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练习(一)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宝坻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练习(一)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宝坻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练习(一)语文试题考试提示: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班级: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一、基础知识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作者,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试题预览
宝坻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阶段性练习(一)语文试题
考试提示: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座位号: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作者       ,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理论上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作者通过实地         写成此书,对中国基层社会-传统农村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定位。该书所提出的“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费孝通眼中,“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如今,现代社会        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        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考查  覆盖  正
B. 独辟蹊径  考查  涵盖  仍
C  独辟蹊径  考察  覆盖  仍
D. 独树一帜  考察  涵盖  正
2. 文中画横线 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乡土”概念来描述广大农民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理论上进行了表述和分析。
B. 以“乡土”概念来描述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
C. 以“乡土”概念概括广大农民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理论上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D. 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表述和分析。
3. 补一句话做文段之尾,小结段意并指出阅读价值,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此,我们务必读懂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民族之“魂”。
B. 所以,“乡土中国”的概念在当今中国已深入人心,作者功不可没。
C. 所以,《乡土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我们必读的“经典”。
D. 因此,费孝通先生严谨求实的写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生认真学习的。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独树一帜”意为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独辟蹊径”意为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语境强调费孝通用新方法讲授“乡村社会学”,应选用“独辟蹊径”。
“考查”意为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意为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修饰“实地”,应用“考察”。
“覆盖”意为遮盖住地面上的植物。“涵盖”意为包括或包容。此处是现代社会占了中国大多地方,不是包括的意思,选用“覆盖”。
“正”侧重于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仍”强调情况持续未变。语境是“魂”的持续影响,故选用“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应删去“们”,同时“表述”和“分析”二者并列存在逻辑错误。
C.应删去“们”。
D.可把“表述”改为“概述”,“表述”和“分析”二者并列存在逻辑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要求“补一句话做文段之尾,小结段意并指出阅读价值”,从上文来看,第一句“《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接着对这本书的内容意义进行阐述,表明其是重要的学术著作,应是必读的经典篇目。
A.是从读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做,而这段的中心话题是《乡土中国》,所以未能对全段内容进行小结。
B.说法流于武断,并且没有指出阅读的价值。
D.内容偏离了文段的重心《乡土中国》。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 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橱柜品牌的好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来的初衷。
C. 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 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五位女作家”成分残缺,应在“五位女作家”后加上“的作品”。在后句“作品”前加上“这些”。
B.“原来的初衷”语义重复,应删除“原来的”。
D.“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搭配不当,应改为“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在不断提高,沙漠化的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故选C。
5.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晚唐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贺与杜牧。
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
C.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其作品《红烛》《女神》都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在晚唐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贺与杜牧”错误,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世称“小李杜”。
B.“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错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观点,不是两人的观点。
D.“其作品《红烛》《女神》都是中国新诗 代表性作品”错误,《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
故选C。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低眉信手续续弹(任凭、随意)
B. 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口语后缀,无实意)
C. 慨当以慷(应当可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D. 少无适俗韵(情致)        绕树三匝(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暂:忽然,一下子。句意: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B.次第:光景、状况。句意: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C.当以:没有实义。句意: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故选D。

7. 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B. 山不厌高              厌:满足
C.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D. 予左迁江州司马        左迁:升官、升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故选D。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史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①,奸宄②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③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④,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淫祀:不合礼治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②奸宄:犯法作乱的坏人。③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④己吾:地名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奇特
B. 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除:授官
C. 光和末,黄巾起  起:起事、起义
D. 会灵帝崩  会:恰逢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相国曹参之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为君翻作《琶琶行》
C. 太祖乃变易其姓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D.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0.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究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已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 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 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 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1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
【答案】8. A    9. C    10. C    11. A    
12. 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于是创作了七言诗,做歌来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题名)为《琵琶行》。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故世人未之奇也”句意,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奇”在文中的意思是“认为……奇特”,意动用法。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越人说的话。
B.“为”:动词,担任;介词,替。
C.“其”:都作代词,他的。
D.“以”:目的连词,来;介词,拿,用,依靠。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本题对“有权数(有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有权数(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
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
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
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
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
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符合要求。
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
综上,②④⑤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养子蒿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可知,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就”,赴任;“称疾”,声称有病;“归”,回到。
第(2)题得分点:“因为”,于是创作;“歌”,做歌;“凡”,一共;“言”,字;“命”,命名。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汉代桓帝时,曹腾(太祖的爷爷)担任中常侍大长秋一职,并被加封为费亭侯,位高权重。曹腾死后,其养子曹嵩继承爵位,官做到太尉,没人知道曹嵩的身世底细。曹嵩生了太祖。太祖年轻时机警而聪慧,又非常有谋略,但负气仗义,生性放纵,桀骜不驯,对操行修养和学业研习从不专注,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他。桥玄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太祖说:“天下要大乱,没有治国安邦能力的人是不能力挽狂澜的,看来天下黎民只能靠你了!”二十岁时,太祖被推举为孝廉,并任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又升任顿丘县令,后被征召入朝,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大起义爆发。太祖被任命担任骑都尉职务,负责讨伐颍川的贼寇。(战事顺利),太祖升任济南相,济南下辖十几个县,那里的县官大多依附于皇亲权贵,尽做一些贪赃枉法的事,声名狼藉。太祖看不惯,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人的职位;并且(制定措施)禁止滥设的祭祀活动。(那些)违法作乱的坏人都逃到别的地方了,济南界内安定下来。过了一段日子,太祖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东郡太守;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了(当地的)刺史和太守,起兵叛乱,聚十多万人,天下动荡不安。朝廷紧急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恰逢灵帝去世,太子继承王位,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召董卓进京,想以此逼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了。到京后,董卓废黜少帝,将其封为弘农王,另立汉献帝,京都洛阳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与他共议国家大事。太祖改换他的姓名,沿小路往东走,想返回谯郡去。不料,出了虎牢关,途经中牟县境内时,(太祖)引起了当地的亭长怀疑,被抓起来送到了县城里。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太祖)得到释放。就在这时,董卓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回到了故乡陈留,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讨伐董卓做准备。十二月,太祖在己吾起兵,这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 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 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4. 本诗在音乐描写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D    14. 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侧面烘托琴声悠扬动听。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和“霜降钟鸣”的典故,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的是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颔联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运用比喻,这两句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同时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出琴师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魅力。
运用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句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尾联两句,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这也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15.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答案】    ①. 怅寥廓    ②. 问苍茫大地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一尊还酹江月    ⑥. 青青子衿    ⑦.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寥廓”“苍茫”“摧”“樯橹”“尊”“酹”“衿”“萧”。
四、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
“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夜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困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网成了。你们……把丝片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地金黄的丝片儿,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B.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突出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增加真实感、亲切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C. 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有了交代,使情节更完整,也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第一任老师的严厉,与后来老师相处的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2)简要分析小说中蒋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3)简析小说题目“蚕儿”的作用。
【答案】(1)A    (2)①亲切平易,和蔼可亲。他初见学生,笑着介绍自己,把姓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采桑养蚕,没有老师架子。②关心爱护学生。“我”采桑叶不慎摔伤,他十分关心,亲自给我抹药水。③教育有方。他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养蚕后,便提出“把大家的蚕养在起,搁到我这里”,这样既不挫伤学生养蚕积极性,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3)①题目“蚕儿”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始终围绕“蚕儿”展开,养“蚕儿”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暗喻主旨,“蚕儿”比喻教师,歌颂教师坚守岗位、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小说中的“蚕丝”寄托着“情丝”,赞美师生因养蚕而结下的深厚情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