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新题型综合训练2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新题型综合训练2(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文言文综合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四年夏四月癸巳,汉主廻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秋八月,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日“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
试题预览
文言文综合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四年夏四月癸巳,汉主廻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秋八月,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日“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令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五年夏四月,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王谓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耶!”明帝太和三年夏四月,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汉人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仲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丞相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更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守,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乃遣卫尉陈震使于吴,贺称尊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C.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D.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答案】A
【解析】原文标点: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吴王犹未与魏绝”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芝乃自表请见曰”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表”字含义相同。
C.“吴有三江之阻”与“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两句中的“三江”含义不同。
D.“更当移兵东戍”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东”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均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之后,分三道入海,故称三江。A绝交/断。B均为上D到东边/东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备去世后,太子刘禅即位。尚书邓芝提出派遣重要使臣与吴国商议和好,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B.吴王也早有与蜀汉通使交好的愿望,邓芝奉命到吴国后,顺利得到吴王的召见,两国重新连和。
C.虽然吴王派张温到蜀汉,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国,两国信使往来不断,但对未来会开战一事都心照不宣。
D.吴王要求称帝,蜀汉众多大臣提出与吴国断绝友好关系,诸葛亮认为当前与吴国绝交对蜀汉不利。
【答案】B
【解析】邓芝奉命到吴国后,没有顺利得到吴王的召见。当时吴王还犹豫不决,邓芝是通过上表才见到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译文:
(2)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译文:
【答案】(1)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尽忠君王,将领则擂起战鼓,那时我们两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关键点:“茂”“枹鼓”“方”)
(2)孙权有僭号篡逆之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忽略他的薄情寡义,是希求掎角之援。(关键点:“僭逆”“衅”“……者,……也”)
5.邓芝认为吴国和蜀国联合将有哪些优势?
答:
【答案】①土地宽广。②领袖杰出。③地势险要。
参考译文:
魏文帝黄初四年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去世。五月,太子刘禅即位。秋季八月,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刚即帝位,应当派遣重要使臣,再次申明与吴国和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已考虑很久,只是没有合适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此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国重建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国,当时吴王尚未和魏国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接见,说:“我这次来也是为吴国着想,不仅仅只为蜀国利益。”吴王这才接见邓芝,说:“孤确实愿与蜀国和好,但是恐怕蜀国君主年幼,国土狭小,势力不强,给魏国以可乘之机,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地势险要,防守坚固,吴国有三江之险。