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十中(玉林高级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西玉林市十中(玉林高级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玉林市第十中学(玉高南校区)2022年秋季期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
试题预览
玉林市第十中学(玉高南校区)2022年秋季期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
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
(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
材料二:
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
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
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
(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
B. 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C.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
D. 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
B. 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
C. 《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
D. 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
B. 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
C. 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
D. 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A    3. B    
4. ①文章首先引出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论断;②接着列举与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见解,并加以阐述。    
5. 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②林语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③从高鹗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④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⑤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笔迹。
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鹗。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②以胡适为代表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③《红楼梦》的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面受到严厉批评。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在材料一第五段。该段的主要思想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是对于高鹗续作表示存疑的。而“《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也只是提出一种论据,并非是定论。故选项“无可争辩的依据”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语句为“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其中并未说明发现残卷是苦心求索还是偶然得之,因此不构成必然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该项主要是评价黛玉命运描绘的精切,并非说明《红楼梦》前后内容的差异。
C.该项主要肯定后四十回存在的价值,但并未对内容差别和作者进行讨论,不能据此去判别作者异同。
D. 该项评价后四十回内容的精神价值,并未直言作者差别,在判别作者上不如B项“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明显。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末尾“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是对第一段行文内容的总结。材料第二段则从胡适引申到俞平伯、周汝昌、张爱玲等人,进一步论述红学界《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补写这一论断。
而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开头的总起句“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可知此处行文思路转换为《红楼梦》作者为一人。
而材料一第四段到第六段则是作者自己的分析,根据其中“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可知,作者是认为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选曹雪芹或是高鹗均可。重点是能从文中找到正确的对应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
如选曹雪芹,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三段到第六段对于行文思路线索的连续性如“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言语调语气的一致性如“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人物判词与结局的一致性如“《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等角度,以及材料二中关于曹雪芹存有底本、高鹗只是做了部分修补,如“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等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
如选高鹗,我们可从材料一第一段、第二段中残卷陆续发现的历史记录如“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的来往赠诗故事如“《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等角度展开论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探
刘白羽
战士们在地底下工作了整两夜了。突击连的战士陈和头一个听到面前有流水的声音,他立刻把铁锹一丢,伸出头望了一眼说:
“到了,到了,——小凌河挖到了。”
现在只隔一条河,——明天,只等总攻信号一响,就揍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啊哈!……几个战士揩把汗水,伸出头去。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战士们兴奋的情绪,马上降落到冰点以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凌河不像女儿河那样平静,河床足有四百米宽,它不规则地到处奔流,好几道激流闪着月光,白茫茫一片,哪里深哪里浅,谁也不摸头。五里开阔地好容易通过,可是明天发起冲锋的时候,就得涉渡这条不知深浅的河流,敌人只要有十几挺机枪死封着河西,那就谁也不要想活着过到河那面去,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
看大家在发愣,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
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
“怎么办?”指导员自己问自己。自己这个突击连,哪里有突不破的难关?路,靠勇敢也总冲得出一条呀,可是想一想,大兵团作战,一面打不好,就可能面面打不好。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他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两眼可借着月光瞧孙本基面上有没有疑难颜色,他的心跳起来了,孙本基却说:“好,指导员,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整个作战计划完成完不成的事。”指导员心放下来,点了点头,孙本基就站起来跟他往前面走。战士们跟在后面,看指导员到底怎么办。
我们不要忘记,这时间是十三日午夜以后,海风吹来,据说小凌河在这种时候是冷透骨髓的,孙本基却把裤子脱下来。这时,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战士们张大眼睛,看着他爬进了小凌河。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
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指导员脸上全是水,一动不动。
河里面很久没一点声响,然后,模模糊糊,有个人影在摇晃,在努力蹦水,水响,人在前进,战士们欢喜得几乎喊叫起来。突然一阵冷风,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噗咚一声响之后,水上完全寂静了。
时间过得太慢了呀!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他们很明白,那噗咚一声响,是自己人给敌人机枪打倒在水里,没问题,孙本基一定很勇敢,可是生命结束了,血流在河水里了。有一个战士就悄悄说:“指导员,你放心,拼也拼过去,剩下我一个人,扒也扒上城,把旗子插上去。”指导员很欢喜这个战士,可是他知道:他们都绝望了,都相信这一个计划失败了。小凌河的对岸,响了几声自动步枪,以后又没声音了。忽然指导员抬起头,张大眼睛,他敏锐地听到一种声音,原来他眼力看不见以后,就把头俯在手上静静地听,这时便失声叫起来:“水响!”别人不相信,以为他听差了。指导员一翻身跳出沟道,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他在河边迎上孙本基,孙本基水淋淋的,冷得牙齿哒哒响,指导员把棉衣脱下来给他披上,一齐来到沟道里。消息一传开去,战士们一下子从后面拥上来。孙本基坐在地下用干衣服擦身子,一面向指导员报告:“我来回来去踩了三条路,插了树枝作路标,顺着我插的路标走保险没问题,水顶深到腿肚,要不顺路标走,水能淹到腰……”实际比话更动人,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战士们就会想:我只在冲锋时走一趟,一定更没问题了。
指导员故意把声音提高,好让大家听见。
“怎么,这河里也能找出三条路吗?”
