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中学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中学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4届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命题人:北中高二备课组审题人:黄林平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试题预览
  2024届高二级第一学期“四校”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命题人:北中高二备课组  审题人:黄林平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
B. 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
C. 《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
D. 《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这与他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闳卓的史学观念紧密相关。
B. 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网罗”“略考”“综”“稽”,这研究方法依然值得今之学者学习和借鉴。
C. “天人之际”的“天”,材料一认为“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二认为“天”是“天命”“天道”。
D. 两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理念展开,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死前所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以“岂不谬哉”来评价。
B. 司马迁大力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
C.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探究有其进步意义。
D.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敢于为农民首义的陈胜立传,表明他相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司马迁在治学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今之学者可获得怎样�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期末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石狮市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清北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