两国优势合在一起,像唇齿一样相依相辅,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国鼎足而立,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归附魏国,魏国一定会进一步希望您朝拜,要求太子做人质,如果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攻,蜀国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这样的话,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吴王沉默很久,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和魏国断绝关系,只与蜀汉连和。魏文帝黄初五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涵到前聘问,从此吴、蜀两国信使往来不断。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国聘问,吴王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两国君主分而出之,不是很快乐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未能深刻认识天命,两国国意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尽忠君王,将领则擂起战鼓,那时我们两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吴王大笑说:“你的诚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魏明帝太和三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遣使者到达蜀汉,提议两国并尊吴、蜀二帝,蜀山大臣认为,与吴国结盟没有实际益处,而且名分体制并不通顺,应当表明自身的正统与正义,断绝盟约友好。丞相葛亮说:“孙权有僭越篡逆之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忽略他的薄情寡义,是希求掎角之援。如今公开断绝显状吴国对我国必定深为仇恨。我国势必要重新移兵加强东部戍守,与吴国对抗,必须先兼并吴国土地,才能讨论进动中原。吴国贤才还很多,文武将相和睦,不可能短时间平定。要屯兵防守,坐等之间师疲将老,使得北方魏国的周末诡计得逞,这并非谋略中的上策。”于是派遣卫尉陈震出使吴国,祝贺孙权称号登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太祖洪武二年冬十月,上欲以杨宪为丞相,问刘基。基素与宪厚,以为不可。上怪之,基曰:“宪有相才,无相器。”上曰:“汪广洋何如?”基曰:“此褊浅。”上曰:“胡惟庸何如?”基曰:“小犊耳,将偾载而破犁。”上曰:“吾之相,无逾于先生。”基曰:“臣非不自知。臣疾恶太深,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负大恩。天下何患无才,愿明主悉心求之。如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十三年春正月,左丞相胡作庸谋不轨伏诛。并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皆伏诛,僚属党与凡万五千人,株连甚众。群臣请诛李善长、陆仲亨等,上曰:“朕初起兵时,李善长来谒军门曰:‘有天有日矣。’是时朕年二十七,善长年四十一。所言多合吾意。功成,爵以上公,以女与其子。陆仲亨年十七,父母兄弟俱亡,恐为乱兵所掠,持一升麦藏于草间,朕见之,呼曰:‘来!’遂从朕。既长,以功封侯。此皆吾初起时股肱心膂,吾不忍罪之,其勿问。”十二月,致仕学士承旨宋濂以孙慎坐胡惟庸党被刑,籍其家,械濂至京,上怒,欲诛之,皇后谏曰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宦知朝廷事耶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十四年春二月,有诉浦江郑氏交通胡惟庸者。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率相收坐重狱。郑氏素以孝义闻,兄弟六人,吏捕之急,诸兄争欲行,其弟郑是曰:“弟在,乃使诸兄罹刑辟耶!”独诣吏请行。仲兄濂先有事京师,暨弟至,迎谓曰:“吾家长,当任罪,弟无与焉。” 湜曰:“兄老,吾往辨之。万一不直,弟当伏辜。”二人争入狱。上闻,俱召至廷,劳勉之,谓近臣曰:“有人如此,而肯从人为非耶!”即宥之,擢湜为福建布政司参议。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胡蓝之狱》)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后谏曰/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
B.皇后谏曰/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
C.皇后谏曰/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
D.皇后谏曰/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
【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皇后谏曰:“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上意解,濂得发茂州安置。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庙号。后人对已经去世的皇帝,常以庙号或谥号相称。
B.致仕,亦作致事,在中国古代指向朝廷交还官职。按《礼记》的说法,大夫七十岁致事。
C.仲兄,指长兄。中国古代常用“仲孟季”来给季节和兄弟姐妹排序,“季”与“末”意思相近。
D.擢,指提拔任命。文言文中,表提拔的词语还有拜、晋、进、封、超迁、陟、起、除等。
【答案】C
【解析】仲兄指排序第二的兄长,中国古代常用“孟仲季”来给季节和兄弟姐妹排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想提拔官员,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不论亲疏,直陈己见,希望明太祖另求贤才,后来证实其言不谬。
B.胡惟庸图谋不轨,事发被杀,很多人受到牵连;朝中大臣要求诛杀陈宁、涂节等人,明太祖念及旧情,予以宽贷。
C.受胡惟庸案牵连,已远离朝廷政事的宋濂被抄家并押到京城,如果没有皇后的劝谏,也可能被明太祖诛杀。
D.浦江郑家有孝义的名声,被众多仇家举报与胡惟庸有勾结来往;郑家兄弟争相赴难,因打动了明太祖而幸免于难。
【答案】B
【解析】因胡惟庸反叛,陈宁、涂节等人被杀,明太祖念及旧情,宽贷了李善长、陆仲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疾恶太深,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负大恩。
译文:
(2)皆吾初起时股肱心膂,吾不忍罪之,其勿问。
译文:
【答案】(1)我过于憎恶恶人坏事,又不能忍受烦琐的事务,担任丞相,会辜负皇上的隆恩。(关键点:“疾恶”“繁剧”“且”)
