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一10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
试题预览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一10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理解的分野,来自英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家托尼与中国本土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932年,通过对英国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托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起点在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基于对现代市场的敏感与警惕,费孝通与托尼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托尼相反,他认为中国现代化的重点不在农业,而在乡土工业。早在1936年对江村的调查中,费孝通便关注到乡土工业、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在江村,虽然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皆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但若单纯依靠农业产出,“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以缫丝为主的家庭副业不仅成为弥补家庭收支缺口的重要手段,还使得农民有余钱可以开展各种日常文娱与礼节性活动。但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上述活动在当时已经停止十年有余”。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此外,费孝通重回乡村振兴以及园艺改革,还与当时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伴随着中国向集体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振兴在现实上的可能性。
随着费孝通对中国各地区系列考察的逐步推进,其关于园艺改革的构想也渐次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市场与园艺改革的关系。1986年,费孝通对湖南洞庭湖区的园艺改革状况进行了考察,鉴于洞庭湖区因地制宜发展园艺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思考了园艺改革的可能性。这一构想在其对河南民权园艺改革事业的考察中最终发展成熟。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成功适应了现代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新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民权模式”的成功使得费孝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彻底发生了转变,走出了原来基于苏南模式“无工不富”的单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路径,认识到园艺改革对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张亚辉 庄柳《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材料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村民盖房缺规划设计、缺专业指点,瓷砖墙、琉璃瓦、塔尖顶等元素和风格杂糅。这些都提示我们,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建设,将对试点村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助于农户增收、产业增效,以“美丽经济”助力产业兴旺,也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同时,也能通过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城美丽新格局。
(摘编自吴春生《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不同,费孝通与托尼对中国的乡村现代化所设计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
B. 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的观点的变化,既与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莫大关系,也得益于他亲自对中国各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察。
C. 浙江省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D. 只有做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才能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纵向展开议论的方式,阐述了费孝通“发展乡土工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观点的演变过程。
B. 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时一些乡村所走的弯路,以引出“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指导和帮扶”的观点。
C.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在描绘乡村风貌的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
D. 综合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外不少有识之士为乡村现状而担忧,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重视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园艺改革”观点的一项是(   )
A. 民权县发展草根资源的加工工业。
B. 洞庭湖区大规模种植芦苇、柑橘。
C. 大别山区大力发展茯苓、天麻产业。
D. 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退农还牧”。
4. 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5. 建设美丽乡村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A    
4. ①20世纪30年代,坚持以乡土工业为起点来实现振兴乡村的构想。②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或: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并举)。③20世纪中后期,主张走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5. ①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②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③提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文化品位。④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模式。⑤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曲解文意,“才能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错误。由“三美融合”这一条件推不出“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这个结论。材料二推断的结论是“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选项缩小了范围,曲解了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错误。文中所引用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词名句没有蕴含“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诗人至此,心情愉快,心旷神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则是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诗人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3段“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第4段“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可以看出,“园艺改革”主要是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而不是开办工厂。故,A项不能支撑“园艺改革”这一观点的。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信息集中在材料一中。通读材料一可知,文章按照历史发展(时间)为序,阐述了费孝通对乡村经济认识的三个阶段。
由材料一“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可知,20世纪30年代,坚持以乡土工业为起点来实现振兴乡村的构想。
由原文“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由原文“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可知,20世纪中后期,主张走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的问题指向非常明确:“建设美丽乡村有哪些举措”,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建设美丽乡村”“举措”;其次,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逐层梳理,将材料中提出了举措进行整合概括。
由材料一“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可知,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
由原文“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可知,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
由原文“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可知,提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文化品位。
由原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也深切感受到,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此次浙江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建设,将对试点村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包括集中培训一支乡村美育导师队伍、策划举办特色化的本土美育活动、组建文创专家团队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等”可知,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模式。
