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既然讲究“真情实感”,那么,散文的艺术品格应该具有“真实”的内质。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通过“叙事”而“抒情”,但与诗
试题预览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既然讲究“真情实感”,那么,散文的艺术品格应该具有“真实”的内质。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通过“叙事”而“抒情”,但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散文在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方面,较之小说、戏剧和诗歌更为直接,也更为切近。
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高贵而典雅的散文,代表了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探究散文的艺术品格,如果不去研究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那就得不到正确的艺术结论。只有把握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才能找寻到散文在古代兴盛的本质规律——从遥远的《尚书》开始,到《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一直到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和曾巩,再到“公安派”“桐城派”诸散文家,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他们的散文写作不曾偏离“文章合为时而著”和“礼教治政”这个方向。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散文彻底拥抱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美学追求——这就是散文内在的艺术特征。
散文的艺术品格,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散文强调的是真实,真实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这一难度,就是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地描绘。在这里,不能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才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
其次,散文要抓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的“典型”。散文属于“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既然散文的艺术容量有限,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如何写出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这就需要散文艺术家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著名艺术论断,虽然指的是整个文学艺术而言,但是,就散文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是散文写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能力。而具有这样的艺术能力,散文写作者就得先具有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本质的能力。而获得这个能力需要散文写作者哲学、思想和精神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其艺术表现水平的不断提升。
再次,散文要有历史性的要求。散文,特别是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甚或是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开放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土壤”里的“艺术之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从历史过程里“筛选”出来的带有“金含量”的“典型”的人与物,其自身就表现或者带有一定的历史本质特征,经过散文写作者的艺术描写,成为令人叹服的“金蔷薇”——而“金蔷薇”是不会被漫长的时间所湮灭,而是具有散文的历史性的艺术品格。
(摘编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它通过“叙事”而“抒情”,所叙之事为社会生活中客观真实的存在。
B. 要找寻到散文从《尚书》到“桐城派”兴盛的本质规律,就必须把握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
C. 散文强调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就要求散文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个世界。
D. 散文艺术家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宗明义,通过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概念,分析点明了散文的艺术品格,即具有“真实”的内质。
B. 文章通过将散文与小说、戏剧等对比,突出了散文的艺术品格,即真实切近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
C. 文章层次清晰,主体部分从“真实”“典型”“历史性”三个方面横向论证了散文艺术品格的特征。
D. 文章末段采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散文这朵开放在“土壤”中的“金蔷薇”具有历史性这一艺术品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公安派”“桐城派”诸散文家,他们 文章不失高贵而优雅。
B. 散文创作的一大难度,就是散文强调的真实客观的存在与散文需要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之间如何调和。
C. 就散文写作来说,与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相比,抓住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尤其重要。
D. 散文历史性 要求,不仅仅针对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也针对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散文……通过“叙事’而抒情”错,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散文偏重于通过“叙事”而“抒情”。也就是说,“叙事”是其主要的抒情方式,但也不排除其他抒情方式。
C.“散文强调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就要求散文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个世界”错,根据原文“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可知,散文创作,允许尊重客观基础上的艺术剪裁。
D.“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错,根据原文“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可知,这里的“典型”是指选取典型的社会生活,不只是人物的塑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即真实切近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错,原文为“散文在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方面,较之小说、戏剧和诗歌更为直接,也更为切近”,应该是更直接切近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与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相比,抓住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尤其重要”说法错误。原文为“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如何写出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这就需要散文艺术家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就散文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不是“与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相比”,而是“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
故选C。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天堂唢呐(节选)
王祥夫
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
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
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
“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
“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
“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
“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
“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
“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
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一些东西,先垫补垫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些钱我都出了。”
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
“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
“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
“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
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
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
“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
“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
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村子里现在是很少办这种大吃事了,村子里把这种全村人参加的宴叫作大吃事。桌子也从祠堂里搬了出来,这些桌子平时都放在祠堂里边,漆了明漆,办大事的时候才会被搬出来。现在它们又被搬出来了,被放在河里洗刷干净了,在村街上被摆成了一排。这就让村子里有了某种过节的气氛。不少人都从外边回来了,除了宝树家的亲戚,远远近近的乡邻们也都赶了回来,其实他们都刚刚离家才不久,因为春节刚刚过去。虽然忙,但他们都想回来看看五十年前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
