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环际大联考圆梦计划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环际大联考圆梦计划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环际大联考“圆梦计划”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试题预览
环际大联考
“圆梦计划”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 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 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C. 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 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 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C. 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 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A.“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错误。原文 表述是“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助于构建,而不是已经构建完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驳论”错误,本文是立论,而不是驳论。
B.“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这三个段落间形成的是并列式结构而非层进式结构。
D.“最重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表述程度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
A.“……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可知,并非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该选项表述的条件关系与原文不相符。
B.“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独立性,不能为了传播而传播。
D.“物质层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应该是双方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交流。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没有电子屏幕,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赛前造势和新闻发布,仅在村委会门口有一个篮球场。场内球员不停地奔跑、传球、上篮,场外人头攒动,欢呼呐喊……这场看上去并不专业也不高端的乡村篮球比赛却极具感染力。
在贵州黔东南州,这轮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一开打,就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围观,因其热烈的氛围而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由于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甚至奖品都是黄牛、香猪等地方农产品,网友亲切地称其为“村BA”。
为了延续赛事氛围,7月30日至8月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盘乡台盘村举行。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则超过一亿。
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一场接地气的“村BA”。
台盘乡政府初步统计,在4天的比赛时间里,场均观众超过1.5万人。因场地限制,每天未能进入现场而在外围徘徊的群众超过1万人。不少群众在距离球场几十米的远处拍照“打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
(摘编自《贵州“村BA”为何火出圈》)
材料二:
“村BA”的背后,不难看出乡土文化的影子。一直以来,在吃新节活动里,篮球赛便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项活动。每逢举办篮球赛,在各地工作的爱好者都会闻讯赶回家乡参与比赛。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黔东南百姓的传统。
“村BA”的魅力,就来自文化的传承。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的一句话:“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永远也走不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但它就像一个符号,深深印刻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唤醒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
乡愁是家乡的记忆,是文化的粘连。离开它,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心里就如同一盘散沙。正如《乡土中国》里所说:“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举办篮球赛这样老少皆宜、人们积极参与的娱乐活动,无疑对乡村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作用。“村BA”的火爆给我们新的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关键要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摘编自《贵州“村BA”火遍全国,我们需要这样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有人说,“村BA”之火,火在一个“土”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但“村BA”的出圈,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村BA”为我们贡献的不仅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而且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
这样的文化盛宴提醒着我们,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厚筑乡土的文化本体和主体,凸显乡村文化自信,又要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和要素,体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公共性和时代性,从而在碰撞和融合中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才是“村BA”破圈背后的“流量密码”,也是这场“偶然走红”的乡村赛事为我们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上带来的宝贵启示。
(摘编自《“村BA”火出圈,呼唤乡村文化自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村场地,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甚至奖品都是黄牛、香猪等地方农产品,比赛富有乡土气息,被网友称为“村BA”。
B. 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追求的均是专业性与正规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有助于国家培养专业篮球运动员。
