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
试题预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
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
“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
(摘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
材料二: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
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诗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洛的美学理论承袭实证研究方法,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
B.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人只要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侧面,震撼心灵。
C.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要适中,距离太小或太大都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
D.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中,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这体现了审美欣赏中时间距离的美化、诗化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洛以海雾为例,证明审美主体想要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之境,就要忍受审美客体所带来的危险。
B.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同,它忽视了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
C.适中的空间距离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而时间距离则不然,时间隔得越久,产生的美感越强。
D.西汉时被人诟病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行为,后世却传为佳话,说明时间距离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而没有迷雾和尘沙的干扰。
B.在“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
C.一个人,只有跋涉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
D.人们在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之书中最美的一页莫过于其中一些段落所勾起的甜蜜回忆。
4.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和鲁迅的这段话,从“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欣赏《红楼梦》。(4分)
5.请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给上帝的报告
于德北
我闻到了一股甜丝丝的气息,仿佛一只熟透的苹果在我身边放了太久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的身边没有苹果,有的只是死神的脚步迫近的声音。他来了,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梦里,我们有过多次交锋,他不止一次告诫我,我,以及整个亚姆村村民的努力都是徒劳,一堵石墙怎么会阻挡瘟疫的飞跃呢?死神说:“做我的使者吧,向北走,一路向北走,听我的话,也许还会有一丝生机。
说心里话,我知道上帝在看着我,可我的内心还是有一点恐惧。死神披着黑色的斗篷,戴着一副温和的面具,他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和蔼,甚至他的手半伸半屈,好像托举着一件足以改变命运的礼物。
“做我的孩子,向北。抛开你愚蠢的想法,别人都要死,我可以让你活。”死神蹲下身来。
此时,我的耳畔没有上帝的指引,只有我自己的心跳怦然。
“答应我!”死神的声音显得有些焦躁。
“不!”我本能地回答。
“好,我有耐心,我会给你时间,但也会给你惩罚,记住,是你杀死了这些村民。”他站起身,说,“你的良心会不安的。”
我想起半个月前,布商乔又一次路过村子,他去了裁缝的家里。乔走之后,裁缝一家四口就开始发烧昏迷,皮肤溃烂,相继死去。然后是蔓延至全村……又不久,从南方传来消息,伦敦发生了大规模鼠疫,整个英国南部被“黑死病”控制了。
我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牧羊的孩子告诉我,他们准备搬家了,搬到北部,趁着瘟神还没进他家的门,他们要避难去,向北走,北部没有鼠疫,那里很安全。
我跑到村子里去,看到不少村民都在收拾东西,包括那些正在发烧的老人,他们被亲人安置在马车上。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恐怖的画面:原来还安宁的北部地区,因为亚姆村村民的汇入,很快变成了人间地狱。枯槁的高高举向天空的手指,生满烂疮的脸绝望地贴向大地,孩子的哭声充斥着旷野,一具具黑色的尸体横卧道边……在亚姆村村民的身后,是大批从疫区来的灾民,他们像一股黑色的巨流,跨过亚姆村,又以支流的方式漫延到北部的各个地区……
我闭上了眼睛,不敢继续想下去。
“上帝啊,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仰头看天。
可是,上帝没有回答我。
脑海里的画面翻卷着,由巨幅的可以俯瞰的图景,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变成了一段段难以辨认、无法拼接的肢体,变成了蝇虫的狂欢,变成了黑暗最深处的死寂。
“医生!医生!”我猛醒过来,在人群中寻找着医生,很快,我看到了他。他正茫然地站在人群中——他的妻子回娘家了,他决定不了是否去接她。我奔向医生,一把抓住他,急切地问他:
“你想过吗?想一想,你想过吗?”医生把目光转向北方,茫然的目光中慢慢地凝聚了坚定。
“是的,”他说,“牧师先生,我想过。”
我知道,我们脑海中的图景被无限真实地扩大了。
“不能走,我们不能走!”我抓住他,紧紧地抓住他。
“对,不能走。”他说。我们又找到在铅矿做工的莱德,他听了我们的话,沉默了半晌,说:“是的。”他开始从车上往下卸东西,并未多言,只是还给我们一个苦涩的微笑。
请记住,不是我一个人,是所有心存良知的人集合了。所有心存良知的村民召开了一次会议,无需过多的解释,也不用强硬的阻止和劝慰,我只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就都默默地回家了。没有人多说一句话。
忘了是谁提醒我,也许是莫伯桑,对不起,太紧张,我记不住了。他说应该在村子通往北部的必经之路上筑一道墙,轮流派人看守,劝阻那些来自南部的人就此停下脚步,为英国留下未来和希望……
我们坚守了,我们也做到了,真的感谢“就此止步”的每一个善良的人,他们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
我又闻到那甜丝丝的气息了,也许我的内脏已经开始腐烂,我看到了我手臂上的暗色斑点,也感觉到了身体像火一样在燃烧。死神又来了,我听见他说:“走吧,离开这里!一切都来得及!我可以救你,只要你带着村民走,毁掉那堵墙,一路向北!”
