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
试题预览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 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 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 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
5. 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 A    2. D    3. C    
4. ①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②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    
5. ①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在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②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励,继而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悱;③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活力期,政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孔子对冉有的评价,认为他多才多艺,从政没有困难。此句在说从政的条件。
B.讲诗歌富有表现力,突出其抒情功能。此句没有提及诗与政治的联系。
C.讲元结的诗歌改革主张,认为诗要有资于治道,要恢复古人“风雅”传统。此句最适合做论据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观点。
D.讲陆游老年时超然物外,信笔写诗,清新秀丽。此句在说诗人年老时超然看世界的态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观点与“通其上下之情”有关。
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可知,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有关。
由材料二“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
由材料二“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 “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 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
D. 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
7. 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子以“那时” “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
B. 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C. 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
D. 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
8. 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9. 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激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②不安: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③高兴、满意: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9. ①“父亲”是军人,作者却选择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组织材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文本通过父亲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和家庭聚会拘谨亲和的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③“普通人”的角度使“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角色”的主题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④“父亲”本来就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⑤文章笔墨着力于展现“父亲”这一身份特点,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任选其中三点回答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说法错误,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有“军旅情绪”这个原因,同时也是父亲拉近与孩子距离的表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说法错误,当兵时的口头禅体现出的更多是父亲作为军人的刚毅果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激动: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
不安: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
高兴、满意: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选材等写作技巧能力。
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写了父亲退休前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如“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这些表现父亲的军人本色;“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写他无视孩子们。但如今退休在家,父亲渴望和孩子们聚会,当听说孩子们答应来家里时,“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父亲的拘谨与他当年的叱咤风云形成对比,父亲当年对孩子的漠视与如今渴望和孩子们相聚也形成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
选择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写,能体现主题——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的角色?从这个角度写更具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
“父亲”虽然是个叱咤风云的军人,但也是一个“普通人”,应当有“普通人”的角色和情感,文章从他“父亲”的角色出发来写他退休后的转变,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
文章并非展现军人风采,而是着眼于“父亲”这一身份特点,写他退休后如何慢慢适应并回归家庭,这样使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达更加舒缓、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模拟检测 语文』  下一个『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南宁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9月联考 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