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浙江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夕[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
试题预览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此诗之妙处在一起一结。”(《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首联缘情写景,渲染暮春景致,________一词表明诗人一直关注着春情;尾联墨中藏意,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归”字含有________之意。
2.颔联写得极为精妙,是传诵的名句,请作赏析。
【答案】1.     送尽     归隐(田园)    2.①运用典故。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后句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一晌欢乐终究是虚幻的,梦醒后一切如故且更为痛苦,思乡之情凄切。
②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通过虚实两个不同境界的刻画,极为真挚地表现了诗人伤感的思乡情怀。
③对比。梦境与现实,短暂的欢乐与现实的长久哀伤,万里之遥的家园与眼前的子规悲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营造了一种凄恻的意境,真切地传达出漂泊异乡游子的凄凉悲愁情怀。
④视听结合(烘托渲染)。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凄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牵动思乡之情。(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联“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的意思是溪水流走,花儿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缘情写景,渲染暮春景致,“送尽”一词表明诗人一直关注着春情。
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的意思是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五湖的风景又有谁来与我争抢呢?言外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有自嘲意。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归”字含有“归隐”之意。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意为往事如梦,离家万里,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厉地啼叫。
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是虚写。“蝴蝶梦”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下句“子规枝上月三更”,是实写,实写梦醒以后,夜深人静,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规”一词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一晌欢乐终究是虚幻的,梦醒后一切如故且更为痛苦,思乡之情凄切。
此联梦境与现实对比,短暂的欢乐与现实的长久哀伤对比,万里之遥的家园与眼前的子规悲啼对比,营造了一种凄恻的意境,真切地传达出漂泊异乡游子的凄凉悲愁情怀。
总之,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2022•浙江绍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红绣鞋•警世
(元)张养浩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①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②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③威风不见了!
【注释】①送了人:指断送人。②恰:才。③旧来时:从前。
3.文中“警世”的对象是_________。从前后文推测,作者写的“深坑”应该喻指_________。
4.卢前在《论曲绝句》中称此曲:“足为当头棒喝。”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3.     为官者     官场的各种险恶处境(意思接近即可)    4.(1)开首两句便给了身居显贵倚势弄权者当头一棒,直截了当地说明断送人的缘由。为官者身骑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多么威风凛凛,作威作福终会祸来天怒。(2)将为官者先前前呼后拥的场面与触祸后的惶恐战栗和万分忧虑对比,一热一冷,反差巨大,给人以当头棒喝的警醒效果。(3)全曲纯用白描直陈的手法,把做官的耀武扬威到惨遭灾祸的过程写得十分形象逼真,痛快淋漓;通俗易懂而又情感激烈地嘲讽了平时作威作福、耀武扬威的为官者终将玩火自焚的可悲下场,有当头棒喝之效。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分析曲子,这几句主要写的意思是:才上马就有差役齐声喝道,这就是那葬送人的根苗,直引到了深坑里才感到心焦。祸来了躲到哪里去,老天动怒了怎么能宽恕,此时旧日的威风全都不见了。而题目是《警世》,含有警醒世人之意,根据意思可知这里的世人应为“为官之人”。
从前文“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和后文“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可知,曲中之人骑高头大马还有人喝道,颇有威风,可以推测此人为官员,故第一空可以填“为官者”。
从后文“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可以推测,这里“深坑”所比喻的是官场的各种险恶处境。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卢前称此曲“足为当头棒喝。”在曲的开头两句“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中第一句“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写出了做官者骑高头大马前呼后拥,还有人为其喝道,充分的表现了他们的威风,但紧接着一句话锋突转,“只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指出当官者这样作威作福终会惹得天怒人怨,最后这人一定会被断送前程。所以本首曲中,开篇两句便给了身居显贵倚势弄权者当头一棒,指出为官者作威作福终会祸来天怒。直截了当地说明断送人的缘由。
