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试题预览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柬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申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弃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颂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充分表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郜落,因此周人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逸中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他的后人咸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雏耦”周公还总结了商亡教训,告诚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在《唐凤·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固为当时金社会都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绵绵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黍稷茂上,获至拄拄,积之粟粟、其崇如塘,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未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扰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遁行记述。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透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问时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即“见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栽,或者进行致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中,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抗灾举措,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富”于是“积于不涠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这样,富国就有了保证。在此,他论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民非谷不食”;二是增产粮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三是粮食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四是粮食是衡量人们饥饱的尺度,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首先就要进行粮食方面的调查,“行之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一个国家的饥饱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精神文明建设,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次,《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把控制粮源作为治国要务来对待。第三,管仲认为:王者将财富藏予百娃,霸者将财富藏于大夫,败亡之国和败亡之家将财富藏于箱子。他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实现藏富于民、平抑粮价和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困。第四,《管子》说:“国出于谷,轨国之篦,货币乘马者也”认为国家政策是以粮食为基础制定的,而国家政策得以实现的手段,则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全国用以购买粮食所需的货币量与全国陆运粮食产出量大小成正比,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粮食供求、价格涨落的目的。第五管子》称:“谷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仆壹。”说明管仲始终把粮食作为万物的主宰来看待,惟国脉民生所系,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注重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建立了粮食分级储备制度。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价格来解决农民生产与收益失衡的问题,以稳定粮食生产。第六,为了发挥齐国粮食优势,疏通剩余粮食流通渠道,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管仲提出在国外粮价低时,要提高本国粮价,国外粮价高时,要适当降低本国的粮价,这样就能掌握粮食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发挥粮食储备优势,同时,他还积极拓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粮食贸易。管仲的粮食致策从粮食生产、粮食储备、货币粮食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述,无疑成为后世历朝历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参照,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独具特色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发,难以预料,为了加强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需耍,自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长期以来,仓储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成了一项重要的制度,以北来储备粮食物资。在战乱频繁时期,仓储制度也满足了国防需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仓储的用途分工详细、不同的仓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掌管,发展了官办仓储、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也有许多史料记栽了仓储制度的优势。
宋代南北两朝,三百多年、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发展,大兴水利,大规模开荒,兴建梯田沙田,不断拓展农耕土地的面积,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尽管农具刨新、水利发晨,但宋代抵御天灾的能力、对风险的承受度仍然很低,因此,宋朝设置了包括赈巢仓、平止仓,续惠仓等十多种功能各异、管理方式不尽相同的仓储,并且受到了朝延官员和百姓的重视。
许多规模庞大、全国性的仓储多建于北宋时期,如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而南宋更倾向于建设地方性质的仓储,如赈巢仓、平籴仓、平止仓、平巢仓、平济仓、永利仓等。仓储的管理以官筹民办为主。仓本的来源有的是地方剩余的经费,有的是各地上供剩余的粮食,也有的来自政府税收各朝各代,仓储多设置于城市中或近郊地区。但是在宋朝,不仅将社仓、水利仓、续惠仓等设置在乡村中,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改变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致死而不能及”的局面。
在宋朝的基础上,以后的各个朝代对仓储制度不断革新,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提供了生存保障,为各朝代的繁荣富强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建设。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但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古代政府对百姓生活保障做出的一项较为成功的努力尝试。
(摘编自《宋朝仓储制度在乡村的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管子》中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C.宋朝仓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仓本来源多样,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D.宋朝乡村中设置有义仓、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为乡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视为当时的一种惠民政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可知,在周朝时仓储问题就得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们的高度重视。
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但却能提高耕织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C.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仓储多为城市服务的局限,这是宋朝仓储制度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
D.仓储制度在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为当今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对粮食问题重视的项是(3分)
A.从公元前270年至公元前214年,秦国先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
B.文献记载,汉唐宋明清历代帝王会选在春耕之前率文武百官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礼”。
C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制度,也逐渐打破市与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
D.元世祖重视“藏粮于技”,授命大司农搜集天下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4.《诗经》《周礼》《管子》三本古籍对粮食问题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④分)
5.材料二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仓储制度的有关内容?请简要回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姜氏胡辣汤
森林
①在隐阳城,人们的早餐大多是胡辣汤。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配上葱花,淋上香油,再加点儿醋,一碗下来,让人满头冒汗,赶走早晨的清冷。
②外地人到此,都会慕名品尝胡辣汤。而品尝之后,觉得这汤太咸、太辣、太烫,就很是疑惑当地人为何单好这口。
③隐阳地理位置特殊,有两条河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地。商船多,商客多,船工多。船工天天在水里搏击风浪,水冷,性凉,属阴;而胡辣汤温热,料辛味辣,性温,属阳,阴阳平衡,阴阳调和,船工多嗜酒好辣,胡辣汤也是先为船工所喜,渐渐蔓廷流传开来,成了隐阳当地必不可少的早餐。
④隐阳最出名的胡辣汤店叫姜氏胡辣汤店。姜氏胡辣汤店距离码头不远,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店门口排着一溜儿长队。当地人已习以为常,不排队就能喝到姜氏胡辣汤,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⑤为什么要排队呢?一是味道好,二是限量,每天只做200碗,卖够200碗,便不再供应。
⑥有好事者问老板姜中良,你这店人气这么旺,多做一些不好吗?为什么只固定卖200碗呢?
