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古诗阅读专题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以十扇送徐天隐宋•黄庭坚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注释】:①
试题预览
古诗阅读专题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以十扇送徐天隐
宋•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释】: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
B.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
C.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D.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16.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这首诗具体分析。(6分)
15.A
16.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回味。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滞  客
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雨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头刺地”形象地描写出牛用尽力气拉船的样子,令人联想到干旱的严重程度。
B.“疑与绿树同生根”,不仅写出天旱无法行舟,且流露出对旱情将持续很长的担忧。
C.“忽惊黑云涌西北”的“惊”表现作者久滞后见乌云骤聚大雨倾盆时的欣喜之情。
D.这首诗感事抒怀,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中,暗含人物心理和情绪的起伏变化。
16.“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一联可以视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6分)
15.(3分)C
16.(6分)通观全诗,大部分诗句是从滞客的视角描写久旱无雨的景象和滞留旅中的感受,结句写与田禾枯槁相比,自己因干旱滞留不值一提,流露对农家遭遇天灾的同情,体现出忧民之忧的情怀,卒章显志,提升了作品的格局。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中渡晚跳
韦庄
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②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
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
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
16.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3分)(D项“见家乡在自己眼前慢慢消失”,无中生有,诗中并未提及家乡就在诗人眼前)
16.(6分)①“大我之悲”∶忧国伤时,如“妖气欲昏唐社稷”点出社会动荡,国运堪忧;“夕阳”也象征着落寞的唐王朝。(2分)
②“小我之叹”∶羁旅之愁,如“有客伤时独扣舷”表达独居异乡的寂寞(2分)家园之思,如“家寄杜陵归不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2分)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④,白头浪里出湓城④。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湓城∶二均在郴州以北。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 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人微、生动感人。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滥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14. 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
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6分)
13. B(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走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
14.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木诗的忠厚平和就体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6分)

江苏省海安市2023届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人赋月以情,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实是借酒来排遣国土沦落之痛。
B. “一枰棋坏”暗喻南宋政权对敌策略的错误,导致了战局的混乱和失败。
C. “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借助想象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D. 这首词文字朴素,不崇雕琢,简洁明快,笔势大起大落,气韵豪迈飘逸。
16.“啸”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作者在词中“倚风长啸”,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请分析两个“啸”意蕴的异同。(6分)
15.(3分)D
16.(6分)共同点:两者都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一是因国土沦丧,一是因谗言被罢。
不同点:本词的“啸”还蕴含了对金人的憎恨和内心的焦急和无奈;《过洞庭》的“啸”还蕴含了词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之情以及词人开阔的胸襟和潇洒的气度。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①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②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张抡,字材甫,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南渡故老。经历靖康之难后,词人于次年(公元1128年)的上元之夜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②华胥,《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遂用华胥梦指梦境、仙境或指无所管束的理想之境。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春寒浅”中的“浅”既是描写个人的身体感受,更是抒写词人的内心感受。
B.上阕描绘去年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表达了词人对统治阶级浮华、骄奢的批判。
C.下阕“回首长安”“尘缘未断”写出了词人对故都的无尽思念,亡国之痛愈加深切。
D.本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抒情诚挚真切,于今昔对比中写出了词人的复杂心绪。
16.本词最后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颇具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15.B,表达的是对故国往日繁盛的追思怀念之情。
16.①直抒胸臆:“满怀幽恨”直接抒发了梦破后的幽怨凄凉;
②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末两句将寒灯和雁声相结合,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格外衬托“满腔幽恨”的难以为怀,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催人泪下;
③视听结合:一个人相伴孤灯,听着归雁的叫声,视听结合,多角度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冷孤寂;
④以声衬静:以归雁的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感伤;
⑤对比:最后三句与上片的末三句景语形成对比,更强化了现实中的悲凉之情。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17.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6分)
1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故选A。
17.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
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选择。
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
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如认为此诗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
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