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群希高级中学有限公司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群希高级中学有限公司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群希高级中学有限公司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杜康(代指酒)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不平凡)携(xiē)遏(è)着恼(生气)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木讷(像木头一样)D.暧暧(
试题预览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群希高级中学有限公司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百舸(gě)       杜康(代指酒)   橘子洲(jú)     遒劲(强劲有力)
B. 峥嵘(不平凡)   携(xiē)        遏(è)          着恼(生气)
C. 漫江(满)       寥廓(liáo)      挥斥(斥责)    木讷(像木头一样)
D. 暧暧(ài ài)      呦呦(yōu)      羁鸟(jī)       吐哺(b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语常用字字音字义的能力。
B.“携”应读“xié”。
故选B。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 《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 《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 《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选C。
3. 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 “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但不是绝对地不讲究格律,并且新诗也讲求押韵,只是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末押韵,也可以隔行押韵和段末押韵。
故选D。
4.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译文正确的一句是(   )
A. 贤才远道而来,他们屈尊问候我。
B. 穿越小路,足迹很快就消失。
C. 穿越千山万水,哪用 着问候我呢?
D. 客人远道而来,他们的足迹很快就消失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探望。
故选A。
5. 默写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劝说那些有才能的人赶快择主而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陶渊明《归园田居》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而是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答案】    ①. 风华正茂    ②. 挥斥方遒    ③. 譬如朝露    ④. 去日苦多    ⑤. 月明星稀    ⑥. 乌鹊南飞    ⑦. 开荒南野际    ⑧. 守拙归园田    ⑨. 久在樊笼里    ⑩. 复得返自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遒、稀、鹊、樊。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古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有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需要结盟。新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合手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需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到文联、作协和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扩大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需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炼,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的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6. 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 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我国来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 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 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 旧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 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旧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而新诗需要学习旧诗的严谨、简洁、精炼、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等特点。
B. 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 诗歌的发展天地大的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 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要把民间诗词组织等人员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等活动。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说法绝对化。原文是“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所在选项中“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缺少了“时间”这一限制词。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所以选项中“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它的自由无拘、求新求变、充满探索精神就可以了”,偏离原文意思,且不合逻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以偏概全;“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所以选项中“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说法片面,缺少了“新诗”。“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也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故选B。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
足迹
王愿坚
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
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项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声音不高,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扛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是党员吗?”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吧?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
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以下十个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样、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那双智慧亲切的眼睛与下文战士们听到声音很受鼓舞相呼应。
B. “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体现了环境的艰苦,表明人物身体不适,也表现出了周副主席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的特点。
C. 曾昭良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又坐下了,这让他左右为难,陷入焦急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主要人物周副主席。
D. “不要停下”“千万不能停下啊”,小说写周副主席反复叮咛曾昭良,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
10. 小说画线部分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11. 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9. D    10. ①与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相呼应,表现自然环境恶劣。②以曾昭良的极大痛苦,反衬他的善良无私、顽强拼搏、关爱同志的革命精神风貌。③以曾昭良的痛苦感受,类推到周副主席的感受,进一步衬托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④以人物的痛苦感受,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    
11. 示例一: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1)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2)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3)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1)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2)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做了更为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3)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4)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写周副主席反复叮咛曾昭良,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错误,这一细节描写是突出了周副主席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而非突出曾昭良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看,第三段描写和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相呼应,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反衬)了英雄形象,表现他们坚定的意志及不屈服的精神。
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看,“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人物身体对环境的不适不仅表现环境的艰苦,更主要突出他们行动上并没有倒下,而是与环境作斗争,这样的描写更加反衬出曾昭良在困境中善良无私、坚强不屈、关爱同志的高尚品质。
而我们伟大 周副主席也和战士们一起经历这种恶劣的环境,与士兵们共同经历雪的洗礼,从而更加凸显了周副主席的高大无私坚定的精神。
从揭示主旨主题的角度看,从“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可知,红军将士在恶劣环境中的痛苦感受,与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形成对比,侧面表现红军战士和领导人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曾昭良是主要人物:
从情节上,曾昭良贯穿文章始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曾昭良搀着病员爬上雪山顶的艰难;第二部分,叙述曾昭良翻过雪山顶,在拉那些坐下休息的同志起来时,得到周副主席的帮助,周副主席鼓励大家勇敢前进,不能停下。
从人物塑造上,第三部分,叙述曾昭良看着周副主席离去的背影,感慨万千。另外,文章集中笔墨通过“揪”“紧”“疼”生动形象地写出曾昭良看到雪坪上做着的以及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红军的震惊和紧张,以及他对战士的关心以及对恶劣环境的敏感。可见小说对他的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
从表现主题上,曾昭良是千千万个普通战士的一员,他的行为和思想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革命队伍,才能战胜恶劣而罕见的雪地环境。曾昭良的形象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
周副主席是主要人物:
从情节看,本文主要记了周副主席帮助曾昭良搀起了即将坐下的小司令员;鼓励战士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决定山顶的雪坪上需要留人;写下命令并签名,要求共产党员要出现在关口;搀扶战士,继续前进。周副主席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从人物塑造看,周副主席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坚定的意志及不屈的精神,和爱士兵,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他做了多层次的刻画,突出其主人公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看,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而他的形象更具有感召力,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
总之,考生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展开等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2.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博学善属文(属:写) B. 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
C. 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 D. 便语客(语:告诉)
13.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
A. 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 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 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 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15.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答案】12. C    13. B    14. D    
15. (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
(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本题C项“以为”的意思是让……担任(做)。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可先理解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根据意思划分节奏,“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句意完整,不应断开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特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关键点:堪,忍受;少日,不久;解归;弃官回家。不解,不懂;蓄,保存。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哑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