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0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2•河北•邯郸市汇文中学有限公司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
试题预览
专题0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2•河北•邯郸市汇文中学有限公司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比如,大数据不仅是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更是对应着思维方式或城市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从疫情整个应对中,可以看到大数据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参与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询服务等则体现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再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也让我们在风险和挑战应对中更有信心。当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
(摘编自《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深切体会到“韧性”的重要性。面对风险,城市要披上一件高强度、高韧性的现代化“金丝软甲”。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是个热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最近,许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强调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统”。这固然让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设韧性城市,要谨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意从概念化走向实质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应急化走向常态化,从被动、静态、单一的“冲击-反应”型风险应对,走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
为城市披上现代化“金丝软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城市韧性建设是任性的,把韧性城市建设“概念化”“口号化”“形式主义化”,同样也是任性的。建设韧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剑”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叶公好龙”式的表面文章。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工程建设,又要注重隐性内涵建设,既“急不得”,也“慢不得”。只有真刀真枪、实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心为城市披上一件现代化的“金丝软甲”,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摘编自2020年4月13日《新华日报》,《为建设韧性城市添件“金丝软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韧性城市指能够凭自身能力有效应对突然发生的各种变化或冲击,并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
B.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检验了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水准,又为管理者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的韧性提供了样本。
C.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等新兴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使人们能更从容迎接挑战。
D.对于韧性城市建设,人们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但泛智慧城市技术的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是人类的共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韧性城市”是在今年疫情危机下出现的新理念,它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演进。
B.没有新兴技术的支持,面临灾害时城市的正常运维效率可能会大大降低,非典时期就是例子。
C.漠视城市韧性建设或只停留在表面的“韧性”都是不正确的,这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
D.材料一说理论证,条分缕析,逻辑性强;材料二比喻生动贴切,大量的引用使语言形象活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行为的一项是(   )
A.某市完成了48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未来还将制定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
B.某新区从选址之初到规划建设,开展了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应对专题研究工作,提出了符合新区特点和定位的规划建设要求。
C.某市从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出发,开启突发事件应急教育,让公众懂得应急自救知识,以期面对突发事件能客观冷静,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D.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某市动员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老旧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闭管理,并采用各种手段堵住防控漏洞,完善了防控体系。
4.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D    2.A    3.D    4.①科学合理利用新兴技术,多维度提升城市韧性;②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③不搞形式,真正抓好“韧性城市”显性工程建设与隐形内涵建设。    5.①首先提出“韧性城市”这一概念,明确“韧性城市”的内涵。②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新兴技术对于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作用。③最后展望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景,并作出相关提醒。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泛智慧城市技术的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是人类的共识”错,原文在材料一种的表述是“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当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可见,原文并未阐述“是人类的共识”这样的观点。故D项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推断的能力。