同时,曲中也运用了对比,将为官者前后境况进行了对比,如为官时“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和触祸后的“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一热一冷,反差巨大,不得不让读者深思,所以起到了给人以当头棒喝的警醒效果。
作者在词中采用白描直陈的手法,几乎全用口语,其中将做官者在触祸前后的行为心理都描摹得非常形象,犹如那人的一切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既让作者的描写十分形象逼真,也让内容通俗易懂,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明白为官者终将玩火自焚的可悲下场,有当头棒喝之效。
(202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吴中田妇叹
【宋】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①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②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③,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④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注】①茅苫:茅棚。②赪:红色。③当时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④龚黄:汉代宽政恤民的官吏龚遂、黄霸。
5.“西北万里招羌儿”中“招”的意思是____,这句诗表明朝廷对西北虽未用兵但需大量用钱的原因。最后两句用典故作结,诗中的“龚黄”实际指的是_____。
6.全诗紧扣一个“叹”字展开叙述,层次分明,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5.     招抚、安抚     当朝的官员    6.①叹稻熟甚晚,秋雨成灾。前六句写粳稻的成熟期甚晚,而秋雨极大、灾情极重,田妇忧心如焚。②叹谷贱伤农,“茅苫”以下六句,抢收的艰辛与稻谷的贱价形成巨大反差,突出农民悲惨的遭遇。③叹时政流弊。“官今”以下四句揭露了“田妇”悲剧的社会根源。④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西北万里招羌儿”意思是“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儿”。招:招抚、安抚。
“龚黄满朝人更苦”,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当朝官员,是反语。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点明了秋收的季节。紧接着诗人运转笔锋,直写雨灾。“霜风”二句写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无法开镰收割。爬梳的农具因长期大雨潮湿而发了霉,镰刀也生了锈。“眼枯泪尽雨不尽”,在即将收割的秋季遇上连续如注的大雨,农民必定忧心如焚,伤心得落尽眼泪,必不忍心看着金黄色的稻穗倒伏在泥田里。这几句写粳稻的成熟期甚晚,而秋雨极大、灾情极重,田妇忧心如焚。这是“叹”的第一层意思:叹稻熟甚晚,秋雨成灾。
“茅苫”二句由内心的伤痛转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经过多么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那么微薄的收入。“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抢收的艰辛与稻谷的贱价形成巨大反差,突出农民悲惨的遭遇。这是“叹”的第二层意思:叹谷贱伤农。
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把全诗的气氛推到了高潮。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河伯妇”,是用《史记》中西门豹传的故事。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这几句揭露了“田妇”悲剧的社会根源。这是“叹”的第三层意思:叹时政流弊。
全诗确实是紧扣一个“叹”字展开叙述,层次分明,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
(2022•浙江宁波•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苦
(宋)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工,忧雨忧风愁杀侬。
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 ①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②奠酒乞杯珓(jiào):古代占卜之法。
7.从诗歌内容上看,造成田家苦的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_。
8.赏析本诗的叙述特色。
【答案】7.人祸和天灾 (答原诗中“贱价”和“天工”也对)    8.①以田家的叙述口吻来叙事,显得真实、亲切,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田家生活的不易。②以“商”“农”一问一答的对话体形式展开,情境感强,写出了商农谋生的艰难而田家尤甚。③对比手法,诗人将麦子丰收胜过去年和田家反受压价之苦对比,写出田家在丰年仍不免受苦挨饿的冷酷现实,诗人将田家靠天吃饭却年年辛苦和商人转徙经商虽苦却不受天灾影响对比,表达对田家的同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可知,诗歌的标题是田家苦,在正常情况下田家的苦应该是遭遇天灾水旱,致使歉收,致使田家遭受困苦,可是诗歌中除了揭示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外,还揭示了麦子丰收,田家却遭受贱价之苦,这反映出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由此可以总结出,造成田家苦的原因是人祸和天灾。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叙述特色的能力。
诗歌的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就诗歌形式而言,由“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可知,诗歌诗歌先写行商问路,再写农人回答,采用“商”“农”一问一答的对话体形式展开,由“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可知,诗歌写出了商农谋生的艰难而田家尤甚。
由“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阴阳水旱由天工,忧雨忧风愁杀侬。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可知,诗歌的主体是农人的回答,田家的苦都是田家的口吻来叙述的,更真实地让人感受到田家生活的不易。