C. 举办“村BA”这样老少皆宜的活动,有助于培养村民的参与意识,也有助于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D. “村BA”为我们贡献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而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州黔东南州“村BA”是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中的一项传统活动,火爆出圈。
B. 贵州黔东南州“村BA”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与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前来观看并且现场氛围热烈有关。
C. 贵州黔东南州“村BA”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各地都应举办“村BA”。
D.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厚筑乡土的文化本体和主体,更要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和要素,体现乡土文化的公共性和时代性。
6. “村BA”篮球赛火遍全国,如果乡村举行类似活动,“村BA”的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接地气,体现乡土特色。“村BA”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是黔东南州百姓的传统,乡土特色浓郁,气氛热烈,极具感染力。举办类似出圈活动也要村民参与,体现乡土特色,接地气。
②重视文化传承。“村BA”的魅力,来自文化的传承,容易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举办类似出圈活动,也要借鉴“村BA”,重视文化传承,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③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村BA”篮球赛老少皆宜,人们积极参与,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举办类似出圈活动,需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生活质量。
④符合文化本体与主体。效仿“村BA”,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含意的能力。
B.“追求的均是专业性与正规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有助于国家培养专业篮球运动员”错误,原文是“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永远也走不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不追求专业性,也可能走不出专业运动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政府和群众自发组织”错误。原文是“少数民族自发组织”,不是政府和群众自发组织。
C.“各地都应举办‘村BA’”错误。原文“‘村BA'为我们贡献的不仅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而且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本文肯定了“村BA”的积极作用,但“各地都应举办‘村BA’”的表述无中生有,且无法得出相关推断。
D.“更要”错误,原文是“既要……又要”,原文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没有电子屏幕,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赛前造势和新闻发布,仅在村委会门口有一个篮球场。场内球员不停地奔跑、传球、上篮,场外人头攒动,欢呼呐喊……这场看上去并不专业也不高端的乡村篮球比赛却极具感染力”“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可知,接地气,体现乡土特色。“村BA”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是黔东南州百姓的传统,乡土特色浓郁,气氛热烈,极具感染力。
由“‘村BA’的魅力,就来自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永远也走不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但它就像一个符号,深深印刻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唤醒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可知,“村BA”的魅力,来自文化的传承,容易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举办类似出圈活动,也要借鉴“村BA”,重视文化传承,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由“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举办篮球赛这样老少皆宜、人们积极参与的娱乐活动,无疑对乡村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作用”“‘村BA’的出圈,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可知,“村BA”篮球赛老少皆宜,人们积极参与,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举办类似出圈活动,需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生活质量。
由“‘村BA’为我们贡献的不仅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而且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可知,效仿“村BA”,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符合文化本体与主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杉,一种树的故事
阿来
水杉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晚期的白垩纪就进化为参天乔木,蔚为大观。
然而,人类第一次给水杉命名,不是因为发现了活的植株,而是在化石中发现了它的存在。发现者是日本的三木茂博士,他肯定这是一种与世界上所有已知杉树不同的杉树,并已经在地球上灭绝。这个时间是一九三八年。这是关于这种植物的前传。
任何关心自然、对自然界中植物生存与分布有兴趣的人都知道,水杉就活在我们身边,而且广布于这个世界。实际上,今天水杉不仅生长在我们的庭院,也生长在隔壁的庭院,生长在附近公园,还生长在包围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广阔乡野,在道旁、在渠边、在山野。
对此景象,我不禁有些恍惚。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人们还认为这种美丽的树木早就从世界上消失了,和许多经历地质与气候巨大灾变的动植物一起灭绝了。直到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一位中央大学的学者,在辗转行脚去往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路上,偶然与一株古老的水杉相遇。这位叫干铎的生物学者,肯定自己遇见的是一种未知植物,是一个新的物种,但他并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什么,只能采集一些枝叶作为标本,向学界传递这个至少会令行内人感到兴奋的消息。这个偶然发现的地点,在四川万县磨刀溪,据说在三峡附近。这是我所知道的水杉的最初信息。
我查过万县地图,始终没有找到磨刀溪。直到朋友打电话来,邀我去外地,我犹豫,但他说出了一个词:水杉。接着又说,水杉发现地。我不假思索就去,去,去。
终于要去看那株有故事的水杉了。
当地一位朋友开车陪我去,车出盆地,面前横亘一道苍翠山岭,不高,却绵长幽静。出了隧洞就是谋道。那株水杉就长在谋道镇上,磨刀溪就在镇子边上。想当年,干铎先生由鄂入川的道路也是这样穿镇而过,只是更为崎岖、更为狭窄也更为寂寞吧。停车,下来,抬头,一树蓊郁的浓墨重彩的绿就矗立在眼前。不用问,这就是那株水杉了。移步往前,到它跟前,是一株见证过风雨沧桑的老树,枝柯遒劲,树身苍老,要两三人牵手才可以环抱。一圈栏杆挡在身前,不能亲手抚摸那暴突皲裂的苍老树皮了。礼敬般绕行一周,再一周。水杉很高,使劲仰头,也未见其顶,只把我的视线引向天空深处。据当年资料,这株树通高三十三米,现今测量的准确数据是三十五米多。
