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语文(上)期中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一、(1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试题预览
高二语文(上)期中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28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C. 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D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C.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 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D.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空中楼阁:比喻没有根基或虚构的事物。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变幻莫测的情态。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空中楼阁”侧重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海市蜃楼”侧重于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空中楼阁”多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多比喻容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结合前文“被审美的汁液浸泡”“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幻化”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桃花源虚无缥缈,应选“海市蜃楼”。
第二处,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知变通,也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顺藤摸瓜:比喻沿着线索,深入下去,探究事物的根本。语境说的是在当代中国各地都能找到“桃花源”,而非探究根本,应选“按图索骥”。

第三处,大张旗鼓:原指军队摆开阵势,后比喻声势、规模浩大。大刀阔斧:形容军队声势浩大,后比喻办事果断有力。此处形容“改革”,应选“大刀阔斧”。

第四处,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文艺作品人人赞美、传颂。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修饰《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应选“脍炙人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语病为主客体颠倒,主体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排除AD。
C项中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不同的”应修饰“理解”。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这里应按照“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的顺序来排列,排除AD。
“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强调陶渊明的独创性,而不是修饰“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

故选C。

4. 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渊曰:请问其目                  目:目的
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回归
C.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于是
D. 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    家:家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句意: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目,条目、细则。
B.句意:一天做到约束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仁德。归,称赞。
C.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焉,于是。
D.句意:即使是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家,封地。
故选C。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 文胜质则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 其“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故选A。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 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C. 风乎舞零 D. 故亏父而自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齐”:使动用法,使……整齐。句意: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
B.“诚”: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C.“风”:名词动用,吹风。句意:到舞雩台上吹风。
D.“亏”:使动用法,使……亏损。句意:所以使父亲亏损来使自己获利。
故选C。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
B. 《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纠正事务中的错误、纠正事务中的错误才能获得知识。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D. 《五石之瓠》中,“则夫子犹有蓬之心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纠正事务中的错误”错,“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故选B。
8.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课文节选部分中,米考伯先生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小说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 《复活》课文节选部分要表现的主题体现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一是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她,虽然她刻意回避过往的事情,但聂赫留朵夫的热情和善意也多少感染了她,临别时答应再见他,为她情感的“复活”埋下伏笔。二是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良知的“复活”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不顾自己是陪审员的身份,不顾玛丝洛娃已经沦为妓女、“杀人犯”,决意去相认并帮助她。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和人性开始“复活”。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应是复活人们的良知和人性,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C. 