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江苏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2022•江苏•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
试题预览
一、(2022•江苏•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及彭越诛,醢其肉以赐诸侯。使者至淮南,布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相国曰: “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
上召诸将问计,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薛公问之,令尹曰: “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 “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 “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 “是计将安出?”对曰: “出下计。”上曰: “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客说建成侯吕释之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B.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C.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D.于是吕释之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黥,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常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文中的黥布,就是因为受过黥刑而叫黥布。
B.微,“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中的“微”与《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中的“微”意思不相同。
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明清时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文中的令尹与《促织》中的“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意思相同。
D.辎车,古代的交通工具有斧车、轺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文中的“辎车”是一种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的有帷盖的大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王黥布宠幸的姬妾生病了,去医生家看病。医生的邻居贲赫,带着丰厚的礼物陪同黥布的姬妾在医生家饮酒。
B.当滕公问黥布为什么要谋反时,薛公说,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
C.薛公认为黥布早晚都会反叛,但如果黥布采用上计或中计,原本不一定会失败,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他最后必然会采用下计,自取灭亡。
D.太子宾客不认同让太子领兵出征黥布,原因之一是出征的众多将领原来都是与汉高祖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他们都不会听从太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赫乘传诣长安,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
(2)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5.黥布的灭亡有其自身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C    2.C    3.B    
4.(1)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
(2)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    
5.敏感多疑、自私寡恩、目光短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吕释之立刻夜间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
“泣涕”修饰“言”,“而”为连词,前后表示修饰关系,所以应在“言”后面断开,排除A、B;
“固不足遣”的原因是“吾惟竖子”,中间不断开,所以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般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微”,暗中;句意:请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
“微”,稍微;句意: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两句中的“微”意思不相同。
C.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中“令尹”是指县长;句意: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两句中“令尹”的含义不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皇上先杀了彭越,后又杀了韩信”错误。由原文“令尹曰: ‘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可知,薛公说,皇上先杀了韩信,后又杀了彭越,黥布认为他们是同一类人,怀疑自己也将遭遇不测。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诣”,到;“端”,迹象;“发”,发兵。
(2)“布,故丽山之徒也”,判断句,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自致”,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判断句,这些都是使的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可知,当黥布的宠姬去就医时,贲赫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而黥布内心已经怀疑贲赫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从中可以看出黥布敏感多疑。
由原文“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可知,通过令尹薛公的话可以看出,黥布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从中可以看出黥布自私寡恩。