我笑了。
我笑,不是因为我终于听到了上帝的指引,而是看到了墙南的村民和止步的人群,他们坚定地站在那里,面色沉静,不再有一丝的不舍和绝望。他们目光深邃而辽远,一直凝视着更为遥远的未来,那里充满了人类的美丽的希望。
我拿起笔,写下最后的话——善良需要传递下去。
死神在亚姆村又一次遭受绝望,他叹息一声,颓然离去。
——我叫威廉,死于英国1664年至1666年间那场鼠疫。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牧师,这是我写给上帝的报告,希望他可以收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故布疑云,叙写“我”与死神的对话,让“我”做他的使者。这种开头让故事染上神秘、魔幻的色彩,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小说没有着力刻画“我”的外在特征,而是重点描写“我”的心理状态:从最初的迷茫到觉醒到最后的坚定,主要是为了展现“我”善良、正义的品格。
C.小说提到“我”知道上帝存在,但上帝却没有回应“我”,是为了表现更深刻的主题:上帝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人类要自我拯救才能战胜病魔。
D.小说借助一件真实的疫病事件,虚构出一个“我”不怕牺牲、与死神对抗的故事,在生死矛盾的冲突中,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美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刻画,让虛幻的死神拥有了生动的形象特征,这样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小说虚构却真实的特点。
B.作者为了凸显小说叙事张力,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刻画“我亲身经历的疫病肆虐的场景,以小见大,揭示主题,震撼人心。
C.小说的结尾部分交代“我”的牧师身份,既点明了标题的来源,又呼应前文多处细节,如“我”期待上帝指引和救助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D.文章开头采用虚写,中间详细交代“我”为了战胜疫病而全力以赴的情节,展示了疫病在英国蔓延的过程,结尾又回到现实,呼应开头。
8.有人认为引领大家阻击疫病的威廉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也有认为牺牲自我、坚守村落的普通民众才是主人公。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中借助哪些手法体现浪漫主义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时朝鲜王李晗洒于酒,驰备,吉乃遣其梁行长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是时,倭已入王京,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
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八月,我兵稍集。行长等颇习兵,诈谓不敢与中国抗。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幕。惟敬至平壤,行长执礼甚卑。诡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惟敬既还奏,廷议以倭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速战,乃趣应昌等统兵进击。
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黄金十万犒慰。
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初,沈惟敬三入平壤,约以正月七日,李提督贪封典,过肃宁馆。初四日,我师抵肃宁。行长遣牙将二十人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六日,抵平壤,诸将逡巡未入,形已露,倭悉登陴拒守。是夜,倭袭李如松营,击却之。如松属游击吴惟忠阴取西南,令祖承训等诡丽装。八日黎明,鼓行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稍却,如松手斩先退者以徇。倭方轻西南面为丽兵,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方战时,吴惟忠中铅洞胸,犹奋呼督战。而如松坐骑毙于炮,易马驰。麾兵愈进。我师无不一当百。是役凡得级千二百八十五。朝鲜郡县,如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平,归平壤。
谷应泰曰:救邢救卫①,《春秋》之义也。况乎势拱神京,地牵关海,蓟、辽之外藩,东江之咽噎,一或失守,重险撤焉。
[注]①邢和卫是春秋时代小国。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援朝鲜》,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B.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C.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D.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宗:明万历皇帝庙号,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在位期间进行援朝战争,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B.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明沿边与要地驻军设有游击将军,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
C.封典:封建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始于晋代,至唐完备,其制各个朝代略有不同。
D.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鲜安享太平日久,朝鲜王李訟沉酒于酒,防备松弛,这给倭寇侵略提供了契机。
B.明军先期入朝作战的军队,人马伤亡较多,主帅阵亡,这与明军不熟悉地形有关。
C.倭军首领用诈术故意示弱,想行缓兵之计,明军识破后仓促地派宋应昌统兵进击。
D.与倭军交锋时,明将吴惟忠、李如松带领士兵无惧生死安危奋勇杀敌,取得大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松属游击吴惟忠阴取西南,令祖承训等诡丽装。(4分)
(2)而如松坐骑毙于炮,易马驰,麾兵愈进。(4分)
14.作者对明朝出兵援朝这一事件持何种态度?其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
杜牧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千岁鹤归②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③看月生。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注1①大中四年七月,杜牧任湖州刺史,大中五年八月将离任赴京,新任刺史到任交接时,诗人由宫署暂移居乌程县霅(zhá)溪馆驿。②《搜神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虛山,千年后化鹤归乡。③苏潭,湖州乌程县有苏公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百姓以“歌板之声”庆贺秋收,其中“万家”“处处”二语充分呈现了喜庆的宏大场面。