象征是小说《老人与海》的一大艺术特点,主人公圣地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整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者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海洋。人在自然面前,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是那么的渺小、无助,人类需要的正是海明威歌颂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D. 《百年孤独》课文节选部分中,马孔多的“失眠健忘症”有集体性和传染性两个特点。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周而复始地贫困、落后、愚昧,永远在原地徘徊。原因何在?作者认为是健忘,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总结,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者用艺术概括和艺术夸张的方法加以表现,成了马孔多式的“失眠健忘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小说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表述不当。米考伯夫妇债务缠身,全家靠典当度日,生活困窘但不失善良,捉襟见肘中偶尔也乐观豁达。大卫虽然生活环境恶劣,但他善良、诚挚、聪明、不甘于堕落,在与米考伯先生一家的交往中,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怜悯,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顽强乐观地生活,所以小说并没有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故选A。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这一两年,文学出圈和破圈被文学批评从业者作为议题频繁地提出来讨论。这些文学讨论建立在我们有一个假想的文学圈,我们也大致知道哪些人、哪些部分写作在圈内。这个文学圈,说穿了,不过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雅文学的文学“朋友圈”。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文学朋友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谱系,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它是自足的、自洽的,甚至是排他的。因此,一方面,今天文学的出圈或破圈已经被替换成大众传媒推动的“注意力经济”。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培育符合他们规格的作家,遴选一些有故事的作家成为招徕读者的卖点;另一方面,更多写作者想象的所谓出圈和破圈,出的、破的这个圈可能连文学朋友圈都算不上——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用微信转发各种文学消息,我们共同制造着我们文学朋友圈的繁荣,但似乎忽视一点,朋友圈就是朋友圈,朋友圈里虽然不都是真正意义的“朋友”,但至少都是通过添加好友才成为一个朋友圈的。因此,朋友圈的文学繁荣至多只是一个文学的小时代。
②毋庸讳言,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在重建一个审美等级秩序,使得古典文学时代处在审美低位的小说得以翻盘到“上乘”。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宣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这意味着文学的新旧之别不仅仅在于白话和文言,新文学之新也是文学趣味意义上的有别于游戏和消遣的“严肃”。因此,新文学的排他性,在时间上选择了以新易旧;在共时性的空间上,则是避俗就雅,避游戏和消遣就严肃。新文学发端之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的国民文学,而实践中形成的新文学圈无疑有所偏移,也收缩了很多。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他们的文学理想落实在新民和启蒙,自然要诉诸通俗和平易的表达和传播。但观察五四新文学后来发展的路线图,即便我们说文学研究会形成的文学意义系统是“为人生”,但它的文学技术路径走的却是精英道路。及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我们现在坚守的文学圈大致已经圈定了。这就是一个相对于通俗和大众文学而圈出来的高雅、精英,也是纯且雅的文学圈。
③到这时候,应该看到的一个延续至今的基本事实是,因为国民的文学教育和审是启蒙接驳、接续不上,从五四新文学之初,客观上已经将绝大部分的文学市场和读者拱手让给被其排除的通语文学,进而也很难兑现文学新民和启蒙的实用价值。可以这样说,预先设定了精英身份和文学理想,也设定了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方式,才有所谓的出圈和破圈一说。我们很少听说通俗文学会提出圈和破圈的。所以,我们今天常常说的出圈的圈是特指的,而不是全部的文学。
④缘此,姑且承认我们假想的严肃文学圈代表着国民审美的金字塔。如果没有圈内自身冒犯性和革命性的审美涤新,吃的还是五四新文学的祖宗饭,那么,出了这样一个文学圈,并不能输送创造性的思想和审美,那么,出圈不过是一个自我想象的幻觉而已。因此,出圈和破圈,首先要做的不是虚造文学繁荣的幻象,而是汲取、拿来和学习,是面向世界敞开自己,是去重建文学和公共生活的关系,是持续有力的审美拓殖。这样,真有所谓的“圈”,也是有机的、开放的和创生的“圈”。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而是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在发微新审美的同时,启发新读者。
材料二:
①之所以要“破圈”,是因为圈层确实存在。这个“圈”,既是人际关系的图于,也是媒介的圈子,更是舒适圈。在互联网传播范围,传播媒介从“被时代”的纸媒时代转变到了“我时代”的融媒体时代,信息在传播和接受中其价值在不断被重构。传播土壤和传播路径较之纸媒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平台的还速崛起使碎片化、去中心化成为当前传播环境中的显著特征,个体围绕特定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圈层,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图层的“信息茧房”效应,文学的普世价值被困在一个个透明的“信息泡沫”里,一不小心,就成了“信息飞沫”
②“破圈”难,“出圈”更难。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如诗歌等文学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所侵蚀。当我们盘点近两年诗歌“出圈”的热搜事件,一些“诗人”饱受争议,不断地消解着诗歌这门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的深刻与文学价值,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读者和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所疏远和放逐。
③我们呼唤“破圈”,是当我们谈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能在城市森林的冰冷之中感受到海子充满神启式的灵悟,而不仅仅是被地产商引用为广告词时所代表的消费暗示。未来的文学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才能让流量与质量齐飞。只有更好地构建“破圈”“出圈”之路,才能更好地提升广度、宽度、美度,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
9. 材料一第①段中的“注意力经济”是指(   )
A. 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
B. 培育或遴选一些能招徕读者的作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
C. 构建一个假想的文学圈。
D. 重建审美等级秩序。
10. 以下各项中,属于文学出圈的一项是(   )