由原文“上曰:‘是计将安出?’对曰:‘出下计。’”可知吗,薛公对汉高祖说了黥布可能采取的三条计策,然后说黥布一定会采取下策,从中可以看出黥布目光短浅。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侯韩信被处死,淮南王黥布已感到恐慌。到后来彭越也遭诛杀,汉高祖又将他做成肉酱分给各诸侯。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见到肉酱,(就)非常害怕,便暗中(派人)部署聚集(合)军队,等待邻近郡县报警告急。黥布所宠爱的姬妾病了,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备了优厚的礼物送给医生,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淮南王黥布怀疑贲赫与宠姬之间淫乱,想拘捕贲赫。贲赫乘着传车到长安城,上报说黥布有谋反的迹象,请求在他没发兵之前诛杀他。相国萧何说:“黥布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仇人怨恨而诬陷他。请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暗查淮南王黥布。”淮南王见贲赫畏罪逃走,去向汉高祖控告,心里本来就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聚集军队的事;加上汉朝又派来使者进行查验,于是便杀了贲赫的家族,发兵造反了。
    汉高祖召集诸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发兵征讨他,坑杀这小子,他怎能做这样的事!”汝阴侯滕公夏侯婴请来原楚国令尹薛公,问他怎么办,薛公说:“他本来是要反的。”滕公问:“皇上分割土地给他,又分爵封他为王,他为什么还要反叛呢?”薛公回答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时候(前年又)杀了韩信,彭越、韩信和黥布三个人,功劳相同,是一个类型的人,他自己怀疑灾祸就要殃及身上了,所以要发兵反叛。”滕公将这番话告诉了汉高祖,汉高祖召见薛公,问薛公。薛公回答说:“黥布反叛没什么可奇怪的。不过,如果黥布采用上策,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若是采用中策,那么双方谁胜谁败还难以预料;如果采用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高祖问:“他的上策是什么?”薛公回答说:“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兼并齐地,占领鲁地,再发布檄文给燕国和赵国,要他们坚守本土,那么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了。”“什么是中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取得楚地,吞并韩国,夺取魏国,掌握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关口,这样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什么是下策?”“向东取得吴地,向西夺取下蔡,然后再把重要物资运到越地,自己回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就平安没事了。”汉高祖又问:“他会采用什么对策?”薛公说:“一定会采用下策。”汉高祖又问:“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而采用下策呢?”薛公回答说:“黥布,原是骊山的刑徒(服劳役的犯人),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万乘大国的国主,这些都使他只顾自己,不顾后代子孙,更不为百姓长远考虑,所以他必然采用下策。”
    这时,汉高祖正生病,打算派太子刘盈前去攻打黥布,太子的宾客都劝建成侯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军队,如果立了功劳地位也不会再高升,但没立功劳从此便会遭受祸端。你为什么不快去请求吕后,找机会在皇上面前哭泣说:‘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善于用兵。这次出征的诸将领原来都是与陛下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如果让太子统领这些人,无异于以羊群去驱赶狼群,没人听他的,况且,如果让黥布知道是太子在带兵,他将会大胆地击鼓向西进攻了。皇上您虽然有病,也要勉强乘坐辎车,躺在车里指挥,这样诸将领不敢不尽力。虽然辛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要坚强起来。’”于是吕释之立刻求见吕后。吕后找机会在汉高祖面前哭涕哀求,依照四宾客的意思说了。汉高祖说:“我已想到这小子不够格被派遣,还是我亲自去吧!”于是汉高祖亲自率军向东进发征讨黥布,留守的群臣都到霸上送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



二、(2022•江苏•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吕不韦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B.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C.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D.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B.五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指兵车多,力量强。
C.郊迎,古代指到郊外迎宾,表示敬重之意。文中表明赵王对甘罗的尊敬。
D.《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的纪传体史书,内容多为策士的游说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吕不韦企图联燕攻赵,先设法让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又想派张唐到燕国为相,而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很坐气。
B.张唐因为害怕文信侯而不愿意到燕国为相,甘罗主动站出来,对张唐反复指明利害,最终成功说服张唐,足见甘罗能言善辩。
C.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以祸患相威胁,说服了张唐,他针对赵王担心泰燕联盟不利于赵的心理进行游说,也使其就范。
D.张唐拒绝相燕,文信侯束手无策,都是对甘罗的有力衬托;而张唐和赵王先后折服,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甘罗智勇过人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5.才智过人的少年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A    2.D    3.B    4.(1)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
(2)如今大王把五座城池送给我来扩大河间的地盘,我将请秦国送燕太子回国,和强赵攻打弱燕。    
5.相同:①洞悉人心;②有较强的辩才,有胆识、有勇气。
不同:对张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赵王,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信侯呵斥他离开道:“我亲自叫他走他都不肯,您怎么能叫他动身呢?”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试一下,为什么轻易就进行呵斥呢?”
