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绿谷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绿谷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建模考试语文学科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试题预览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绿谷联盟高一建模考试语文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B.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C.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
D.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
2. 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 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
C. 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 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5. 概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的原因。
【答案】1. C    2. D    3. B    
4. ①乡土社会②缺少流动③孤立、隔膜④人与人的关系    
5.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错误。应该是因为“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所以“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
D.“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第一空应填“乡土社会”。
依据“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第二空可填“缺少流动”。
依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第三空可填“孤立、隔膜”。
依据“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熟人社会中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依据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
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
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46年的中秋。
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团长分派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连去帮助工作,叫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路上还很滑。庄稼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有一股清鲜的香味。
通讯员撒开大步,把我撂下几丈远,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而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自动在路边站下,脸朝前。我紧走慢赶,快走近时,他又自个儿走了。他,高挑挑的个子,肩膀厚实实,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一路行来,总算得知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十九岁,参加革命刚一年,帮人拖过毛竹,家里有娘、爹、弟弟妹妹、一个姑姑,还没有娶媳妇。
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三里路,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
我们向乡干部要了借老百姓被子的任务。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而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就借到了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空空。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他却执拗地低着头,不肯挪步,我低声说了下群众影响的话,他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来到老乡的院子,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她只低头咬着嘴唇笑。我只好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还说了一遍共产党部队打仗为老百姓的道理。她不笑了,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半晌,转身进去。
很快,那媳妇抱了被子出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故意气通讯员似的,把被子朝我一送:“抱去吧。”我向通讯员一努嘴,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叫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一步还没有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那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唯一的嫁妆。他呆了会儿,说:“那! ……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他考虑了一下,说:“那好。用了给她好好洗洗。”接着,就把我抱着的被子、棉絮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肩,大踏步走了。
到包扎所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顿时活泼起来,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在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他的枪筒里又多了枝野菊花,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新媳妇也来帮忙了,笑眯眯的抿着嘴,东张西望。她终于问起:“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去前沿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动手把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敌人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裸露出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中秋节,在我的故乡,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我的那个小同乡,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还唱过这些歌吧!
我们的炮响了。不久,断断续续地就有几个伤员下来,这里的空气立即紧张。
伤员带下来的消息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消息忽然停顿了。接着,下来的伤员满身泥泞,神色疲乏,说“在打”“在巷战”。
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我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得解开衣服,拭洗身上的泥血迹。妇女们又羞又怕,都抢着去烧锅。我跟那新媳妇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枪声,稀落了。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满了,我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其他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我想给他们解释一下。这时,只听端着水站在床前的新媳妇“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看见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打发那些担架员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说:“不要缝了。”
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月光下,她眼里晶莹发亮,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1946年的中秋”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形成悬念。