就表现手法而言,由“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可知,诗歌采用对比手法,将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麦子丰收胜过去年和田家反受压价之苦对比;由“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可知,诗人将田家靠天吃饭却年年辛苦和商人转徙经商虽苦却不受天灾影响对比,两处对比写出了田家虽然丰收,但是农人依然要挨饿受苦,虽然商人也是颠沛辗转,但是与农人相比却可以不受天灾的影响,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同情。
(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宋•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①,篆香消尽山②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宝孥拈得雁难子:“雁”字连”记,说指等而上永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雁柱”,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②山,指画屏上的山。。
9.本词上阕重在写景,写景顺序是_______: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_____
10.赏析本词的划线句。
【答案】9.     从外到内     形态/神态    10.①表现手法上,运用杜鹃啼归的典故,以景结情,既是渲染冷清的环境,又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盼。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反复使用,从听觉的角度强化了杜鹃的鸣叫声带给人的心灵冲击:“又”字,强调数年时光已逝,伊人不在,光阴难熬的痛楚。③两句既写出了主人公所承受的相思之苦,又凸显思妇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怀念及盼其早归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上阙写景:开头两句的“院落”“池塘”是女主人生活的院落的环境,给人一种“深沉”“寂静”的感觉,透露出境中人的孤单和寂寞;第三句写到“帘钩”,转换视角,写了女主人居住的房间,进一步加深冷清空阔的感觉,帘钩上只有“梨花影”作伴,足见女主人的空虚和寂寞;那么,人在何处呢?人在屋内,她在弹筝,女主人公“宝筝拈得”而“雁难寻”,连音调也调试不准,有相思而无法于弦上诉说,眼看着“篆香消尽”而懒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难以入睡。由此可知,作者的写景顺序为“从外到内”。
下阙写人:开头三句“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写女主人公的容貌,“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慵看镜”,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灾的神态。由此可知,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神态”。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句的能力。
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首先,表现手法上:化用“杜鹃啼归”的典故,“杜鹃啼月一声声”,表面上只写环境,只是在进一步创造冷清的气氛,因为“杜鹃啼血猿哀鸣”是自然界最凄厉的声音,实际上这里还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待。
其次,语言技巧上:运用叠词,“声声”二字的反复使用,给人以听觉上的震撼,一声声的杜鹃啼归之声更加深了对丈夫的思念;“又”字把这种相思的情形无限延长,不知不觉就在这样的相思成灾的日子中,春天又过去了以后的光阴将如何熬的下去?“又”字凸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最后,在感情表达上:这两句既表达了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之深、之重,同时又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
(2022•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风悲画角
[北宋]鲁逸仲
风悲画角①,听单于②三弄落谯门③。投宿骎骎④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①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凄厉。②单于:曲调名,又名“小单于”。古代军中号角常奏此曲,乐曲声音呜咽悲凉。③谯门:城门上用以望远的高楼。④骎骎:马飞跑的样子。
11.上片划线句中哪个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酒市渐阑灯火”一句中“阑”意思是什么,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1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抒情艺术。
【答案】11.落;残/将尽/结束/阑珊(本空意思相近即可)    12.上片写景艺术:①意象密集(丰密),运用“画角”“谯门”“飞雪”“孤村”“乱叶”“惊雁”“寒云”等意象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衬托旅人黯然乡思之情。②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③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从谯门投宿孤村酒舍,又客舍夜坐闻惊雁,步移景换。④景物描写中饱含感情。上阙“悲”“惊”“寒”等,景中含情,饱含凄冷之感。
下片抒情艺术:⑤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好在半胧淡月”,月色依稀当年,望月思乡。⑥直抒胸臆,如“到如今、无处不销魂”,直接抒发思乡之情黯然销魂。⑦虚写(对写/落笔对方)如“愁损绿罗裙”“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设想对方(亲人/妻子)正在家中思念自己。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意思是悲风中响起画角的声音,听它所吹的《小单于》曲,一遍遍地来自城门的望楼上。一“落”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写景艺术:
上片写“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飞雪满孤村”“乱叶舞纷纷”“嘹唳度寒云”等,其中运用“画角”“谯门”“飞雪”“孤村”“乱叶”“惊雁”“寒云”等意象,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衬托旅人黯然乡思之情,意象密集,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飞雪孤村”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为了投宿,我远行所骑的马急匆匆地赶路,来到一个孤独的小村,卖酒的市上,灯火已渐渐稀少,我倾听着几声大雁的惊飞,它带着燎亮而悠长的叫声,飞向那寒冷的云层。作者从谯门投宿孤村酒舍,又客舍夜坐闻惊雁,步移景换,思路清晰。
景物描写中饱含感情。上阙“悲”“惊”“寒”等,景中含情,饱含凄冷之感,征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自在其中,表达出征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下片抒情艺术:
触景生情,“好在半胧淡月”,“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月色依稀当年,望月思乡,情感自然萌发。
直抒胸臆,如“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销魂。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虚写,“愁损绿罗裙”,写这境况真愁煞我那穿绿罗裙的亲爱的人儿了;“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写我料想在那翠绿屏风里的心上人,也一定在黄昏时分倚门而望,双眉正带着内心无限的怨恨。这两句设想对方正在家中思念自己,是虚写。
(2022•浙江绍兴•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宋代〕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③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官府公文。被撤出郊,指由上司差遣出郊。②张榘:南宋词人,当过句容县的县令,后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为闲职。③儒冠: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饿死”句。
13.前人认为词的上片中“羞涩”两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黄花之貌,同时又恰好地表现出词人此时此地产生的        (限四字作答)的心情。
14.结句说“万感天涯暮”,赏析词的下片如何表达这种“万感”交集的感情。
【答案】13.羞愤苦涩    14.①化用诗句,抒发愤懑之情。时隔十年旧地重回,岁月蹉跎,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明自身遭遇,道出了误入仕途的懊悔与愤懑之情。②前后照应,语带双关。“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照应,写尽词人欲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无可奈何。“公莫舞”语带双关,表面指尘埃莫舞,实是对官场得意者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③借古讽今,寄托忧怀。借六朝覆亡,预感到南宋王朝重蹈六朝覆辙的命运,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④数字连用,增强历史纵深感,加深悲慨之叹。结句以“六”“一”“万”等数字连用,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自身日暮难归、仕途难遇的愤慨融合在一起,层层深入地抒发出来。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秋在黄花羞涩处”,“羞涩”两字极妙,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另外一层含义是傲霜独开的菊花在一夜的摧打之后也不免“羞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下片,抒发作者到达陈氏山居后触发的无限感慨。下片的第一句是:“身名多被儒冠误”。时隔十年,重回旧地,风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岁月,且“身”与“名”俱误。一个“误”字,道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几多怨恨,几多懊悔。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
“且尽清樽”,乃是出于无可奈何,内心的苦痛、郁闷,兴许只能以酒相解了。这与上片的“满袖尘埃”遥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
“公莫舞”一语双关,表面指尘埃莫舞,实际上是指官场得势之人,一时得势之人不必那么轻狂得意,这是对官场得意者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六朝共同的特点是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因而一个个国运不长,相继灭亡。南宋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担心。
这里,词人用“六”“一”“万”几个数字,反复盘旋,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万感交集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2021•浙江省岱山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感事[注]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于元末乱世,词人避难于江湖时期。
15.“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诗歌中鸿雁常用来表达作者________。
16.“没个人知”是词人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5.思乡之情    16.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与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的能力。
开头“天际草离离”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诗中借“鸿雁南归”写自己有家难回,“冷烟凝恨锁斜晖” 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情景交融寄托漂泊失意之情。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浙江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下一个『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