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吉林省长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
试题预览
吉林省长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
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达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因而在优秀诗歌、戏曲等的创作和形成过程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文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怒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明与平凡的统一。价值取向是重人而不轻天,重群体而不轻视个人,重本而不轻视末,重利益也重视义,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重视和谐而不取消斗争。”因此,在治国之道上应该实现和政之美,以避免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达到“至和”“至美”的境界:在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宽容待人,和谐相处,以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要追求和谐统一,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依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张龄予《“中和”的大美之学》)
材料二:
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美育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剧增,人们越来越沦为工业社会的奴隶和工具,思想被物欲支配,变得干枯、乏味,这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失范、各种社会问题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而来的大众文化正在以猛烈的势头消解神圣,躲避崇高。温柔甜蜜的爱情小说,神奇曲折、刀光剑影的武侠剧,低吟浅唱的流行歌曲,光彩炫目的广告形象以及虚拟的网络空间等,一切看似丰富多彩但却在不断消解人们对审美的认识,降低人们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学校的美育建设也困难重重,首先,没有给予美育相应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同时,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美育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完全让步给智育,学生只能在接连不断的测验、考试中奋战,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也堪忧,知识在增长,道德塑造却在滑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审美素质的降低是当代美育现代性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说明了美育没有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或者说当今的美育自身存在不足。就其原因客观方面来说,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消费社会或者大众文化泛滥的社会所必然遇到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现代美育隔断了与传统美育的联系,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所致。因此,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摘编自祝亚楠、卢政《论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诗性的审美特质,最接近美学的本质,“中和”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B. 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C. “中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中国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审美形态。
D. 传统的“中和”的思想在当前仍有重要的意义,可指导我们治理国家、为人处世以及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之道强调审美应适中、和谐,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B. 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很少激烈地表达情感和过度抒发内心的悲伤。
C. 物质欲望的膨胀、生活压力的剧增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
D.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下列各项表述,不适合做“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怨而不怒,果断冷静地结束痛苦的生活。
B. 《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
C. 王羲之的书法刚柔相济、线条光洁秀劲,章法明媚相成。
D. 《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激烈地指斥天地、且发下三桩誓愿。
4. 为什么把“中和”称为“大美之学”?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
5. 当前我们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来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A    3. D    
4. ①“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②“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①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体会平和、宽容之美,提高审美趣味。
②借助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加强修养,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
③“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错误。由原文“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可知,原文说的是“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并不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错误。由原文“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可知,原文说的是“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怨而不怒”表现出“平和、宽容”,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B.“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表现出“至仁”“至善”,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C.“刚柔相济”表现了“和谐”,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D.“激烈地指斥天地”表现了“愤怒”,不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可知,“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结合“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怒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知,“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结合“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达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可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体会平和、宽容之美,提高审美趣味。
结合“在治国之道上应该实现和政之美,以避免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达到‘至和’‘至美’的境界:在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宽容待人,和谐相处,以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可知,借助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加强修养,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
结合“另一方面,学校的美育建设也困难重重,首先,没有给予美育相应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同时,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美育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完全让步给智育,学生只能在接连不断的测验、考试中奋战,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也堪忧,知识在增长,道德塑造却在滑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知,“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秋末冬初,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庄稼人便渐渐消闲下来。这时候双水村各处的“闲话中心”又都自然的恢复了。近一两年不像责任制刚开始,人们都忙于改变自己的穷光景,谁也顾不上找别人说闲话;经过几年的拼命劳作,大部分人家都有了些存粮,因此在冬闲的时候就有时间凑到一块说说古朝今世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相当神秘的事正暗中在这个村庄进行着。
这件事的主角是神汉刘玉升。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他要为双水村做件好事,把庙坪那个破庙重新修复起来。他准备自己拿出一部分浮财,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他立刻成立了一个“庙会”,自任“会长”,同时挑选金光亮任他的“副会长”。全光亮对这个职务受宠若惊。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村里都是“人下人”,好,他现在成了“副会长”,哼,让他也坐上几天官位!
