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
试题预览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摘编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材料二 
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肆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
(摘编自李晓《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材料三 
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
网络时代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应引起注意的是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正如有网友直言,“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其中75.2%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所以,强化语言逻辑素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认同的。而要做到这些,学会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创造鼓励多元化表达的平台和氛围,多读经典,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等,这些建议均可以积极尝试。
当然强化语言逻辑也不妨从娃娃抓起。有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很少,这会导致很多人成年后更加“不善言辞”。因此,在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均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必然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同时,对于网络新潮用语也没有必要一味排斥,毕竟这些是最能代表时代的表达方式。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要改掉整个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色和传播方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正所谓,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更不可小觑。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更为期待的是充满着积极向上力量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以丰富人类的语言体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年轻人倾向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语言能力愈加贫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用语言,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B.网络时代,直面内心的差异化表达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
C.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
D.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语言文字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性。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汉语语言”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语日常用语博大精深,在表达上简洁、生动、意蕴深长。
B.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都会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生命力。
C.网络语言聚焦社会话题,折射国民心态,也正在不断丰富着语言文字的内涵。
D.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有意识地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才能紧跟时代脉搏。
3.材料三主要论述的观点是(3分)(  )
A.网络时代别患上语言贫乏症。    
B.网络时代需要强化语言逻辑素养。
C.强化语言逻辑从娃娃抓起。   
D.网络时代不要一味排斥网络新潮用语。
4.时代的进步对语言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近几年“给力”“断舍离”“锦鲤”“喜大普奔”“我太难了”“文明互鉴”等网络热词纷纷涌现,众说纷纭。请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衡
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要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初隆起时的皱褶,就自然得可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拨慢拢中飘动。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你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这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滤石挤,再溢出涓涓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在这种人仙参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怕也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夏丏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筏过五曲溪时,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几个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写得不出头。原来这幼溪是一个明代人,名陈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头,便归隐此地来研究《易经》。石上还刻有他发牢骚的诗。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那个曾带义兵归南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还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铮铮诗句:“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它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是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是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邈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
人在世上待久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这样那样的重负。为解脱这一切,历来的办法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苏东坡是最通此道的,所以他既当居士又寻山访水。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净化,霎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苏于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清水幽,渔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眉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巳漂出九曲溪,水面顿宽,一汪碧绿。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岩石“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山上松杉枝条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意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B.文章引用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是由眼前武夷山曲折的溪水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明溪水的温柔之美。
C.文章在写五曲溪两岸石壁古人的题刻时,由“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这一句转入对古人的联想,进而引发后文对哲理的思考。
D.如同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一样,在武夷山的怀抱里,作者也真正接受了一次大自然对人的精神洗礼。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点出游览武夷山的方式与登览其它名山不同,只需躺在竹筏上默读就可以了,独特而迷人。
B.文章写“山美得自在”,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情态各异,活灵活现,生动而有情趣。
C.文章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写溪水形成时,连用“落”“渗”“滤”“挤”“溢”“汇”等动词突出了水的轻软可爱。
D.文章最后以船工“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作结,意在说明武夷山有悠久的历史,令读者读来回味悠长。
8.本文采用作者的游踪和感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9.梁衡在《山水为何有美感》中写到“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 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 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4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14. 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颖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颖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在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
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6.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对此四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辛弃疾总想收复失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南宋王朝并不能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登高临远,发出了感问:“_______,_________。”
(3)“海日”是在诗歌中是一个常用意象,王湾《次北固山下》用它表达哲理,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用它描绘天姥山的奇异伟丽,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来满足人们实际交际的需要。词义( )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例如,人称“辞书之祖”的《尔雅》一书对六畜的解释非常( ),同一种动物,会根据它的毛色、大小、年龄、形状、雌雄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之所以对六畜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是因为在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以农耕、渔猎、畜牧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对动物没必要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因此,古代一些描写六畜的词已经( )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也引起了词义的变化。 古代人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不(),如《尔雅》里《释鸟》《释兽》中对鸟、兽的归类,就只是从①进行划分的,即“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二足而羽”的意思是有两只脚,有两扇羽翼并且能飞翔的就是鸟。《尔雅》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都归入鸟类。基于此,与鸟类相类似的其他哺乳动物都被归入鸟类。如《释鸟》里收入“蝙蝠”这个词,就是因为它②。然而,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认识到不能仅从事物的外表形态进行分类,从而对“鸟”“哺乳动物”“蝙蝠”等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演化   详细    消弭    正确
B.演变   仔细    消失    准确
C.演化   仔细    消弭    正确
D.演变   详细    消失    准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我们没必要再对动物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没必要再对动物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C.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我们对动物没必要再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D.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动物没必要再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在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此多的磨难。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20世纪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困难。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但是,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急迫问题。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B.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C.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D.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让你用一个汉字(或者词语)概括你心中的2020年,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请根据2020年度社会热点或个人生活经历,以“我心中的年度汉字(词)”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紧扣主题,内容健康,观点鲜明,具有时代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过关检测』  下一个『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