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三)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三)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
试题预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发挥各级组织的引导作用,共同宣传、解释、介绍及传播传统节日中优秀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人民论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又到月圆中秋时,沪上多彩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在节日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9月9日,松风听音名家古琴展(首展)亮相上海松江泗泾古镇,李朝阳、吴明涛等古琴演奏名家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独特的中秋古琴音乐会。次日,上海市民艺术大课堂——淮音戏曲课堂迎来中秋专场,学员将在此学唱中秋歌曲的淮音表达。上海保利大剧院也发出“穿上国风服装,打卡不一样的花好月圆”的邀约。
内蒙古博物院在9月8日至9月11日连续推出“中秋手作——千秋鉴团圆”“中秋课堂《玉•见文明》”“特别企划——趣看文物•中秋篇”等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里感受中秋古韵、共话家国团圆。其间,博物院还将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沁苑校区全体师生奉献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文化课堂,让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9月7日发放5000张陕西文旅惠民卡,游客可用来购买享受惠民补贴的文化演出和旅游景区门票。陕西多家景区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惠民礼包。白鹿原影视城推出“走进白鹿秋色,惠享美好生活”中秋微度假系列主题活动,游客可以在景区吃月饼、赏月圆、诵诗书、行汉礼,感受传统文化。景区还向全国教师发出邀请,教师本人凭相关证件即可免费乘坐观光扶梯、观看演出。
湖北不少景区推出光影盛宴,点亮中秋夜空,将赏月、拜月祈福等民俗活动融入现代科技之中。9月10日至12日,荆州方特将推出超级月亮主题造景,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柔美的汉服舞蹈快闪携手营造“月下游园,共赏风雅”的唯美浪漫意境。武汉植物园“奇幻森林夜游”活动精彩继续,游客可在王莲展示区看明月映水照花影,还能与10米高的“超级大月亮”合影留念。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暨千机秀点亮云台山表演秀将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上演。届时,1000架无人机集结,融合中秋月圆、竹林七贤、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让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奇观。云台山中秋游园会国风演艺、潮玩打卡、浪漫夜游等项目将为游客带去别样体验。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多彩文旅活动 感受花好月圆》)
材料三:
这个中秋,在烟台体验过中秋节的还有一批“特殊”的外国友人。中秋节前夕,俄罗斯第一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巴沙以及俄罗斯塔斯社驻上海记者伊万等一行走进烟台,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烟台,实地感受中秋的浓厚氛围。
“我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了,对中秋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很热闹。”在东山宾馆,巴沙带着女儿一起跟师傅学习制作月饼,看着女儿开心的模样,巴沙高兴地说:“以前只吃过月饼,不知道制作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次很有趣的体验,这个中秋节我和家人们也在中国团圆了。”
学习制作月饼、打卡百年老街所城里、观摩海阳沙滩雕塑……作为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记者,巴沙这次来烟台,也带着自己的任务。“烟台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有文化浓厚的老街,也有现代化的建筑。”在烟台,他们一路观摩一路用镜头记录,巴沙告诉记者,这次回去之后,他也会把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俄罗斯的观众。
(摘编自潇湘晨报《“老外”在烟台过中秋节,难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B.注重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可以展示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C.传统节日让仪式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D.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携起手来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加强文化符号与载体建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传统节日的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的中秋活动有音乐会、吃月饼、赏月圆等,这些活动依然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D.湖北一些景区的中秋活动融入现代科技,推出光影盛宴,如荆州方特炫酷的动态光影秀和云台山千架无人机表演。
3.下列诗句中,不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一项是(3分)
A.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B.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我国当前应如何更好地推广传统节日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烟雨南湖
          沈裕慎
①江南的雨,像细丝,如牛毛,稀稀疏疏,似梦似幻。放眼看去,整个天地笼罩在袅袅的烟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②虽然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南湖是飘着雨丝的,仿佛就在眼前。人生之事,有不可不忘者,有不可忘者。南湖的这种记忆,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底处。 
③“七一”之际,我来到了这个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船儿一摇一晃地缓缓前进。这又给诗一样的环境,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这轻吹的风,这荡漾的波,掸拂了我旅途的疲劳,洗却了我旅途的风尘。俗称小瀛洲的湖心岛,在烟霭似纱里显得分外迷人,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的更加如梦如幻。踏上游船,向往与感动仿佛就在那个瞬间,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我又一次在若有若无的细雨中,体会到了烟雨南湖。 
④湖心岛掩映在浓浓的绿色里,历经千年的烟雨楼,扔傲然挺立。匾额上“烟雨楼”三个大字,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手书,笔力道劲。楼的下面大厅的两根立柱上,有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岛上还有清辉堂、乾坤碑等等多个景点,“清辉堂”是一座门厅,堂后面四周有短墙曲阑,碉楼画阁,其中假山耸峙,花木繁多。超然客公众号 
⑤我跨进大门,步入庭院,天地不大,却是亭楼阁榭,式式俱全,假山曲径,安排得当,古树盆景,搭配有效,常绿灌木青青,应时花儿开放。登烟雨楼,则又是一番景象,看不见岸边,看不见水面,只见这800多亩的湖面上,烟雾腾腾,如万家举炊,炊烟飘忽;又如蓬莱仙岛,仙云绕缭。这是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咏杭州西湖的诗句:“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谈抹总相宜。” 
⑥烟雨楼坐北朝南,重檐飞翼,雄伟壮丽,古朴典雅。始建于五代后晋,因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得名,晨烟暮雨,非烟非雨,以若隐若现的缥缈媚态著称。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知府龚魁拔修楼阁増建庭轩,取名“瀛洲胜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领兵攻取嘉兴,在烟雨楼驻扎过部队。1645年清兵攻打烟雨楼,楼被焚毁。清朝顺治年间(1664年)知府许焕又重建。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清兵围攻镇守嘉兴城的太平军时,烟雨楼又被清兵炮火摧毁。这样,烟雨楼数十年凄惨荒凉,一直到1918年才重建。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相传为我国八大明楼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诗留画,亦曾有六个皇帝到过此地,可谓人文名胜。 