“是,找出三条路。”
“同志们!听见没有!这不是河,这是冲锋的道路。”
战士陈和站在指导员旁边,他问孙本基:“冷不冷?”孙本基说:“不冷?!屁股上冻了一个窟窿呢。”于是在这总攻前夜,在这潮湿的地底下,又听见战士们轻轻的笑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夜探”为题,高度概括出小说的核心事件,即总攻前夜为全面进攻而探路。
B. “死——谁还怕吗?”以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
C. 指导员在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后“心跳起来了”,这一细节写出了孙本基短暂的犹豫。
D. “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借指导员敏捷的动作突出其想要见到孙本基的急切。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文笔浪漫,描写了小凌河及周围环境的壮美,也写出战争的残酷,交代了突击队面临的困难,为下文写孙本基渡河的凶险作铺垫。
B.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使情节顺畅,情境客观;同时也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C. 小说由战士挖到河流的兴奋开始,中间记叙了他们的失落、绝望欢喜等多次情绪变化,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 小说末尾用“总攻前夜”“潮湿的地底下”为战士们的“笑声”铺设背景,有利于突出战士们的形象,一个“又”字将主题进一步深化。
8. 文中画线句子“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先后出现了三个“看”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不同的内涵。
9. 作为一位长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的作家,刘白羽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第一个“看”,是迷茫而困惑的,因为战士们对于指导员安排孙本基做什么并不知情。②第二个“看”,是“瞪着眼往前看”,表现的是指导员对孙本基生命的担忧,怕他遭遇危险。③第三个“看”,表面上是因“照明弹”熄灭而什么都看不见,但看不见的实际是不可预测的未来,表达出指导员对孙本基的担忧和能否渡河完成任务的忧虑。    
9. ①小说虽选取了一个战争期间的小故事,但却通过敌人的轰炸、照明弹、机枪扫射等,将战争的残酷呈现出来,同时展现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②小说中塑造出一批鲜活的人物,有掌握大局的指导员,有勇敢无畏的孙本基,还有一群不怕牺牲积极乐观的战士。他们身上都充满了革命豪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犹豫”错,“心跳起来”是说指导员很紧张,这里看不出孙本基的犹豫。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文笔浪漫”“壮美”错。开篇描写小凌河文笔朴素,环境也不壮美。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是,突击连的战士们连夜挖地道,前面的小凌河不知深浅,敌人在城墙上打起照明弹,飞机在头顶投放炮弹,指导员秘密派孙本基连夜涉水探路。
“大家看指导员”第一个“看”是孙本基爬进小凌河后战士们的动作,因为战士们对于指导员安排孙本基做什么并不知情,这个“看”中有战士们迷茫而困惑的心理;
“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是指导员的动作,孙本基是他派出去的,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他的“瞪着眼往前看”表现出对孙本基的担忧;
“前面什么也看不见”第三个“看”还是指导员的动作,因“照明弹”熄灭而什么都看不见,黑暗中的“看”,更加突出指导员对孙本基的担忧和能否渡河完成任务的忧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可知,通过敌人的轰炸、照明弹、机枪扫射等,营造战争的紧张氛围,将战争的残酷呈现出来,同时展现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
结合“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可知,小说围绕指导员、孙本基塑造了突击连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惧生死,勇敢无畏,夜探小凌河,出色完成了任务,他们身上充满了革命豪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悉斩之。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后周世宗欣然接受。未几,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六月,庚子,上亲录囚于内苑。有汝州民马遇,父及弟为变所冤死。屡经覆按,不能自伸,上临问,始得其实,人以为神。由是诸长史无不亲察狱讼。乙酉,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所俘获江南士卒,稍稍归之。上在藩,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薄籍,过目无所忘,发奸伏,聪察如神。然用法太严,君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宽。登遐之日,远迩哀慕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B. 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C. 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D. 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宫,古代指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文中指后者。
B. 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是提升官职,此外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还有擢、拔、陟、加、晋等。
C. 录囚,亦称虑囚。中国封建时代由皇帝或有关官吏讯察囚犯决定可否原宥的制度,始于汉代。
D. 登遐,本意谓死者升天而去,后引申为对他人死去的讳称,又特指帝王之死,犹言登仙远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樊爱能平时没有建立大功,周世宗就杀了他,世宗的主要目的是想杀鸡儆猴来整顿军纪。
B. 周世宗让群臣谈论政事,是想了解大臣们的才能、忠心及任用是否恰当以更有利于政事。
C. 在周世宗的率先垂范下,各部长官为避免再出现重大的冤假错案而开始非常重视诉讼案件。
D. 周世宗不光治军严明,前期对群臣管理也非常严格,大臣们即使犯有小错也会被处以重刑。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2)又勤于为治,百司薄籍,过目无所忘,发奸伏,聪察如神。
14. 针对周世宗找不到天下大治的方法,王朴献上了什么计策?请加以概括。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假如(诸位)进言而我听不进,确实错在我;假如(我)征求意见而(诸位)不进言,过错将由谁承担呢!
(2)(周世宗/他)又勤勉治国,各个部门的簿籍,过目不忘,发现奸人粉碎隐患,洞察秋毫犹如神明。    
14. ①君主要远离奸臣贼子;
②严格约束在外将士;
③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南唐主派陈觉禀报世宗,因为江南地区没有盐卤之田,希望让海陵盐监归属江南来供应军需。世宗说:“海陵在长江北岸,难以归属江南而使南、北官吏交错杂居,应当另有安排。
“帝”是“白”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
“交居”共同作谓语,关系紧密,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称平调官职”错,“迁”调动官职,有升官、降职和平调之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樊爱能平时没有建立大功,周世宗就杀了他”错,根据“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可知,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建立大功。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 翻译能力。
(1)“求”,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