B.颔联上句用丁令威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与下句构成对比,刻画了诗人欲归不归的矛盾心理。
C.颈联写驿馆内与僧人夜话,苏潭上看风定月生,这既可见出诗人之闲,又为下联写其感慨张本。
D.尾联不避重复,连用三个“闲”字,写诗人卸任湖州刺史时的心理,表现他对闲适生活的期待。
16.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评此诗说:“惟贤刺史胸中眼中乃能有此境界”,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贤刺史”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皇帝,身居高位就要时时用谦虛来约束自己。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乌类,到与“燕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视作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___①__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檁、橡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②___________。
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城市高速发展,一些古建筑受到损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一步压缩了雨燕的生存空间。有专家曾____③____地表示,北京城区雨燕数量不到3000只,“再不保护可能濒临消失”。我们理应守住“北京雨燕”这张文化名片,擦亮中国大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名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洞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B.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C.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
D.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20.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字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①________,认为天是圆形伞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圓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②_____________。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日圆,地道日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③___________,固然可以弥补“天圆地方”说在形式上的缺陷,但这种修补却也使该说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而存在的资格,因为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B.但这种学说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C.人们并没有对这种学说形成系统的认识
D.对这种认识,系统的学说并没有形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语文学科答案
1.B(“人只要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侧面”理解错误,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原文用的是“可能会”,选项中“只要……就会……”表述绝对。)
2.B(A.“就要忍受审美客体所带来的危险”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此处意在说明审美主体想要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之境,要与审美客体保持--定的心理距离。C.“时间隔得越久,产生的美感越强”错误,材料二第3段中只是举例说乡情是“时间隔得越久,其情愈烈,并未说时间距离的远近与美感的强弱有确切的联系.D.“说明时间距离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可推知时间距离具有美化的作用,但并未说其“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
3.C(“跋涉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强调的是漫长的生活历程可以提供丰富的回忆素材。根据材料二第4段,可知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是时间距离具有净化、诗化和美化的作用,故选项不能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
4.①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一方面应该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将宝黛或者贾政与现实的“我”分离开来,才能客观全面地鉴赏宝黛不同于世俗男女的心灵契合以及贾政作为一家之长的内心世界:②另一方面,无论读到宝黛的爱情故事还是贾政的利害打算,也不能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完全分离出来,必须依靠自身生活经验才能理解作品中青年男女爱情的美好或封建家长利益打算,从而形成感情共鸣。
5.①(论证方法)采用引用论证,引用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继续对前文“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论证语言)运用比喻,把“时间”比作“过滤器”“洗涤器”和“艺术家”,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论证思路)点明观点,强调时间距离对美感的形成所发挥的净化、美化和诗化作用,与后文中的论证相互印证。
6.B(重点描写“我”的心理状态不是为了展现品格,而是以小见大,展现人性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斗争过程的真实状态,为主题服务。)
7.A(刻画死神没有涉及心理细节。)
8.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牧师威廉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威廉而展开的。小说以威廉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情节,通过威廉与死神对抗最终死去的故事,展现小说的矛盾冲突。②威廉的形象鲜明而典型。威廉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