⑦姜中良答,超过200碗,就不是姜氏胡辣汤了,这是我们姜氏胡辣汤的规矩。
⑧有人说,有些老规矩是该遵守,但也应该与时俱进,现成的钱,哪有不弯腰去捡的理。
⑨姜中良就笑而不答了。
每天,姜氏胡辣汤还是200碗,卖完之后,清扫柜台,关门闭窗,姜中良拿起钓鱼竿,去沙、湟河交汇处钓鱼。
姜氏胡辣汤店在隐阳城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除去被日本占领的几年歇业之外,一直都正常经营,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
歇业的原固,有许多说法,成了隐阳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
地方志办的《隐阳志》最后确定了歇业的原因,相对主流的说法是:为表明心志,表明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而歇业。地方志还提到,受降那天,姜氏胡辣汤店做了许多胡辣汤,免费让市民品尝,那是店里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不限量供应。
20世纪90牟代,姜氏胡辣汤店有了波折,年轻的姜氏兄弟三个分军了,一时间,城里出现了三家姜氏胡辣汤店,姜中良的胡辣汤店在码头,哥哥姜大良的胡辣汤店在牛行街,弟弟姜小良的胡辣汤店在火车站。
姜中良仍然坚持每天只卖200碗,价格稳定;姜大良店不做限量;姜小良店铺人多便涨价。在这三个兄弟的比赛中,中良似乎要落伍了。
初时也有人说姜中良傻,但过了两年,另外两家胡辣汤店渐渐就不行了,人们还是认姜中良的这家店;再以后,姜中良的店就成了姜氏胡辣汤的品牌象征。
多年过去、隐阳的胡辣汤店也换了不少的商家,但姜氏胡辣汤店一直人气爆棚,这里面的道道,好多人至今还看不透。疫情肆虐,外地医护人员来支援隐阳,餐馆取消堂食,允许线上售卖,一时间,城市像是按下了暂停键。
 按说,姜氏胡辣汤店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歇业休息,但姜中良仍然开业了,不过这次开业却是大门紧闭,每份胡辣汤都精心打包,仔细消毒,一份一份地送给那些支援人员。
有人就闷了,姜老板,咱这不是每天限量200碗吗?