(2)这些人都是我当初起兵时可信任依靠的人,我不忍心惩罚他们,你们还是不要过问了。(关键点:“股肱心膂”“罪”“其”)
10.明太祖先后提出三个丞相人选,刘基认为他们分别有什么缺点?(4分)
答:
【答案】①杨宪器量不够。②汪广洋褊狭肤浅。③胡惟庸难以管束。
参考译文:
太祖洪武二年冬天十月,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问刘基的意见。刘基素来与杨宪交好,认为不行。太祖感到很奇怪,刘基说:“杨宪有任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任丞相的器量。”太祖说:“汪广洋怎么样?”刘基说:“这个人褊狭肤浅。”太祖说:“胡惟庸怎么样?”刘基说:“胡惟庸是个(难以管束的)小犊子,将来会把车辕和犁都给毁坏掉。”太祖说:“我的丞相,没有超过先生的。”刘基说:“我并不是不了解自己。我过于憎恶恶人坏事,又不能忍受烦琐的事务,担任丞相,会辜负皇上的隆恩。何必担心天下没有大才,希望明主全心全意去寻求。目前这几个人,我实在看不出谁可以担任丞相。”洪武十三年春天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被杀。他的党羽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都被杀,同僚下属参与者共一万五千人,株连很多。群臣请求诛杀李善长、陆仲亨等人,太祖说:“我当初起兵时,李善长来军门求见说:‘天下有希望了。’当时我二十七岁,李善长四十一岁。所说很多和我的意见相合。功成后,我把上公的爵禄赐给他,把女儿婚配给他的儿子。陆仲亨十七岁时,父母兄弟都死了,他怕被乱兵抢走,带着一升麦子藏在草丛里,我见了他,喊他:‘过来!’于是他跟着我。他长大后,因功劳被封为侯。这些人都是我当初起兵时可信任依靠的人,我不忍心惩罚他们,你们还是不要过问了。”十二月,已经退养的学士承旨宋濂受孙子宋慎是胡惟庸党羽的牵连遭受审讯,官府抄了宋濂的家,押送宋濂到京城。太祖很恼怒,要杀了宋濂,皇后劝谏说:“民间聘请一个老师,尚且始终不忘对老师恭敬。宋先生亲自教育太子和各亲王,怎么能忍心杀了他!而且宋先生住在家里,怎么知道朝廷的事务?”太祖的杀意消解,宋濂得以发配茂州安置。洪武十四年春天二月,有人控告浦江郑家结交勾通胡惟庸。当时四方与郑家有仇怨的人纷纷控告攻讦,都说郑家人是胡惟庸的同党,应当全都逮捕判处重刑。郑家素来有孝义的名声,兄弟六人,官吏追捕紧急,各兄长争着要前去投案,郑家最小的弟弟郑湜说:“小弟在,却要让各兄长遭受刑罚吗!”独自向官吏请求投案。二哥郑濂先前因有事在京师,等弟弟到京城后,接到弟弟,对他说:“我是家里的兄长,应承担罪责,弟弟不要参与这事。”郑 湜说:“哥哥年纪大了,我前去质证。万一申冤不成,弟弟承担被冤枉的责任。”二人争着入狱。太祖听说后,把他们都召到朝廷,安慰勉励他们,对近臣说:“能这样做的人,却肯跟着别人为非作歹!”随即宽恕他们,把郑湜提升为福建布政司参议。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易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⑪,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为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改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 ? 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父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其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因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月,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此韩聂之所祷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禅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注 】 ① 致 帝 : 送 来 帝 号 。 ② 伏 式 结 轶 ( zhé ) : 形 容 乘 车 往 来 不 断 。 式 , 同 “ 轼 ” , 车 前 横 木 ; 结 轶 ,辙在路上交错,轶同“辙”。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B.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C.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D.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解题分析】原文标点: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侯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答案】D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一般用于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等。
B.桀,夏朝末代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文武双全,最后为商国君主成汤所灭。
C.从,合纵,指呈南北方向分布的楚、燕、赵、魏、韩五国共同对抗齐国和秦国。
D.万乘之国,指大国,一般指周朝。“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置。
【答案】C
【解析】合纵,指在东方并呈南北方向分布的六国,共同与在西方的秦国对抗。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准备称帝,苏代从燕国到齐国,向齐缗王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齐缗王最受了苏代的建议。
B.苏代认为,如果在称帝一事上处理妥当,一方面可显示齐王的谦让品德,另一方面还可王受天下人憎恨。

C.齐国攻打宋国,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是为了秦国才开战的,将来宋国的土地都将为秦国所有。
D.在苏代的一番游说下,齐缗王得以征讨各诸侯国,并得到大量的土地,齐国空前强大,各诸侯国都非常恐慌。
【答案】C
【解析】“将来宋国的土地都将为秦国所有”分析有误,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的结果是秦国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
译文: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
译文:
【答案】(1)大王对我的提问太仓促了,而祸患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关键点:“卒”“所从来”“备称”)