“汝”是“安能行之”的主语,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D。
“臣”是“试”的宾语,不需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为西汉刘向编的纪传体史书”错误,不是纪传体,是国别体。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张唐因为害怕文信侯而不愿意到燕国为相”错误。结合“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分析,张唐不能到燕国作相国,不是害怕文信侯,而是因为到燕国要经过赵国,而赵国正在悬赏捉拿他,他担心被赵国抓到。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径”,取道;“赵人得唐者”,“得唐”修饰“赵人”,定语后置;“百里”,方圆百里。
(2)“赍”,指拿东西给人,送给;“广”,扩大;“归”,使动,使……归去。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等分析,少年甘罗对张唐一步步引导,先和武安君比功劳,然后和文信侯比权势,然后指出不肯动身会带来的恶果,这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结合“闻张唐之相燕与”“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分析,对赵王,甘罗明确“秦、燕互不欺骗,赵国就危险了”“就是想攻打赵国”,利用对方的弱点,明确各种利害关系。
“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他抓住张唐怕和赵王的心理,知道别人担心什么,想要什么,能洞悉人心。文信侯束手无策,甘罗成功劝说好了张唐;赵王后来也被折服,都表现了少年甘罗有胆识,智勇过人的特点。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办事三年后,燕太子丹就到秦国做了人质。文信侯因而请张唐到燕国做相,想和燕国共同伐赵,以扩大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那样地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办事三年,而燕太子丹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卿去担任燕相,他却不肯去。”甘罗说:“我能让他动身。”文信侯呵斥他离开道:“我亲自叫他走他都不肯,您怎么能叫他动身呢?”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试一下,为什么轻易就进行呵斥呢?”
甘罗去见张唐道:“您的功劳和武安君相比怎么样?”张唐说:“武安君屡战屡胜不计其数,攻下城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说:“您确实知道功劳比不上武安君吗?”张唐答说:“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执政,和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势更重?”张唐答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的权势重。”甘罗问:“您确实知道是比不上文信侯的权势重吗?”张唐答说:“知道。”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认为有困难而不肯接受任务,结果在被逐出咸阳七里处,绞刑处死。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做相,而您不肯动身,我不知道您会死在哪里了。”张唐说:“请您转告文信侯,我愿意前往。”就叫准备车马和礼物,定下了行期。甘罗于是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我请先去通报赵王一声。”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到城外迎接。甘罗对赵王说:“您听到燕太子丹进入秦国的消息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问:“您听说张唐到燕国做相的事了吗?”赵王答说:“听说了。”甘罗说:“燕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派张唐到燕国做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秦、燕互不欺骗,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之所以互不欺骗,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如今大王把五座城池送给我来扩大河间的地盘,我将请秦国送燕太子回国,和强赵攻打弱燕。”赵王立刻割五城给秦来扩大河间的地盘,送燕太子丹回燕国。赵国发兵攻燕,取得上谷郡三十六县,给了秦国十分之一。


三、(2022•江苏•楚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回:“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①玄纁:指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B.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C.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D.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代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文中意是后者。
B.博士,职官名,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具有学术顾问的性质。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乞骸骨”、“释褐”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英虽隐居治学,学者仍慕名前往拜师。州郡和公卿推荐他做官,他都不应。
B.樊英面对皇帝的威慑,针锋相对。皇帝虽折服不了他,但依然很敬他。
C.河南张楷说樊英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后来却又接受任职,不能坚守气节。
D.樊英身体不适,妻子派侍女探望问候,樊英起身回拜,陈寔感到奇怪。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
(2)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樊英的形象特点。

【答案】1.A    2.D    3.C    
4.(1)我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即使是万乘之君的尊位也不愿交换。
(2)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5.品格贤良方正,学识渊博,刚正不阿或不慕权贵,待人恭谨有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
“郡县”为“责”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不肯起”是“称病”的结果,并且“起”不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起”和“乃”中间断开,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释褐’等”错。“释褐”指始任官职。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能坚守气节”错。原文说“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意思是“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这里没有涉及到“气节”的问题,属曲解文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布衣”,平民;“环堵”,四周围绕着土墙的房屋,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易”,通“异”,不同;“万乘”,代指皇帝。
(2)“非礼”,不合礼仪;“虽”,即使;“申”,实现;“箪食”,粗陋的食物。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依据“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樊英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时,因为他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说明他学识渊博。
原文“公卿举其贤良方正”,说明他品格贤良方正。
原文“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说明他不慕权贵。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浙江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下一个『浙江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