宝树的瞎子伯父名字叫天堂,这好像不是人的名字,但不少人还记着这个名字。天堂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因为村子里原来有个教堂,天堂的名字是那个比利时神父给起的,比利时神父的坟还在教堂的后边,是个很大的土堆。不过教堂现在不在了,只有四堵高墙在那里立着。墙可真是太高了,上边平时总是落满了野鸽子。这个教堂的西边还有个石头砌的酒窖,神父的葡萄酒就放在里边。神父当年种的葡萄现在可是都没了,那片地荒着。
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
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
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配呢?和当年被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消息,谁也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
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
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团圆了。宝树的奶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
“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
——(节选自《中国作家》)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巧妙地串联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天堂和他吹唢呐这件事,同时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
B. “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这种“突然”既是因为天堂回来得太快,让人意外,还是天堂母亲没有等到儿子回来,她的去世让人感到遗憾。
C. “公家人”是对公职人员 称呼,两个公家人的出现是为了采集血样做亲子鉴定。
D. 好的小说善用留白,本篇小说有多处留白,比如天堂是如何被拐的,天堂是如何变瞎的,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等等,这些细节都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
B. 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如动作描写“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表现他对母亲已去世的伤痛之情。
C. 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家的期盼。
D. 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瞎子伯伯回家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6.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
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
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如何做血液匹配”说法错误,“如何做血液匹配”并非人们所关心的情节,所以“如何做血液匹配”并非作者有意留白。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文中通过肖像描写“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动作描写“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语言描写“正好,妈做的鞋”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但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阅读这篇小说可知,小说采用主体顺序、中间插叙的叙述顺序来写这个故事。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宝树的伯父回来了,写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写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写伯父在奶奶坟前吹唢呐等,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写;而中间插叙了宝树伯父六岁时被人贩子拐走,宝树爷爷为了寻找儿子出了车祸,后来公家人来给奶奶采血寻亲,奶奶做鞋等。两种叙述方式的使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使内容更加丰富。
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章是从宝树和宝树媳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如“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等,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
③在叙述中多采用对话,如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与宝树父亲的对话,“‘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宝树父亲和宝树伯父的对话,“‘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以“唢呐声”作为线索,如开头“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这“唢呐声”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①”,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7. 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兴以来,始防捍之      兵:军队
B. 会一虏至                          会:适逢、正赶上
C. 常山民史观而壮之          壮:认为……很豪壮
D. 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到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地、巧妙杀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 本文是一篇策论,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发挥边民之勇的重要性,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自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 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地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地方武装,战斗力就削弱,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 作者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9. 把文中画横战的句于翻评成现代汉语。
(1)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2)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
(3)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答案】7. A    8. C    
9. (1)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
(2)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让那些士兵热爱故里;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吃穿;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
(3)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兵:战争。句意: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以及“还会发生内乱”错误。由原文“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可知,本文论述了发挥边民之勇的重要性,希望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并无“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以及“还会发生内乱”之意。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备”,防御;“以”,第一个为名词,译为“原因”,第二个翻译为“因为”。
(2)“诚”,如果;“定”,稳定;“厚”,增加。
(3)“故”,因此,所以;“因”,通过;“贻”,赠予。
参考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大了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在弓尾上,俯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官吏百姓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士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土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
近年来边土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谓“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虽然进行了招募,但边境上的人并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被选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离开家乡故里;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让那些士兵热爱故里;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吃穿;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的能这样,只要有一万边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们的忠心啊。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①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常山:在今诸城市南二十里。②西凉簿:官名,指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盖”“皂旗”写出狩猎队伍的气派,“出长围”写出狩猎阵势之大。
B. 马“跑空立”,鹰“掠地飞”,两个镜头侧面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紧张。
C. 白云、青山、红叶色彩鲜明,烘托出诗人狩猎归来愉悦轻快的心情。
D. 本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代背景一样,所写的狩猎场景相似。
11.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10. B    11. ①表达了作者渴望受到重用,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②用典,用谢艾自比,表示如果朝廷委以重任,自己定能发挥才能、为国效力。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凤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