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月)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月)语文(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第一次学月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邵明灿彭志华杨琴王大江审题人:邓丽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试题预览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第一次学月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邵明灿  彭志华 杨琴 王大江    审题人:邓丽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 20 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着,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1983年12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画家总算在自家破烂中找到一张正方形破桌面来钉油画内框,但只够画框宽度而长度不足,为此他颇感苦恼。
B.老画家和丁副师长是同乡、旧友,也是中学同学,因此,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养老。
C.“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这两个细节,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
D.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的毛巾围脖”,表明他不修边幅,也表明他清贫俭朴,与潮流格格不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而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认真严格的作风。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小说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和顺叙手法叙事,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首尾圆合,构思自然巧妙,人物描写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
8.小说以“构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家认为,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铁凝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婚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婚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数犯边。又执唐使者赵德楷,上遣使谕之,十返。又引其使者,临轩亲谕以祸福,伏允终无悛心。己丑,下诏大举讨吐谷浑。上欲得李靖为将,为其老,重劳之。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十二月辛丑,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并突厥、契苾之众击吐谷浑。
九年春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吐谷浑。三月庚辰,洮州羌叛入吐谷浑,杀刺史孔长秀。夏闰四月癸酉,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诸将以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侯君集曰:“不然。向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从之。中分其军为两道,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由北道,君集与任城王道宗由南道。
李大亮败吐谷浑于蜀浑山,获其名王二十人。将军执失思力败吐谷浑于合茹川。李靖督诸军经碛石山河源,至且末,穷其西境。闻伏允在突伦川,将奔于阗,契苾何力欲追袭之,薛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虏非有城郭,随水草迁徙,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自选骁骑千余直趣突伦川,袭破伏允牙帐,斩首数千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伏允脱身走,俘其妻子。
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浑。十三年冬十二月己丑,吐谷浑王诺曷钵来朝,以宗女为弘化公主妻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婚/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婚/
B.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婚/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婚/
C.上遭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婚/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婚/
D.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婚/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汗,指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
B.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泛指城市。
C.牙帐,指将帅所居的营帐,因前建牙旗而得名。文中指伏允的营帐。
D.宗女,即宗室之女,君主同宗的女儿。文中指唐太宗之女弘化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吐谷浑可汗伏允听信大臣的计谋,屡次入侵边境,还拘捕唐朝使者,太宗派人前往要求他们将其释放,往返十次吐谷浑才让赵德楷返回。
B.唐太宗下诏大规模讨伐吐谷浑,想要任用李靖为统兵将领,又担心他年纪大了,难以烦劳。李靖听说之后却主动请缨,太宗非常高兴。
C.李靖分兵追击伏允,途中多次打败吐谷浑的军队,他们对敌人穷追不舍,经过碛石山黄河之源和且末,一直到达吐谷浑西部边境于阗。
D.契苾何力骁勇善战,他亲自挑选骁勇的骑兵,直奔突伦川,袭击打败了伏允军队,斩杀数千人,抓获了伏允的妻子儿女,伏允脱身逃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4分)

(2)若不因其聚居袭取之,一朝云散,岂得复倾其巢穴邪?(4分)

14.唐军在库山打败吐谷浑后,侯君集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②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裛(yì):通“浥”:沾湿。②轩: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清晨带露摘花,三、四句写菊花泡酒,诗人借此忘却忧愁、消解郁愤。
B.“壶自倾”用语极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酒壶的善解人意,也暗示自酌时间之长。
C.七、八句写日落之时,群动止息,飞鸟归林,运用了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手法。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闲情逸致,归隐田园后歌咏自得,生活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16.陶渊明在诗中借“菊”和“鸟”,表达了怎样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         ,        ▲        。”
(2)《短歌行》中,“         ▲         ,        ▲        ”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形。
(3)《沁园春.长沙》中“         ▲         ”是对秋日写景的有力概括;“         ▲        ”表达出诗人对权贵的蔑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革命文物,穿越历史的烟尘,打破时空界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讲述可歌可泣的桩桩件件往事。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的“红十字马灯”照亮“红带兵”前行之路,剪开的“半条被子”连起军民    的纽带……无数革命文物,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     的初心使命。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青春永继。跨越时空对话,新时代中国青年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走进革命旧址、读懂革命文物、学习光辉党史,能够助力青年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     奠基立业的征途。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奋斗不息。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历史养分、传承精神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鱼水情深  一成不变  继往开来  筚路蓝缕
B.唇齿相依  历久弥新  继往开来  栉风沐雨
C.鱼水情深  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  筚路蓝缕
D.唇齿相依  一成不变  薪火相传  栉风沐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  ①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    ②  。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  ③  。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1.下列各项中,与画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第一次学月测试
语文答案
1.D。曲解文意,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故选D。
2.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故选B。
3.D。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的问题以及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有益探索。A项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项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C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D项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
4.①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②历史内容更丰富、多元、逼真;③以新的表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5.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更全面地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每点2分)
6.A(B.“因此”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并非就是因为他与老画家的“同乡、旧友、中学同学”的关系。C.分析显得武断。“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这一理解不完全正确。从原文语境看,这两个细节固然表现这个青年的“温文尔雅”,但“谦卑低调”则并不妥帖,从“熟练地”“又极随便地”等修饰语不难品味出这个青年的造作,有想要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D.属于局部误读。“不修边幅”“俭朴”这些理解尚可,但“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这一理解则不恰当。)
7.C(C.“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错,这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
8.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每点3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文中“构思”有两个含义,一是老画家的油画构思,“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二是青年的小说构思,“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避免旁逸斜出。
从主题上看,老画家为了找到合适的画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而且他家房间小,“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出门乘坐的是公交车,“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还有他的衣着打扮,“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10月)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