B.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处,插入了一段风景描写,延宕叙事的进程,象征了战争风雨。
C. 文中插入对故乡过中秋的想象,表现了处于困境中的孤独个体对美好故乡生活的回忆。
D. 茹志鹃用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以及人性,与同一时期的其他同类作品有很大的区别。
7. 物象是小说中具体的客观之物,下列对文中物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棉絮”——呈现社会真实状态。“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可见,当时的老百姓只有棉絮,甚至连棉絮也十分稀少,可以想象现实中百姓的贫穷程度。
B. “野菊花”——烘托人物形象。“他的枪筒里又多了枝野菊花”,一枝野菊花,让年轻的小通讯员富于青春活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格得以鲜明体现。
C. “布片”——串联故事,让小说内部的结构更加严谨。借被子时,衣服被撕破,既凸显了小通讯员的形象,也为后文“我”的牵挂和新媳妇缝衣服做了伏笔。
D. “百合花”——揭示、升华小说的主题。“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象征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品质,并指向了小说要表达的“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8. 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请简要分析。
9. 作者把通讯员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6. B    7. A    
8. ①来借被子,挂破衣服,小通讯员在新媳妇眼中是个腼腆、莽撞而不失可爱 小伙子;
②挂破衣服走后,新媳妇心怀歉疚,小通讯员成了一个她牵挂的小战士;
③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深受感动,小通讯员是令她崇敬的子弟兵。    
9. ①利于人物塑造,没有塑造英雄的负担,创作可以更自如;
②利于揭示主题,更真切地表现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③利于读者共鸣,用普通年轻人的牺牲来反衬战争的残酷,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④利于情节展开,叙述通讯员的生活中普通场景,更真实自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象征了战争风雨”错误,由主攻团团长分派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连去帮助工作,叫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早上下过一阵小雨,路上还很滑。庄稼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有一股清鲜的香味”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只是交代“我”和通讯员前去前沿的环境,没有象征意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A.“可见,当时的老百姓只有棉絮”错误,原文意在表现战争年代,物资匮乏,不能看出当时的老百姓只有棉絮。并且根据后文可知,老百姓手里是有棉被的,有被面、被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人物的心理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首先找到描写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文段,再筛选出能表现态度、心理的句子,具体分析。
由“我只好叫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一步还没有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可知,通讯员因为面对的是个小媳妇所以腼腆害羞,不想去;又因为莽撞不小心挂破了衣服,新媳妇“笑”表现出他对小通讯员腼腆、莽撞的善意之笑。
由“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新媳妇也来帮忙了,笑眯眯的抿着嘴,东张西望。她终于问起:‘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可知,小通讯员没有让新媳妇缝补衣服就走了,新媳妇感觉心怀愧疚,在部队帮忙时内心牵挂他。
由“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可知,面对小通讯员的逝世,新媳妇没有了忸怩羞愧,对他极其敬重、虔诚,深深地被他的牺牲打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读者效果和主旨上,英雄义士为了救他人而牺牲仿佛是天经地义,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更能打动读者,就更容易凸显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因此,“把通讯员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利于读者共鸣
创作上,塑造英雄人物,一般需要着意描写英雄人物的言行举止,不能不符合传统的道义方面的审美,但是描写普通人物却没有塑造英雄的负担,可以使作者的创作更自如。
情节上,小通讯员是一个普通人,就更符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因此,小说描写他借被子等其它普通场景就更加真实自然,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展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B.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C.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D.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11. 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当其锋”的“当”指抵挡、挡住,与《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的“当”含义相同。
B. “脱簪珥属养之”的“属”指嘱托、嘱咐,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含义相同。
C. “擢”是表示我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的常用词之一。文中“擢云院判”意为“提拔花云做了枢密院的院判”。
D. 家庙即儒教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祖先和先贤。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宝剑拜见太祖。太祖认为花云才能非凡,让他率军攻打城池,所到之处打仗无不胜利。
B. 明太祖做了吴王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来祭祀他。后来还认为花云儿子是将军的后代,赐他名字为花炜。
C. 花云的儿子花炜九死一生。郜氏死后,侍儿抱着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将他托养在渔家,后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D. 花云妻子郜氏决心为丈夫殉节。战况紧急,丈夫危在旦夕,她表示绝不独活;在花云被俘后投水而死。死后被太祖赐为贞烈夫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2)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14. 花云“骁勇绝伦”,在花云与陈友谅两军对阵这件事情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突然遇上了几千贼兵,花云保护着太祖,拔出宝剑,策马奔跑,冲破敌人的阵地前进。
(2)太祖渡长江,花云最先渡过去。攻克了太平以后,花云凭借着忠诚和勇猛在太祖身边担任护卫。    
14. ①与朱文逊结阵迎敌,贼寇三天不能入城。
②城池沦陷,被贼所缚,却奋力抗争,宁死不屈。
③敌人打破他的头,但他至死骂声犹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城池陷落,贼兵绑缚了花云,花云用尽力气大喊,绑他 绳子全断裂了,花云乘机夺下看守者的刀,砍杀了五六个人,骂道:“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不赶快投降!”
“贼缚云”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缚尽裂” 主语是“缚”,“起夺守者刀”,“起”作“夺”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
“夺”的宾语是“守者刀”,“刀”后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不可当其锋” “当”指抵挡、挡住。句意:不能抵挡住他的锐气。
“曲终收拨当心画”的“当”指对着,对准。句意: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两个“当”字含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