“只见四个脑袋扎成一堆,正围在那儿看什么东西。啊,糟了!我想起来了,那是放簸箕的地方,昨天晚上……”“这是什么?橘子皮?花生皮?还有……”“陈皮梅的核儿”“包酥糖的纸”。橘子、花生、陈皮梅、酥糖……这些都是小孩子爱吃的东西,可作者并没有给孩子们吃,而是趁孩子们睡觉后“偷吃”。
当孩子们发现父母偷吃之后,不是哭闹,而是质问。“抬”“挤”“斜”等动词,“使劲”“质问的口气”等描写,将孩子们“质问”母亲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孩子们娇憨的同时,也能看出一家人关系的轻松、和谐。
②例如:“两个小身体裹在我的一件大衣里,冷得缩成一团”一处。
这处细节描写,发生在孩子们“发誓”要等待父母看电影回家,“抓包”他们偷吃过程中,“裹”“缩成一团”等细节能够看出孩子们等待的不易,这处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个小孩“严加提防”父母偷吃零食的天真、执着的憨态。
当然,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还有很多,考生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文章“我曾经把我的孩子称为‘三只丑小鸭’”“人们不免会问我四只鸭子的性别”等处可知,作者亲切地成自己的孩子是“小鸭子”,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鸭”寓意丑小鸭,代表的是孩子们。这个字交代了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孩子们,主要内容也和孩子们有关。
“喜剧”是指剧情常引人发笑的戏剧,说明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快乐的。由文章“这种场面我倒是见过一次,那年票友唱戏大家起哄,真把龙套故意摆成三比一,专为博观众一乐,这是喜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江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北斗星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