这些日子里,金光亮动不动就神气地钻进刘玉升昏暗无光的黑窑洞里,筹划重新修庙的事。与此同时,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
孙少安从砖瓦厂返回村中后,还不知道这些事。这一天晚上,少安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
“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我不会出这钱!”少安强硬地说:“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
第二天上午,少安本来要去砖瓦厂,但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到学校瞧瞧他的虎子。虎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一个人慢慢遛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哼!当年异想天开,炸山打坝;结果人亡坝破,把个好端端的学校也震垮了。“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孩子们正在上课。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儿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没有忙着去他的砖瓦厂,也没有回家,直接去找他的朋友全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双水村的两个“中层领导”说得津津有味。生活似乎不知不觉把他们推到对这个村庄负责的位置上。是的,我们一眼看见,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需要新一代领袖来统帅它进入新的时代了!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文本二:
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作了浩繁艰苦的准备。从1982年到1985年,是他创作这部长篇的准备期;再加上从1985年秋天到1986年夏天的两年写作期,这部长篇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路遥谢绝了所有笔会的邀请,避开了《人生》的小说和电影所带来的声名的喧闹,蛰居在黄土地的一个角落里,潜心进行艰苦的艺术劳动。他阅读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名著,逐天翻阅了他所要描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报纸,经过比较、选择、确定了现实主义地描绘时代画卷的写法。这些年来文坛上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变化,既刺激了他进行创新竞赛的活力,也坚定了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美学理想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方法的决心。走自己的路,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表现。路遥说:“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我觉得还是恩格斯所概括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较适合我的气质,比较能发挥我的所长。”这样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当然会渗透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中,也决定了作家对历史背景的具体明晰性的追求。
(节选自梁向阳《捕捉“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动因考》)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交代村中“闲话中心”的恢复,为后文“建校会”和“建庙会”的消息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做了铺垫。
B. 小说中若干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如“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表现了孙玉厚对儿子不恭神灵的气愤。
C. 孙少安赚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原来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
D. 作者在叙述双水村故事时加入了具有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语句,如文中画线句明确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期待。
7. 关于文中对“建庙”和“建校” 态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玉升神气地集资建庙,而村民半夜三更神秘地捐钱,可见村民胆小怕事。
B. 孙玉厚为建庙捐了二十块并且动员儿子也捐款,说明他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 刘玉升和孙少安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 许多村民对这两个会都持支持态度,由此可见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
8. 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少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明确地表明自己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一艺术追求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6. C    7. B    
8. ①不迷信,有主见:不随同他人捐款建庙。
②有使命感,有勇气:目睹衰败景象决心重建学校。
③敢想敢干,目光长远:计划设立奖学金、聘请英语老师等,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9. ①再现了典型环境。小说以双水村为典型环境,客观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塑造典型人物,表现其典型性格。小说通过塑造刘玉升、孙玉厚、孙少安等典型人物,刻画了他们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
③设置典型情节。小说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决定重建学校来改变儿子的命运”分析不当,根据“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分析,少安想重建学校是因为使命感,他希望能为双水村做些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可见村民胆小怕事”错误,结合“有些村民也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 院落——他们是来交建庙钱的……这件事尽管秘而不宣,但不久就在村中成为公开的秘密”“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等分析,村里人认为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说不清楚,“在深更半夜神秘地出没于刘玉升的院落”说明村民们还是相信封建迷信思想的。
C.“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错误,结合“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分析,是“用竞争和对抗的形式领导起本村公众生活的潮流”,不是他们“都想通过竞争和对抗的形式成为本村的公众生活的领导者”。
D.“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错误。有一部分农民思想解放,支持建校;有一部分农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希望建庙来寄托自己的希望,还有很多人是观望和跟风。这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民急于改变双水村的面貌”过度解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分析,可以看出孙少安是一个明辨是非,有主见的人。
由原文“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分析可知,孙少安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一个有着使命感的人。
由原文“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了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另外,还可以高薪请个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那升学率就可能大大提高……”分析,可以看出孙少安是一个敢想敢干,目光长远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及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的能力。
从小说选材角度看,小说所写的修庙宇、建学堂的事具有现实代表性;“玉厚老汉见儿子如此不恭神灵,急得两只手索索地抖着,不知该怎样指教这个逆子……”等对人物的描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现实真实性,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小说以双水村为小说发生的背景,将改革开放时农村的情景浓缩在这一典型环境中,通过对双水村中发生的事件的描写,客观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处理既能全面反应实际情况,又让故事情节集中,收到了艺术与真实的双重效果。
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看,根据“刘玉升在两月前突然萌发了一个宏大抱负……另外让村民们以布施的方式每家再出一点钱,一定要把这座庙修得比原来更堂皇”分析,刘玉生是一个具有迷信思想的农民。根据“我已经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听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分析,孙玉厚也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迷信思想的旧式农民的代表。
根据“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连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分析,孙少安还捐钱建学校,在对比中更能表现孙少安是一名具有新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农民形象。小说通过塑造刘玉升、孙玉厚、孙少安等典型人物,不同的人物具有典型性格,这些典型人物,具有着改革开放时代农民的特点,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
小说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作者强调细节的真实,所以其中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真实自然,非常符合真实生活情景,比如写村民们对两个会的态度,“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双水村是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冲突、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村庄,非常符合当时农村的现实情况。体现出小说朴素的写实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隋仁寿初,盘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赋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表,啸暑首领,有众五万。番禺、新兴名贼高法澄、洗宝彻等杀官吏,盎率兵破之,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战?”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为八州,授盎土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拜其子智戴为春州刺史。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初定/创夷未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3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零诊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