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类文本阅读题答题技巧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类文本阅读题答题技巧(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难点08散文类文本阅读题答题技巧(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散文线索题:①时空缀“线”法: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线索。②以物求“线”法: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文中反复出现。③
试题预览
重难点08    散文类文本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散文线索题:
①时空缀“线”法: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
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线索。
②以物求“线”法: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文中反复出现。
③反复出“线”法
④标题判“线”法
⑤以情导“线”法,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线索。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
要求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需要自己概括。
(二)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题目,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奠定感情基调。
②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对照,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暗示下文。
③奠定基调,开篇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
④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
⑤景物开篇,烘托渲染
2.中间句段作用
①中间段比较短,只有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照应开头的作用;呼应结尾的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②中间段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主要物象或议论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除结构作用外,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句段作用
①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②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句段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1)内容角度
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哪些作用。
(2)结构角度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抄。如“承上启下”必须写出承上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表现手法
①句段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无穷等作用。
答题模板:
(1)结构类:
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奠定了文
章的感情基调;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
有波澜。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下文……;由……过渡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全文……的主旨;卒章显志,表达了……
⑤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n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2)内容类
是为了写……(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3)表达效果和表达技巧类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
(4)读者角度
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一、高考散文的命题形式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
二、【理解词句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含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三、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谈能很好地表达出某种感情
四、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文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或很好地表达出了某种感情)。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考生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一、【河北省唐山市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三个小女孩
季美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大约在50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一由它去吧!
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
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摘编自季羡林散文集《我这一辈子》)
文本二: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我”与三个小女孩之间“无缘无故的爱”,突出了缘分的妙不可言和“我”对这种感情的珍视。
B.华华从妈妈怀里挣脱,举起手让我抱,妈妈惊异于孩子的力气之大,而我则因孩子对我的依恋而感动,两人的心理不尽相同。
C.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三个小女孩,但通过对话、心理、细节等描写,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我”亲切慈爱的形象特征。