A. “它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错,原文的表述是:“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可见,疫情下并不是促使先进城市规划诞生,而是历史上,时间错位,故A项错。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题干“下列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行为”,考生应分析韧性城市的概念,然后用事件行为回扣概念,进行比较。文中指出“‘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D. “老旧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闭管理,并采用各种手段堵住防控漏洞,完善了防控体系”是通过外界力量防控,并不是凭借自身的能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对“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概括,要到材料中找到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的问题的表述。材料一主要论述科技在新的疫情背景下的运用,强调建设韧性城市要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材料二第二段提到“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建设韧性城市要跳出防灾救灾思维,多方位建设;材料二第三段“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工程建设,又要注重隐性内涵建设”,即建设韧性城市不能走形式,要注重内涵建设。由此可以概括出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题干明确要求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行文脉络的概括即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材料一开头段先写了什么是韧性城市,并列举几个城市的例子;接下来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韧性城市建设,一是疫情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及建设韧性城市的必要性;一是科技手段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最后展望未来,阐述建设韧性城市还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2•河北石家庄•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有感于此,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诸将八首》就集中对将官的问题一一指摘。《其一》指出明军将领指挥呆板,“胶柱谈兵”,徒有武勇,终至丧师辱国。《其五》指出军爵世袭之病。诗人认为世袭制度下,将领虽众,但多是靠祖荫得官的纨绔之辈。《其七》讥刺了伪造军功致使奸佞之人升官晋爵的现象。
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如《秋怀•其二》先对故乡庆阳的悠久历史和壮美山川表达了赞美,尾联却笔锋一转,指出西北边患严重,期盼有郭子仪一般的良将来守边。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其六》借东汉末年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典,盼望有良将早日破敌,扫灭寇氛。另外,他在《秋望》《李广》等诗作中也反复表达了这一愿望。
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如《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秋怀•其五》诗云:“胡奴本意慕华风,将校和戎反剧戎。”
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其一》描写了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在京城翘首期盼武宗回朝的情形。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其二》诗云:“万乘时巡万寿临,銮舆漠漠碛沙深。非忘殿阙呼嵩日,应系单于款塞心。”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杜甫的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摘编自李锋《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材料二: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唐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经常侵入、骚扰边疆。杨炯的《从军行》体现的以挽救国家危难为己任的报国理想和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初唐边塞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少年行》四首,刻画了一位甘赴国难、武艺高强、舍生忘死,充满爱国情与英雄气的游侠少年的形象。卢照邻在《上之回》中主张立足于民族和睦,停止边境上的民族战争,化干戈为玉帛,让边塞上的各族人民能分享和平欢乐的太平盛世。在李益的《过五原胡饮马泉》诗中,边疆奇风异物,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多民族聚居的风俗民情都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这些震撼古今、吟诵不绝的沙场名篇,闪烁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王晶晶《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梦阳的边塞诗对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等边政积弊的无情揭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安定边疆。
B.李梦阳的一些边塞诗不仅描写了戍边的生活,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起用良将、善用和议之策等。
C.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因此他的边塞诗真实反映了边塞人民的悲苦状况,渗入了对人民的同情。
D.唐代边塞诗总的基调是抒发爱国主义的豪情,这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极大的鞭策力与凝聚力。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梦阳作为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史学家,他的边塞诗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B.李梦阳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这在《秋怀》《诸将八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C.李梦阳通过诗歌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
D.唐代的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充满豪情,而李梦阳的边塞诗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
8.下列李梦阳的诗句中,不能体现他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的一项是(   )
A.昨当统管来,宰剥充盘飧。 B.分散倏老丑,孤游江湘阿。
C.贺兰山下战,昨日几人归。 D.壮丁战尽死,次选中男行。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0.材料一说:“在成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材料二却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6.C    7.D    8.B    9.首先结合李梦阳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提出他的诗具有“史诗”特征这一观点,然后从揭露积弊、积极建言、师法前人、高远眼光等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手法纵向论述,最后进行概括评价。    10.不矛盾。①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是雄奇壮美,这体现在了不同题材的大量作品中,从这一点说,唐代边塞诗的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②李梦阳的边塞诗则侧重对边塞地区边政、生活和一些历史事件“真实地描述”,再加上字里行间渗入的深切的同情,使得他的一部分诗“不让盛唐名家”。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因此……”错,原文信息是“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可见选项表述因果逻辑关系颠倒。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明代最有影响力……史学家”错,文中信息是“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B.“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错,原文只是说“李梦阳借用典故……”“诗中借周穆王西征犬戎之典而反其义,表达了对武宗早日奏捷归来的期盼之情”,可见用典是李梦阳边塞诗的特点,但并没说是“最大的特点”。