杉科这个植物家族中的大多数是常绿乔木,水杉却是要落叶的,这也增加了其观赏价值。萧瑟的冬天,它排掉一些水分,躯干和枝条变得坚硬,这是迎接北风与寒霜的必需措施。在我生活的地方,寒冬将尽,它的枝子颜色一天天变浅、一天比一天滋润,同时也从坚硬变得柔软。那是地下的根须在向上输送水分和养料,在做一年一度萌发新叶的准备了。每天经过它身旁,都会抬头看看。每一道皲裂的老皮间每天都会透出更多的润泽,每一根枝条都会比前一天更加饱满。一周,或者再多几天,就看见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凝视时如烟将要涣散;再换眼,又凝聚如星,新翠点点。海棠初开时,它羽状的新叶已经舒展开来,清风徐来,借它鸟羽般翩飞的新叶显现轻舞飞扬的姿态。夏天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自不必说,到秋天,这些针叶,又一枚枚变换颜色,变成黄色,变成红色。先是星星点点、丝丝缕缕,某一天,突然在通透的秋阳下,变成了一树绯红或一树金黄。等到这些叶子脱离枝头,和冷雨一起垂降到地面,时令已经迈进冬天的门槛。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人老去一岁,但树还年轻,明年再开枝展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
磨刀溪旁这棵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水杉,已在这里站立六百多年,依然葱郁苍翠,还要见证这片土地许多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当年,干铎在谋道与这株树不期而遇时,以他的生物学知识判断,这肯定是杉科植物的一个新种,却不能对这种植物作一个准确的定名。又过了五年,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才由郑万钧、胡先骕两位植物学家确定其科学命名。在没有采用科学的分类系统和命名法之前,中国人并不是对周围的环境一无所知,是基于经验性的无系统的知识,实在是有着巨大的缺陷。而这次发现与命名,它证明中国人也能以科学的方式重新发现和认知世界。也是因为这个发现,世界才知道,水杉这个经历地球生物大灭绝,又经历第四纪冰期严酷考验的古老植物,居然还生存在中国长江三峡附近的偏僻乡野。
如今水杉这种植物,在被发现后的七十多年间,不仅在发现地得到保护与繁育,而且早已重新广布到其适合生长的地方,在城市、在乡野,在中国、在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
中国人的精神曾经生气勃勃,曾经豪迈地面向世界。但也曾经迷失,“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好在,蒙昧且沉溺于蒙昧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今天我来寻找水杉,也就是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吧。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开头写日本学者发现水杉化石,是从学术角度介绍水杉的命名历史,仅仅是丰富了散文内容,但与散文格格不入,影响散文主旨表达。
B. 文中关于磨刀溪水杉“枝柯道劲,树身苍老”的细节描写,既凸显出这棵树见证风雨沧桑之后的生命悠久,也抒发了作者对其礼敬之情。
C. 干铎尽管首次发现了水杉植株却不能予以准确定名,是因为他身处一个蒙昧的时代,不能科学定名,这让作者唏嘘不已并且内心深受触动。
D. 作者在叙述水杉这种树的故事时,将其被发现命名的过程与当时中国所遭遇到的侵略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文章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 文章围绕“水杉”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7. A    8. ①使用叠词、比喻。如用“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等叠词摹写水杉树叶的生长情状,用“如烟将要涣散”“凝聚如星”等比喻修辞写水杉树美丽的形态,表现作者的欣喜心情。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水杉四季生长的循环更替,象征着人世沧桑的变化。
③语言句式灵活,生动晓畅,语调轻快。如长短句的错落有致,使语言节奏灵动而富有变化,读起来令人轻松畅快。
④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写水杉羽状新叶“翩飞”姿态以及树叶颜色的斑斓变化,形象鲜明,富有诗意。    
9. ①水杉是全文的线索。先写水杉化石被发现,再写原先被人认为已经被灭绝的水杉,却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然后传播到世界,磨刀溪水杉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②围绕磨刀溪水杉叙事抒情。围绕磨刀溪水杉核心意象,作者在讲述水杉被“发现”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了自己对这棵水杉的寻找以及水杉树木四季轮回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对水杉的赞美。
③围绕水杉树的发现命名升华主旨。最后文章由水杉树的发现命名,上升到中国人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与科学认知,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我觉醒和努力探索,呼应题目,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与散文格格不入,影响散文主旨表达”错误,描写日本学者发现水杉化石,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特征,外国能发现水杉化石,中国人也能发现幸存的水杉,体现文化自信。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从用词来看,此处使用叠词、量词和比喻。如“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用“星星点点”描写春天水杉新芽的绽放;“到秋天,这些针叶,又一枚枚变换颜色,变成黄色变成红色。先是星星点点、丝丝缕缕,某一天,突然在通透的秋阳下,变成了一树绯红或一树金黄”,用“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等摹写水杉树叶秋天颜色的变化,表现作者的欣喜心理。“凝视时如烟将要涣散;再换眼,又凝聚如星,新翠点点”用“如烟将要涣散”“凝聚如星”等比喻修辞写水杉树美丽的形态。
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描写了水杉四季的变化之后,作者将其与人生关联,“每经过这样一个循环,人老去一岁,但树还年轻,明年再开枝展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通过描写水杉四季生长的循环更替,象征着人世沧桑的变化。
语言生动晓畅,语调轻快。如“一周,或者再多几天,就看见幼嫩的枝梢上绽出了星星点点似有若无的绿”“凝视时如烟将要涣散;再换眼,又凝聚如星,新翠点点”,长短句的错落有致,使语言节奏灵动而富有变化,读起来令人轻松畅快。
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海棠初开时,它羽状的新叶已经舒展开来,清风徐来,借它鸟羽般翩飞的新叶显现轻舞飞扬的姿态”,写水杉羽状新叶“翩飞”姿态以及树叶颜色的斑斓变化,形象鲜明,富有诗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构思的能力。
文章标题“水杉,一种树的故事”,此句中的“水杉”主要指的是中央大学的学者干铎在辗转去往抗战大后方时在四川万县磨刀溪发现的一株水杉。
关于水杉的“故事”,有如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日本的三木茂博士在化石中发现了水杉,“他肯定这是一种与世界上所有已知杉树不同的杉树,并已经在地球上灭绝。这个时间是一九三八年。这是关于这种植物的前传”;接着中国学者干铎“在辗转行脚去往抗战大后方重庆的路上,偶然与一株古老的水杉相遇”,并且“当年,干铎在谋道与这株树不期而遇时,以他的生物家知识判断,这肯定是杉科植物的一个新种,却不能对这种植物作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专练:古代文化常识88题』  下一个『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