D.“我”之所以喜欢上这三个小女孩,除了彼此投缘外,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我”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到“华华儿”“小东西”,与《故乡》中闰土对“我”的称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异曲同工,都体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B.“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形成三个成语“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好。
C.“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在文中似贬实褒,《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西江月》也采取这种手法,表面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实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肯定。
D.欧阳修《醉翁亭记》连用21个“也”,既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也有助于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情,使主题得到充分显现。
 (3)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优秀的散文大都是作家“简练描摹,煞费苦心”的结果,请以《三个小女孩》为例,分析其具体表现。   



 (4)季羡林对一些散文家论调的批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①选材上,撷取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之美。②人物刻画上,以简洁的对话,细节性的动作、心理描写为主,真实感人。③语言表达上,叙述简洁流畅,自然朴实,又饱含深情。(答出两点即可。)  
(4)同意。散文家创作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应在创作上“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  
不同意。散文家从散文的特点出发,谈散文本身的外在特征;而季羡林是从散文家创作态度角度,谈散文家没有一个是“散”的,是“随的。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错误,原文“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是说先“有缘”,再“喜欢”,最后给“我”带来快乐。因果倒置。
故选D。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一泻千里”并非形容口才好。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现比喻文笔奔放畅达,也泛指直线下降,势头很猛。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选材上,“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可知撷取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之美。人物刻画上,“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以简洁的对话,细节性的动作、心理描写为主,真实感人。语言表达上,“大约在50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即叙述简洁流畅,自然朴实,又饱含深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比如同意季老的观点。“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即散文家创作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应在创作上“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如果不同意季老的观点,可以从散文的特点和创作态度角度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二、【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锄草
付春生
一把锄头,一地草。锄头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和草是冤家——东边走,西边蹚,明晃晃的眼里容不下草。
人有毫毛,地有草蓂,草和地是相伴相生的。草见到地就亲,地见到草就热,草和地就这么纠缠了一年又一年,草打腰子①从来就没有断过。只不过,有的地草多,有的地草少。有的地长这种草,有的地长那种草。就像人,不是这种潦草,就是那种毛草,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草。
狗不嫌家穷,草不嫌地贫,再贫瘠的地里也有草。甚至离天最近的那块地里,草也能爬上去。和星星聊会儿天,和月亮说会儿话。我那时一到星期天就和父亲去地里锄草。锄了一茬,又一茬,那毛毛根②根好像在地里产了卵,一眨眼就在地里铺散开来。尤其到了雨季,那草几天就齐刷刷地长出来,集中力量爆发,那架势似乎要把整个庄稼吞了似的。我和父亲一看这阵势,不及半刻消停,就立刻把锄头放出去,灵灵铁嘴就开始在地里攻击草。父亲总是在天最热的时候下锄。干裂的地皮波浪一样翻滚着,坚硬锄头在庄稼下穿梭,密密麻麻的草一个个倒下。当太阳把最后一棵草的血管烧熔的时候,地下的水彻底断了来路,从此再也没有通过这个渠道救活过草。
我有时宁愿和母亲一起锄草。她不像父亲那样执念,让自己在太阳底下晒成草。母亲是在最凉爽的时候,甚至刚下过小雨,天润酥酥的时候下锄。草们很敏感,当然也知道这个时候好——湿润的地,温暖的阳,适宜的气候,乘着风快跑。母亲不紧不慢地蹲下身子,和这些草们展开了对决。她先把草锄下来,然后再把它们收拢到一起,扔得老远。母亲的想法是根本不给草繁衍的机会,彻底从地上剥离,至少眼下再也看不见这些闹心的草。母亲说,你看看这谷子长得多旺啊!这么好的地,这么好的种,怎能看着它长成一通乱蓬蓬的草?云朵挂在风筝上。母亲看出了我的懈怠。在那块地里,刮拉着草,一次次地给我讲那些大人物的故事。我听着那些话,抓一把草,一会儿锄,一会儿停。地里的草在一点点减少。
我们村,最干净的地要属那几个老光棍家的。他们的事最少,没有老婆孩子,没有锅碗碰撞,也听不到和外人争吵,心里没那么多狂草。满脑子清气,想得最多的就是地里的草。他们不但锄自家的草,还锄别人家的草。日头偏西,谁家营生多,隔窗喊一声,保准第二天一大早到。攒满汗珠子,使不出脸色,笑盈盈的,像一棵阳光下的草。他们有多大劲使多大劲,从不藏着掖着。那些年,我们弟兄小,不顶事,没少邀他们给我家锄过愁心草。