C.“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错,原文信息是“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如对明武宗亲征一事,大臣多视之为鲁莽举动并反复劝止,而李梦阳通过《圣节闻驾出塞(二首)》,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武宗的亲征表达了支持。……既表达了对皇舆亲履险地的担忧,也对武宗的亲征表示理解”“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可见“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的不是李梦阳的诗,而是《明史》。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意思是说统治阶级对于地方百姓的剥削,体现了对无仁爱之心的当官者的鞭挞以及对百姓的关爱、同情,能体现继承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
B.主要体现诗人晚年孤独凄凉,不能表现题干内容。
C.意思是说贺兰山下的一战,死伤众多,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的悲悯和忧虑。
D.说的是穷兵黩武的战争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体现了悲悯和忧民精神。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明确李梦阳边塞诗的特点,“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第二段说明李梦阳诗作的主题思想,“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
第三段阐释李梦阳边塞诗有利于安定边疆:“李梦阳对边务弊政的揭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安定边疆。除扫除积弊外,安边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派遣良将守边,因此,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
第四段点明李梦阳“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李梦阳借用典故,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与此相对,他对边将错误执行和戎政策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也给予了批评”。
第五段写李梦阳具有远见卓识,“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
第六段进一步明确李梦阳边塞诗动人的原因,充满悲悯的情怀忧民的精神,“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综上分析,得出答案:首先结合李梦阳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提出他的诗具有“史诗”特征这一观点,然后从揭露积弊、积极建言、师法前人、高远眼光等方面运用举例(大量作品)、引用(引用文句“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等手法纵向论述,最后进行概括评价。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立场:不矛盾。
然后阐释理由:
由“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边塞诗内容丰富,边疆雄奇壮阔的景色、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立志保卫边疆的历史变化等,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雄奇壮美。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得出答案①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是雄奇壮美,这体现在了不同题材的大量作品中,从这一点说,唐代边塞诗的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可以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杜甫的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得出答案②李梦阳的边塞诗则侧重对边塞地区边政、生活和一些历史事件“真实地描述”,再加上字里行间渗入的深切的同情,使得他的一部分诗“不让盛唐名家”。
(2022•河北邢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人,较2020年6月增长4321万人,短视频用户达8.73亿人,用户平均每天花2小时看短视频。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00后”群体近4成选择倍速观看的方式。
这些倍速看视频的年轻人到底在赶什么?现在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用快进的方式观看网络影视,表明他们的影视感、互联网思维、网感逐步增强,鉴赏、分析网络影视内涵的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准确判断各种网络影视内容对自己具有什么价值。用正常速度观赏优秀或是良好的网络影视,用倍速观看制作水平一般的网络影视,不把时间浪费在较差的网络影视上,正是网络世界的观影现实。
这种观影现实,无疑给网络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从接受美学来看,网民倍速观看视频,将倒逼有关网络影视创作团队尊重网民需求,不断提高制作质量。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网络视频节目在叙事、表演、摄影、剪辑等方面都要适当加快节奏,不断提高品质。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网络短视频在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精品化,有助于挤压拖泥带水的部分,避免冗长拖沓的弊端,致力于保留精华。
网络影视的一大特点就是与观众紧密互动,重视观众的意见与建议。有关网络影视创作团队对此不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部分网络影视为了获取广告收入等经济利益,故意增加长度,有意注水,但在实际观看过程中,年轻网民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有观看者在弹幕与网络社区论坛上发表点评,要求有关网络影视适当加快节奏。如果任意注水,网络影视创作团队、网络平台与广告商等各方都难以达到各自的预期。
事实上,一些创作者与网络平台也注意到此类呼声,并开始有所行动。近年来部分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网络短视频等注重短小精悍,短剧集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剪辑,巧妙设置悬念,增强观众的好奇感,使其符合年轻网民的生活节奏与观赏心理。
当然,也要看到,年轻人倍速看网络视频,不单纯是视频质量的原因,也与部分年轻人的浮躁心理密切相关。他们观赏有关网络影视,包括一些优秀的网络影视,只求了解其大概,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也难以获取有关网络影视尤其是一些优秀网络影视的精髓。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对年轻人选择倍速观看视频的方式,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都是片面的。
(摘编自张智华《倍速看视频,年轻人在赶什么》)
材料二:
二十世纪末曾经有人预言,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而缺少体力劳动和户外运动,未来的人类将变得体格羸弱,全身唯一经“自然选择”得以增强的是手指。他们曾经这样描述未来的人类:一具肥胖的身体支撑着一个不成比例的大脑袋,佝偻着身体,双眼直视前方的电脑屏幕,修长的十指高速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
虽然这种预言的想象力有限,但呈现了一个基本事实——电脑键盘和屏幕作为一种输入输出设备,是“反人类的”。然而过去二十年的技术恰好背离了这一预言,实现了更加轻便的个人终端。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如今一个人几乎用不上键盘和大屏幕了,一切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在触屏上人们甚至根本用不上十根手指,而只需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小说主观题答题技巧』  下一个『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