A. 2006年,特立独行的“梨花体”诗歌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甚至集体恶搞。
B. 2019年,易烊千玺在社交媒体贴出班宇小说集《冬泳》封面,引发大众关注。
C. 2020年,在薇娅的直播间,3万册麦家的《人生海海》在5秒内即宣告售罄。
D. 2020年,《中华文学选刊》更名并转为推介关注现实人生的最新的精品小说。
11.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被出圈问题困扰的主要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文学圈。
B. 文学朋友圈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因此不可能也没必要出圈。
C. 五四期间形成的新文学圈是指向新民和启蒙的大众文学圈。
D. 文学要能出圈的关键就在于争夺到更多的文学市场和读者。
【答案】9. B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今天文学的出圈或破圈已经被替换成大众传媒推动的‘注意力经济’。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培育符合他们规格的作家,遴选一些有故事的作家成为招徕读者的卖点”可知,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培育或遴选一些能招徕读者的作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真有所谓的‘圈’,也是有机的、开放的和创生的‘圈’。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而是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启发新读者”可知,文学出圈就是要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启发新读者。
A.“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甚至集体恶搞”,说明没有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且本身内容和形式存在问题。故不属于文学出圈。
B.“贴出班宇小说集《冬泳》封面,引发大众关注”,只是利用明星效应起到宣传作用,并未阐明是否对读者有启发。
C.属于商业活动,与文学出圈无关;
D.“《中华文学选刊》更名并转为推介关注现实人生的最新的精品小说”属于大众审美启蒙,关注现实人生是其在内容上的创新。属于文学出圈。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根据“这个文学圈,说穿了,不过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雅文学的文学‘朋友圈’”可知,被出圈问题困扰的主要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文学圈。
B.根据“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这个文学朋友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谱系,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它是自足的、自洽的,甚至是排他的”可知,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甚至存在排他性,但并不意味着“排他性”是其天然属性,选项推断缺乏依据;
C.根据“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他们的文学理想落实在新民和启蒙”可知,“指向新民和启蒙”的是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并非五四期间形成的新文学圈,选项曲解文意;
D.根据“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可知,“关键”的说法错误。
故选A。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五蠹(节选)
韩非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②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于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③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12. 下列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期:期望,要求
B. 夫古之让天子者 让:责备,责问
C. 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称赞,赞美
D. 称俗而行也  称:符合,相当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B.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C.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D.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采用的相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
B. 作者顺手拈出“守株持兔”的寓言,论证“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乃不识时变,“必为新圣笑”,切近事配合浅近寓言,文字古朴,不露锋芒。
C. 文中以古今实异作比照,论证社会发展,世俗变异。苦水遗水、饥穰二喻,说明由于财富的多寡、权势的轻重,决定了古今的辞让、争夺与否。
D. 文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波澜多姿的比喻,文末,又用五个“非”字句,否定短促,反复层层阐明事理,得出“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结论。
15.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2)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答案】12. B    13. D    14. A    
15. (1)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2)所以在荒年的春季,就是幼小的弟弟也没饭吃;在丰年的秋天,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一定请他吃饭。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B.“让:责备,责问”错误,“让”在这里的意思是“让出”。句意: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
“人民”是一个词,中间不断开,排除AC;
“厚赏不行”“重罚不用”句式相同,中间断开,排除B。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同情况而采用的相同办法”错误,应是不同情况而采用的不同办法。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麂裘”“葛衣”,穿小鹿皮做的袍子,穿葛布做的衣服;“虽”,即使;“亏”,差。
(2)“饥岁”,荒年;“饷”,吃东西;“穰岁”,丰年。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用茅草覆盖屋顶,屋顶的椽子也未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大腿、脚胫皆不长毛,即使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如今的县令,一旦自己死了,他的子孙接连几代都享受出门乘车的特殊待遇,所以人们才看重这个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谦让职位这件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的天子,却难以舍弃如今的县令,这是因为待遇上的微薄与优厚确实不同啊。在山上居住而从山谷中取水吃的人,每逢腊祭就把水作为礼物相赠;在洼地居住而苦于水灾的人,却要雇人来疏通水沟排水。所以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