草也欺软怕硬,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挺拔茂密的玉米地,草就没脾气。利剑似的叶子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把地捂得严严实实。草们在下面萎靡着,迟钝着,有的想拉玉米秆往上蹿,但爬到半截就爬不动了。花生地、谷子地就是一个很脆弱的所在。草们很容易浸入它的肌理。我们村的人大多锄的就是这些草。土地里长草,就像人会受伤,伤了会痛,让村民始终挂念着它,时刻对土地保持着警惕。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村民在没草的地里锄草。他的样子活像是想象着满地里是草。嚓啦啦,嚓啦啦。急促声一锄挨着一锄,不落过每一个细节。在绿油油的麦垄里,老人锄着,像是对不存在的神说话。我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只认为老人的行为是一种滑稽,一种表演。心中念叨,用锄头狠狠地砸地,让草们再也不敢侵入,祈求昌永福保平安。阔大的麦田里,风轻轻地吹着,一轮又一轮的麦子,把大地变成了一片海洋。那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激情的奔放,田野里飘出的交响乐。老人一会儿把身躯埋住,一会儿又浮出来,在实与虚的幻境里。我看着麦田里的瀑布,晃动着,丝丝缕缕地缠绕着。忽然,感到麦子把老人完全包围了,一层又一层,金黄裹挟着风尘,把老人变成了另一种形象和存在——滚滚波涛,盎然绿意,坚硬麦秆,尖尖麦芒,成了老人银丝上开出的花儿。他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疼痛,忘记了烦恼,和麦子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麦子,哪里是老人。
父亲告诉我,当天旱的时候,锄头可以切断水分向外蒸发的一根根毛细血管,让土地保持墒情。天涝的时候,锄地可以让阳光增加照射面积,让土地快干。锄头调和着土地,调和着阴阳,让庄稼快长,是土地的救命稻草,我们在锄头底下生存。我也终于明白老人的做法——在那空无一草的地里,虚有时也可化为实,形式有时可以变为内容,谎言有时也可给人力量。
《齐民要术》中有言,“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辍”。说的就是不停地锄草。村民们大多懂这个理儿,但有的人不懂。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七期,有删改]
【注】①草打腰子,用手把一股草往一个方向扭,编成绳可用于捆稻谷和柴草。②毛毛根,指茅根,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岸旁湿润草地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比父亲和母亲的不同锄草方式,暗含了母亲比父亲具有更大的人生智慧。
B.文章中母亲边锄草边给“我”讲大人物的故事,是希望“我”坚持不懈怠,力求上进。
C.文章描写草既有顽强生存的一面,也有欺软怕硬的一面,以草喻人,说明人也是如此。
D.文章最后一段说“有的人不懂”“锄不厌数”的道理,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农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二段用简洁的笔墨交代了草与锄头、草与土地的关系,并在第二段末尾提出人身上多少有些草,为下面的行文张本。
B.文章善用拟人手法刻画草的形象,如第三段中写草能爬到天上“和星星聊天”“和月亮说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C.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多处运用方言词语、俗语,如“草打腰子”“狗不嫌家穷,草不嫌地贫”“毛毛根”等,为文章增添了乡土气息。
D.文章对老人锄草的描写虚实结合,把抽象的人物和场景化作了具体的影像,使文章气韵流动,生动优美,读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8.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的锄草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9. 文中的“草”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B    7.D    
8.①父亲锄草:父亲总在天最热的时候下锄,用干旱断绝草的活路。②母亲锄草:母亲在最凉爽的时候下锄,把草彻底拔除,不给它们趁势生长的机会。③村里的几个老光棍锄草:他们生活中杂事儿少,锄草勤快,还热心帮助别人家锄草。④一个老人在无草之地锄草:老人不是在锄草,而是在用锄头调和土地,调和阴阳,帮助庄稼成长。   
 9.①实指妨碍庄稼生长,农人锄之后快的各种野草,如文中我和父亲母亲一起去庄稼地里锄的那些草;②喻指人们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杂念、欲望及忧愁烦恼,如文中人身上或多或少有些“潦草”“毛草”;③喻指各种各样平凡、以顽强姿态生存的人,如文中烈日下锄草的父亲、村里的老光棍们等。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暗含了母亲比父亲具有更大的人生智慧”过度解读,父亲和母亲的锄草方式都包含人生的智慧,没有谁更智慧。
C.“以草喻人,说明人也是如此”理解有误,文中没有借草说明人有“欺软怕硬的一面”,而是警醒人要常锄心中之“草”。
D.“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农民”强加因果,也过于武断。不懂这个道理的村民大概率存在,但并不影响他们是“真正的农民”。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把抽象的人物和场景化作了具体的影像”错误,人物和场景是实写,影像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为虚写。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章描写父亲锄草:“父亲总是在天最热的时候下锄。干裂的地皮波浪一样翻滚着,坚硬锄头在庄稼下穿梭,密密麻麻的草一个个倒下。当太阳把最后一棵草的血管烧熔的时候,地下的水彻底断了来路,从此再也没有通过这个渠道救活过草”,写父亲总在天最热的时候下锄,用干旱断绝草的活路。
文章也写母亲锄草:“母亲是在最凉爽的时候……母亲不紧不慢地蹲下身子,和这些草们展开了对决。她先把草锄下来,然后再把它们收拢到一起,扔得老远。母亲的想法是根本不给草繁衍的机会,彻底从地上剥离,至少眼下再也看不见这些闹心的草”,写母亲在最凉爽的时候下锄,把草彻底拔除,不给它们趁势生长的机会。
文章还写了村里的几个老光棍锄草:“他们的事最少,没有老婆孩子,没有锅碗碰撞,也听不到和外人争吵,心里没那么多狂草。满脑子清气,想得最多的就是地里的草。他们不但锄自家的草,还锄别人家的草”,写他们生活中杂事儿少,锄草勤快,还热心帮助别人家锄草。
文章最后写了一个老人在无草之地锄草:“他的样子活像是想象着满地里是草……心中念叨,用锄头狠狠地砸地,让草们再也不敢侵入,祈求昌永福保平安”“锄头调和着土地,调和着阴阳,让庄稼快长,是土地的救命稻草,我们在锄头底下生存。我也终于明白老人的做法——在那空无一草的地里,虚有时也可化为实,形式有时可以变为内容,谎言有时也可给人力量”,写老人不是在锄草,而是在用锄头调和土地,调和阴阳,帮助庄稼成长。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草和地是相伴相生的。草见到地就亲,地见到草就热,草和地就这么纠缠了一年又一年”可知,“草”的表层含义实指妨碍庄稼生长,农人锄之后快的各种野草,如文中我和父亲母亲一起去庄稼地里锄的那些草;
结合“有的地草多,有的地草少。有的地长这种草,有的地长那种草。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  下一个『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小说主观题答题技巧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