(2)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关键点:“以为”、“孰”、判断句式)
15.请分条概述苏代为齐缗王确定的策略。
答:
【答案】①暂缓称帝。②结交秦国。③攻打宋国。
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六年,齐缗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了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齐王说:“嘿,好啊,您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了帝号,您认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大王对我的提问太仓促了,而祸患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况且在争称帝名时表示谦让,也没什么妨碍。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它,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况且天下并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缗王说:“尊崇秦国。”苏代说:“如果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缙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苏代说:“东西两帝订立盟约进攻赵国,这与讨伐宋国相比哪个有利呢?”缗王说:“讨伐宋国有利。”苏代回答说:“盟约是均等的,可是与秦国一起称帝,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帝号,天下就会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讨伐宋国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拢天下人心,背弃盟约,结交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低,大王要利用这个时机攻下宋国。占有宋国,卫国的阳地也就危急了;占有济水以西,赵国的阿地以东一带就危急了;占有淮水以北,楚国的东部就危急了;占有陶、平陆,魏国的梁都大门就打不开了。放弃帝号而用讨伐宋国代替,这样,国家地位提高,名声受人尊崇,燕国、楚国都会因形势所迫而归服,天下各国都不敢不听从齐国,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义举呀。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缗王三十八年,齐国讨伐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爱宋国和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齐国的韩聂和我是朋友,齐国却进攻我所爱的地方,为什么呢?”苏代为齐国对秦王说:“韩聂进攻宋国,正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打败宋国后,)再加上宋国的辅助,楚魏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国,这样,大王不用一兵,不伤一卒,不用战事就能使魏国割让安邑,这就是韩聂为大王祈祷的。”秦王说:“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造,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的情况能让齐国都知道吗?齐国之所以进攻家国,是因为它知道侍奉秦国可用万乘之国的力量辅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国那么宋国也就不会安定。中原那些白发的游说之士都绞尽脑汁想离间齐、秦的友好交往,那些驾车纷纷向西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和齐国交好的,那些驾车纷纷向东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同秦国交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不想让齐、秦联合。为什么三晋与楚那么聪明而齐、秦那么愚蠢呢!三晋与楚联合一定要商议进攻齐、秦,齐、秦联合一定要谋划进攻三景及楚。请大王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行事吧。”秦王说:“好吧。”于是齐国就去攻打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在南方攻占了楚国淮水以北的土地,在西边侵入了三晋,还打算吞并周室,取代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邹,鲁孝国君都向齐国称臣,各国诸侯都很恐惧。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生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云素好勇,数犯法亡命,受《易》颇有师道,其行义未有以异。今御史大夫禹洁白廉正,经术通明,有伯夷、史鱼之风,海内莫不闻知,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杨胡朱梅云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B.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C.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D.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试中平陵东郭外。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勇力闻”与“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B.“妄相称举”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相”字含义不同。
C.“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两句中的“有司”含义相同。
D.“下亡以益民”与“子为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新题型综合训练1』  下一个『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新题型综合训练3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