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长春市十一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长春市十一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于无论任何美的理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代美学家展开了对美的理论的批判。这种批判从18世纪就开始了。根据斯托尼茨的总结,18世纪的美学家从三个方面对以往各种美的理论进行了清算。首先是从经验上反驳。18世纪的美
试题预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无论任何美的理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代美学家展开了对美的理论的批判。这种批判从18世纪就开始了。根据斯托尼茨的总结,18世纪的美学家从三个方面对以往各种美的理论进行了清算。
首先是从经验上反驳。18世纪的美学家常常找出各种美的理论的反例,以证明这些理论的错误。比如,博克明确反对美在比例。在博克看来,人们认为花是美的,鸟是美的, 但我们很难从各种美的花鸟中抽象出一种比例,有些花是圆的,有些花是长的,有些鸟是胖的,有些鸟是瘦的,这些差异并不妨碍它们都是美的。那种认为美是一种比例,比如,黄金分割的说法是经不起检验的。 再比如,克姆斯就明确反对美在多样统一。在克姆斯看来,有些事物的美不需要多样性,比如道德行为的完美,数学定理的完美,都与多样性无关;另外,丑的事物也可以具有多样统一的特性。因此,美是和谐或者多样统一的说法也是经不起检验的。除此之外,唐纳德森明确反对美在效用或适当。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些人工装饰物,我们却说它们是美的。诸如此类的通过从经验上举出各种反例来批判流行的各种美的理论,在18世纪屡见不鲜。
其次是从现象学上反驳。比如莎夫茨伯利和艾迪生等人在18世纪初期就强调“审美态度”在审美经验中的重要性。这种审美态度常常被构想为不受个人利益驱动的、对对象形式的直接反应。由于发现了审美态度的重要作用,18世纪的美学家们可以很容易从现象学上来反驳从前各种美的理论。从前曾经以为可以使事物变成美的事物的各种性质,诸如比例、和谐、多样统一、适当、效用等等,现在统统失效了,因为对这些性质的感知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从而与那种无利害的、直接的审美态度相矛盾。换句话说,根据康德的理论,审美是对对象的形式做无功利、无目的、无概念的静观,而要从对象中看出诸如比例、和谐、多样统一、适当、效用等等特性,至少需要涉及概念,从而与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相背离。总之,我们看见事物的美的时候,看不见诸如比例、和谐、多样统一、适当、效用之类的特性,看见这些特性的时候看不见事物的美。
第三是从逻辑上反驳。18世纪中期以来,就不断有美学家怀疑是否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美的理论,因为许多美学家已经认识到“美”这个术语的含义非常模糊,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的情形,这些不同的情形根本没有可供定义选择的共同本质。比如在斯丢沃德看来,美适用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被称为“美的”事物中没有任何共同的性质。由此,发现一种适合于所有美的事物的“美”的定义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除了18世纪美学家的这三种有代表性的批判之外,20世纪美学家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批判,即语言学上的批判。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发现,“美的”并不是表达对象性质的形容词,而是表达主体感受的感叹词,就像“啊”一样。对于表达对象性质的形容词比如说“红”,我们可以问它是什么;但对于表达主体感受的感叹词比如“啊”,我们就不可以采取像对待“红”一样的态度来对待。传统美学的错误,在于没有在“美”与“红”之间见出区别,用处理“红”的方式来处理“美”,从而将美学引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摘编自彭锋《美学导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任何美的理论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为现代美学家对其进行多方面批驳提供了可能。
B. 丑的事物也具有多样统一的特性,这可以作为反驳“美在多样统一”观点的依据。
C. 从艾迪生的观点看,当事物具备比例、和谐等特性时,它就背离了无功利的审美。
D. 美的含义非常模糊且范围很广,逻辑上人们无法找到有共同性质的“美”的定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层次清晰,且论证时援引事例,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B. 文章列举博克的观点,是为论证18世纪的美学家常从经验上批评以往美的理论。
C. 文章末段引入特根斯坦的研究分析,对前文进行了补充论证,使内容更加充实。
D. 文章对美学理论从多角度展开批判,意在表明美学理论将美学引上了错误道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费孝通处理不同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主张契合了克姆斯的美学观点。
B. 一些人认为对百姓生活大有助益的猫头鹰是美的,这与唐纳德森的美学观点一致。
C. 希腊人认为帕提依神庙将高和宽的比设计成0.618是美的,这和康德的观点相悖。
D. 约翰•济慈提出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与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其根本目的是要让教育回归本源,使学生享受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加强“双减”督导,是推动“双减”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下一阶段,将层层压实督导责任,推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过重的作业负担,关键在学校。学校应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做好落实“双减”的“加”“减”法。
减轻作业负担,学校应立刻行动。一是根据相关作业管理的文件精神和具体指导意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作业管理机制;二是切实减掉那些低质量、低效率、惩罚性、机械重复的作业;三是减轻学生对作业的恐惧心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作业的设计、布置,如分层布置、分类别布置,再如设计体验型作业、调研型作业、探究型作业等。
教研部门既要准确把握“双减”的要义,更要深入一线调查,在落实“双减”的决策部署上,提供准确的信息,提出有独到见解、有推广价值、有实操性的实施建议。重点研究“减什么”,多角度探索“怎样减”,要在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上提质增效,由此,才可能以落实“双减”为契机,加大义务教育学校综合治理力度,从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进入“双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的秋季学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小学和初中生为21. 7%,比春季学期的参与率下降了26.4 个百分点。这一部分学生平均每周用时5.4小时,人均学期支出7326元。与上学期相比,平均每周用时增加了1.4 小时,而人均学期支出减少了15元,这说明“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不仅显著减少了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的数量,同时也降低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减轻了家长负担。
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比率为38.9%,与上学期相比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这一部分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每周用时3.8小时,比上学期少0.1小时;人均学期支出5600元,比上学期减少了728 元。在时间和支出上与上学期相比都有所下降,但支出下降的比率更大。再一次体现出“双减”工作的落实不仅降低了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同时也推动了校外培训收费水平的下降。                               
(摘编自光明网《全国各地落实“双减”成效如何?看数据怎么说》)
材料三:
持续推动“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我们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学习负担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学习从来不是一件没有任何负担的事情,减负不是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刀切”减负。学习意义感和价值的丧失是造成学习负担的重要方面。试想,一个不知道学习为何,或者认为学习只是为升学准备的孩子,即使减少作业数量、降低难度、缩短时间,依然无法实现个人意义上的减负。因此,只有转变学习方式,采取社会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能动性。二是要处理好家校合作与家校边界的关系。“双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深度参与。对于家庭而言,需要家长实现教育理性回归,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做孩子成长的旁观者。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它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在法律框架下厘清家校边界,开展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教育就能回归本源,学生就会享受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进而健康全面地发展。