姜中良说,非常时期,自然是可以改规矩的我们姜氏胡辣汤的规矩不是没有改过,我爷爷就曾经改过,在受降的那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姜中良“笑而不答”、每天卖完后就去钓鱼,说明他是一个固持己见、不重名利、随遇而安的人。
B.地方志办的董老师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抗日期间歇业的原因是表明他们不与侵略者合作的立场。
C.姜氏三兄弟分家后,经营地点和经营方式都不样,最后老二姜中良的店成为了家族的品牌
D.姜氏胡辣汤受降日和疫情期间都改规矩,说明姜氏胡辣汤的经营者都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姜氏胡辣汤”作为小说的标题,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小说结构更严谨。
B.小说第①段运用了倒叙手法,简要讲述了姜氏胡辣汤店在隐阳城的百年老店历史。
C.小说刻画姜中良的形象时,既有对其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D.小说结尾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8.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兴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正《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成,宣之际,孟子,苟卿之到,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成涉起匹夫,驱瓦合③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镥绅先生之徒负孔子札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懦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造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赤来暇速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期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懦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粉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节选自《史记·懦林列传》
[注]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陵迟:衰颓。③瓦合:临酎凑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B.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C.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D.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官,古时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等
B.“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的“废”指放下、停止、中止,与《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的“废”的意思不同
C.“其辞微而指博”的“微”指精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微”的意思相同。
D.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义春秋》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者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整理修订“五经”,并把《春秋》当作王法。
B.战国时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却深入人心,相沿不废。
C.虽然陈涉的事业微小浅薄,但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追随归顺向他称臣,是因为秦朝焚毁了儒生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
D.汉朝建立后,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但儒生也能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2))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14、儒学在秦朝、汉初为什么不受重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鹃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申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所作。②鹛冠:隐士之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刻画了诗人的形象,也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遭遇,蕴含了他一生的无穷辛酸。
B.颔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感,“天上坐”“雾中看”切合诗人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
C.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近看舱前蝴蝶翩跹,穿空而过;远看白鸥逐流飞翔,远远离去。
D.本诗语言通俗浅白,风格苍茫沉郁,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上到下,由近到远,转换自然。
16.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纳吉”是中国传统婚嫁六礼之一,即男方在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告知女方,《氓》中与“纳吉”相关的两句是“                  ,                   ”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中颜色错杂的特点,更赋予山峰以人的神态,形象生动。
(3)猿的叫声凄厉、裒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古诗文中猿的叫声常常与愁苦、悲伤有关,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  ①  ,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有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    ②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  ③  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竖起天线,掳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时仍觉年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丢掉理想,就会使得青春逝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画横线的句于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2题。
就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而言,经典由于其思想和艺术的超前和脱俗、在其产生之时  ①   比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发表时引发了不同意见,它带有散文化笔法的叙事、充满隐喻的书写曾引发有些人的质疑,而时间证明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时间是最好的评价尺度,经典是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仍然焕发其价值的卓越作品。曾经作为通俗作品的《西厢记》在历史长河中,却拥有与莎士比亚戏剧同等的世界文学的地位。而有些作品可能国为一时的权势而出名、却     ②       。
经典的魅力在于书写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思想和精神。   ③   《浮士德》与启蒙时期《哈姆雷特》与文艺复兴、《西厢记》与明代社会、《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那些书写独特的时代脉动、彰显时代精神印记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以敏感的心灵对其时代的涌流和集体的情感结构进行敏锐观察、独特发现和深入感受的结果。作为新时期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王蒙的《春之声》之所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就在于触动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觉醒,唤起了时代涌动的春声。文学经典总能领先于时代而表达时代的精神,又总能够超越于它的时代而触及深广的人类精神领城。
21.下列句子中的“那个”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说年轻人,你刚才的脾气也太那个了,说了一大堆不该说的气话。
B木兰希望能够在老人们走不动的时候,成为那个“给他们倒水”的人。
C.确实,即便此时的曹操有心想要取代汉室自立,也是没有那个条件的
D.那个年月家里穷,两碗白菜豆腐,一碗给老爷爷,另一碗大家一起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懂得了礼尚往来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且不轻言放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那么,你怎么看待成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21
答案 B B C C B A C D D A

1.B解析:A.“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错,原文为“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且“所以”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C.“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错,由原文“但仓储制度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可知,依靠仓储制度并没有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D.“义仓”错,由原文“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可知,义仓并不是建在乡村中。
2.B解析: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错,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
3.C解析:C.本文是就粮食仓储问题进行阐述说明的,而不是就店铺而言的,店铺是广义的概念,店铺里的商品不仅是粮食。可见选项C的内容不能证明对粮食问题的重视。
4.同:三本古籍都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重视粮食储备。(1分,答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重视粮食储备”得1分)异:《诗经》涉及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周礼》强调政府及地方官员的作用;《管子》重视粮食贸易。(3分,每点1分)
5.①仓储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价值;②宋朝仓储的形成原因;③宋朝仓储的种类及特点;④实行仓储制度的利与弊。(每点1分)
6.C解析:A.“说明他是一个固持己见、不重名利、随遇而安的人”分析错误,这表明他是个不重视金钱、知足而乐、有生活情趣的人。B.“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抗日期间歇业的原因”错,原文为“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D.“姜氏胡辣汤的经营者都有原则、有底线、有坚持”错,姜中良的哥哥姜大良、弟弟姜小良改变经营方式,说明他们并没有坚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下一个『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