⑦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当时,会议是在一艘单夹弄丝网游船上召开的。一个年轻女性不经意间的一条建议,改变了一个会议的进程,让一个湖声名远播,让这条船名扬千古。那个女子的名字叫王会悟,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那个湖是她家乡的嘉兴南湖,那条普普通通的小船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湖红船。只可惜,当年开会的游船,在抗战中毁于战火。现在的游船,是1959年根据当事人回忆,呈请中国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在模型原样仿制的一艘画舫。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⑧这条船是一条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会议就是在船的中舱进行的。10多个代表,围桌而坐。毛浙东坐在右侧的小凳上,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的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董必武坐在船舱正前靠右的位置上,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张国焘则正襟危坐;其他人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李汉俊、包惠僧、周佛海等人则热烈讨论着。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变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⑨红船启航,就在那个火红的7月。一束闪烁的星火,疾速蔓延,把中华儿女的激情燃烧,把黑暗的角落照亮,以不可阻挡之势,燎原于华夏大地。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就从南湖扬帆起航了,尽管前面是风刀霜剑,尽管有一路的惊涛骇浪,但这艘红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绕过几多暗礁,穿越无数险滩,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魄,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鲜亮晨曦。 
⑩红船如一支巨大摇篮,悠然停放南湖一隅,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依依惜别的一刻,凝眸回望,夕阳斜照,霞光如织,仿佛在一池红韵的湖面上织出镰刀斧头的图案,瞬间凝结成一面神圣的旗帜,正因为如此,这艘承载中国革命未来的“母亲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饮用苏东坡和杜牧的诗句,写出了南湖景色的飘渺虚幻,表达了作者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凸显了文章主旨。 
B.文章些烟雨楼,就是些南湖。第⑥自然段叙述了楼阁明清时期的兴衰经历,从而展现南湖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 
C.文章写中共“一大”因被密探发现而临时易地,嘉兴南湖及一艘游船从此声名远播,一个偶然的决定书写了历史。 
D.文章对与会人员举动进行镜头组合式描写,画面感强,写出了与会人员对革命的使命感,突出了会议的重要作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湖心岛分外迷人,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南湖烟雨梦幻般的景色,照应标题。 
B.文章写景时语言富有特色,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文言化表达别有韵味,形成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C.文章最后两段化虚为实,既写出了南湖“一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又写出了对革命精神的伟大传承。 
8.文章写南湖,多次引用董必武的对联、诗歌,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烟雨南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万里,字延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初,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诧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C.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美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陪太子读书时,他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深受太子敬重。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嘉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刚直正直。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14.选文末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此诗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崇让宅,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②《起夜来》为古乐府杂曲歌词,其词表现女子思念情人到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密”“掩”“深”“迥”等字透露出荒寂凄凉之感:“徘徊”一词传达出一种寻寻觅觅、若有所失的心绪。
B.颔联写月有晕而朦胧,风天将至;夜露生寒,庭花瑟缩未开,营造了凄寒惨淡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
C.尾联“共馀香语”“不觉犹歌”,写作者与妻子对话并聆听她吟唱《起夜来》的梦中情形,表现了他对亡妻思念至深。
D.此诗由景见情,由白天写到仪晚,由门外写到宅内、室中,通过层层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思念亡妻的复杂心境。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音响效果,说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消融。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         ,带给受众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围绕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         ,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 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C. 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 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节目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 这些节目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 这些节目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 这些节目以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环境的变化,自然界的许多动物要冬眠,而海参却要夏眠。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海参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而浮游生物习性特别,①__________:冬季海面水冷,它们主要生活在海底;夏季海面水温升高,它们都浮上来觅食和繁殖。生活在海底的海参,②__________,只好用休眠的方式来维持生命,因此,海参的夏眠与其他生物的冬眠一样,③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①写出另外两种可能。
地球孕育了生命,是人类的摇篮,但是现在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科学家提出:人类或者立即采取行动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或者转向外太空寻找新的宜居星球。
①人类寻找新的宜居星球,但不采取行动解决环境问题。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韶华,有青涩纯真,有梦想期许,但在自我认知与社会思考和理想追求中又往往各有特色。
请以“青春如我”为题,选三个典型事例来刻画你自己。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姓名与所在班级。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三)•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蕴含着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等精神内核,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也需要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测试(四)』  下一个『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测试(五)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