B. “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减少了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的数量,因此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也降低了,家长负担得以减轻。
C. “双减”后学生采取社会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模式,促使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得到有效提升,学习的内驱力也被激发。
D.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不能忽视。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6.如何有效落实“双减”?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村东出了庄, 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佝,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圈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载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 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豆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正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 往心口窝席卷。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笑……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的“牛”和“犁”具有象征意味,“牛”和“犁”象征着农耕文化。 牛和犁的“老”的特点,也是衬托人物的老,衬托主人公坚守的孤独。
B.小说笔触细腻,用拟人手法写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表现出政德的渴盼和欣喜之情:写夜晚政德和牛、犁的对话,写出了政德与农耕文化的亲密无间。
C.小说寓意深远,通过政德千辛万苦在河滩地种植作物,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摧毁,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
D.小说主要描写了淮河水的两种状态,一种是温顺,一种是汹涌,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出了政德的坚定,也暗示了自然气候与传统农业的融合与对抗。
8.有人评价曹多勇的小说有“一种诗化的光辉”,请从作品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是一种虚构性文学,但左拉却说“今天,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真实”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攻齐,齐破。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曰:“奈何?”曰:“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杖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B.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C.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D.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在文中是“趁机”之意,与《鸿门宴》中“不如因而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
B.狄是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有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之说。
C.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在文中是国家政权的代称。
D.志,在文中是“标志”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救助老人的行为引起襄王的猜疑,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想寻求贯珠者的帮助。
B.从街头里巷百姓的话语,可以看出贯珠者以他独特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君臣危机。
C.鲁仲子认为田单能破燕而不能下狄的原因,是田单的斗志和军队的士气已经今非昔比。
D.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巡视城墙,立于险境,亲自击鼓,是为了激励士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2)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15.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恐惧。
(3)“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挽回过去,不太可能;着眼将来,未来可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       ),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        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         。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有了        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
革命低潮时,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阐明“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今,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泣如诉    震撼 光彩夺目    颠扑不破
B.可歌可泣    震荡 光彩夺目    坚不可摧
C.如泣如诉    震荡    熠熠生辉    颠扑不破
D.可歌可泣    震撼 熠熠生辉    坚不可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南昌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B.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
C.从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的南昌
D.从南昌第一枪打响武装反抗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B.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C.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D.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 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 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手部清洁用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每点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这句话出自小说《山月记》,亦可视为世上多数才华横溢却又拙于锻造,满怀理想却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所做的自叙。对此,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高三第一学程考试答案
1. C    2. D    3. C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当事物具备比例、和谐等特性时,它就背离了无功利的审美”曲解文意。无功利的审美是指对事物进行无功利静观,指人的审美态度,与事物是否和谐无关。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意在表明美学理论将美学引上了错误道路”错,原文只是说“由于无论任何美的理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现代美学家展开了对美的理论的批判”,文中对美学理论从多角度展开批判,其目的并没有表明美学理论将美学引上了错误道路。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契合了克姆斯的美学观点”错。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观点,主张文化应具有多样性,坚持个性美和整体的和谐美。原文说“克姆斯就明确反对美在多样统一。在克姆斯看来,有些事物的美不需要多样性”,可见,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观点和克姆斯的观点不同。
B.“这与唐纳德森的美学观点一致”错。猫头鹰对人们生活有帮助才被认为美,说明其美在实用。唐纳德森的观点是“根据康德的理论,审美是对对象的形式做无功利、无目的、无概念的静观,而要从对象中看出诸如比例、和谐、多样统一、适当、效用等等特性”,可见,与唐纳德森观点相反。
D.“与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可谓是不谋而合”错误。根据“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批判,即语言学上的批判……”分析,济慈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观点与维特根斯坦不一致。故选C。

 
7.C(C项,“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错误。政德老人一次次遭受毁灭,却又一次次地耕种,是为了表现老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选项属于过度解读小说主旨)
8.(1)善用叠词,写河水是“汹汹涌涌”“温温顺顺”;写黄豆枝条是“枝枝杈杈”;写黄豆生长是“急急忙忙”,使文章语言朗朗上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下一个『北京市海淀区一零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