由原文“同时,也能通过激发‘美’的感染力、文化的感召力,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城美丽新格局”可知,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现代文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怔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
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
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年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材料二:
刘白羽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散文大家,而散文家对于自然环境的精细观察,对人生况味的感觉领悟,以及由自然到人生的联想思索,这些特长和优势显然也被作家带入他的这部小说创作中。
【注】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描写了秦震等解放军官兵的革命历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革命的伟大与神圣。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描写天气的阴凄沉闷,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也预示着战争的艰难,反衬出解放军战士的伟大。
B. 解放军战士们秉持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队伍组织纪律严明,这一切成为秦震倍感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
C. 面对生存条件艰苦战士们,秦震思考着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保障,这展现出他作为将领的格局与胸怀。
D. 结尾写道秦震有“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他羞愧于自己不像战士们一样心中揣着希望的太阳。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秦震在经历了白天的热闹后夜晚独自出门,只交代他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增强文章的神秘性,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 牟春光“开怀一笑”回应秦司令员的话,短句居多,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他耿直豪爽的性格特点,与后文他积极请求让他所在的连队出征作战的形象一脉相承。
C. 小说结尾写秦震回忆起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经历,在悲慨之余更燃起了革命的希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纵深感。
D. 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画图,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
8. 文中关于“风”的自然环境描写出现了两次,但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效果。
9. 在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介”的语文周活动上,你负责向大家推介小说《第二个太阳》(2008年获奖小说)。请你结合文本,从人物形象、创作手法、思想价值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鉴赏。
【答案】6. C    7. B    
8. ①小说第四段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结尾段再次吹起江风,浓雾被吹散,一切豁然开朗。
②以环境的变化映衬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
③以环境的变化深化主题:开篇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也表明革命的残酷与艰难;结尾处的风吹雾散则象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9. ①立体的人物:秦震作为一名革命将领,身上具有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成长型的小说人物。
②创新的方法:本文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
③深刻的观念:小说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审慎反思,又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
④特定历史时期:真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心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也预示着战争的艰难”分析错误,此处描写主要用以渲染战争的残酷与艰苦。
B.“一切成为秦震倍感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理解错误,这并非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他愧疚于物质条件无法保障,并由衷敬仰解放军的伟大精神。
D.“自己不像战士们一样心中揣着希望的太阳”说法错误,此处是指他对战士们与革命的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战士们在艰难之中仍有“太阳”般昂扬的革命豪情和博大胸怀,他备受鼓舞,并为自己“只想到战士们的苦难”而感到羞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与后文他积极请求让他所在连队出征作战的形象一脉相承”中的“一脉相承”分析错误。牟春光“开怀一笑”回应秦司令员的话表现的是牟春光的直爽豪放。结合“首长,我有个要求”“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等分析,后者表现的是他战斗的决心与勇毅。前者与后文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不同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在本篇小说选文中,两处写到了“风”。第一次是在第四段中,“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此处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
而在结尾作者再次写到“风”,“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好迈上新的途程”,此处的风吹散浓雾,让一切豁然开朗。
两处对“风”的描写,是以环境的变化映衬主要人物秦震的心情变化。在小说的开头,秦震心中挂念战士们的生活情况,心中怀着沉重忧虑,此时所描写的大风吹拂的浓雾正是他阴郁心情的写照。而在结尾,秦震看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严守纪律,在通过与牟春光的谈话中,他感觉到战士们心中所怀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感到释怀和高兴,所以,结尾大风吹散浓雾正是这一心理的表现。两次对风的描写体现了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
最后,两次对风的描写,以环境的变化深化主题。开头通过对风和大雾的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而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由此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也表明革命的残酷与艰难。而在结尾,秦震回忆了自己在大革命时期的艰苦历程,再联系如今革命取得的成功,他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乐观,所以结尾处的风吹雾散则象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及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篇小说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如结合“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却露宿街头”“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可知,秦震夜巡看到战士们自觉露宿街头而感到心疼,为战士们严守纪律、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作为革命将领,他关爱、理解士兵。秦震与牟春光对话,让秦震认识到战士们在艰难之中仍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这让他倍受鼓舞。而从“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可以分析出,秦震还为自己“只想到战士们的苦难”而感到羞愧。说明他勇于反思,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形象。
结合“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征站了一小会”“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等分析,从关心战士的衣着到理解战士的内心,借秦震的视角,从侧面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的品质和追求。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来叙述的习惯。
结合“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兀自站了下来”“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等分析,文章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的思考。后面“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等分析,在这残酷的战争背后,又写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这样就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性,从而不同于原来战争小说所具有的浓厚的说教意味。
最后,题材和故事方面,这篇小说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对解放战争中从将军到士兵的描写,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历程,真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心理,引发读者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20分)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蕴乃受命。初,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下一个『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月)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