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试卷类型:A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试题预览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强基计划的“基”,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中国之“基”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
(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
【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
1. 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生。
B. 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
C. 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
D. 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基计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B. 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道理。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
D. 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 “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C. 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D. 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错,见第四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等内容,可见选项的“只在……”范围小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分析的能力。
C.“逐层深入展开论述”错误,文章提出论点后,“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是分三个方面平行并列展开论证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见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是因为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文理融合的拔尖人才。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B. 生物多样性危机涵盖了大量动植物颜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等现象。
C.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D. 城市化不但推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5.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 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 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D. 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4. C    5. D    
6. 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每点1分,共2分)
启发:①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最重要的因素”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中“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可知,应着手整治“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而非“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错误。材料二的引文“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中的“不可思议”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惊叹,而不是“忧虑”;
C.“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错误。依据材料一“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可知材料一认为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是一大干扰因素;依据材料二“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可知材料二认为热岛效应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大优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观点:依据“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可知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依据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
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B. 小说“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使用,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又使读者聚焦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无助,引发深切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
C. “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彰显的是普遍的人性光辉与伟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 小说以幻觉表现现实。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
8. 凡·高自言:“我不想正确地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而是随意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力地表现自己。”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据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9. “情节上的大段重复,往往标志着艺术上的单调和贫乏。然而,有意的重复,重复中显出不重复,重复处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则是艺术技巧的娴熟与高超。”文中“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使用重复叙述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7. B    8. ①绿色:用“一道灿烂的绿光”来形容战士的绿军装,象征青年战士生机勃勃的生命,可惜战争却摧残了年轻的生命,此处的“绿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对战争的批判更深刻。②金黄色:用鲜亮的温暖的“金黄色”修饰军号,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黄皮肤、黄土地之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名誉与忠诚,表达了对战士的崇高的敬意。③红色:用“深红的蜡光”形容士兵的脸色,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④杏黄色:“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用暖色调营造出温馨与美好的氛围,反衬了死亡的冰冷残酷。⑤蓝色:用“蓝色”修饰“边缘光滑而规整的洞眼”,渲染了悲怆绝望的氛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9. ①在小说结尾处重复出现,情节上构成“突转”,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起伏。②结尾处“女卫生员再次到家”,意味着“儿子真的牺牲了”,给读者以冲击力,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③两次重复,强化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对残酷战争的控诉。④丰富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情节,通过孙寡妇对“儿子的敌人”的态度展现了她深沉的母爱及人性的光辉;结尾处,“儿子真的牺牲”带给她的重创,使人物形象更具悲剧色彩。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错误,小说基本没有展现战斗场景,只是写了孙寡妇耳中所闻的枪炮声,以及战争结束后的情况。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指明了答题方向,学生需要首先找到小说中有关色彩的词,然后分析其象征意蕴和情感。
“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中,描写日暮时分西天的杏黄色,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色彩的温馨更反衬出“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的残酷,反衬了士兵死去后的冰冷。
“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用“金黄色”修饰军号,此时“小林”因为战争,因为保家卫国而牺牲,“金黄色”代表了炎黄子孙奋勇抗敌的精神,代表了士兵的名誉和忠诚,因此“金黄色”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崇高敬意。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用“绿色”形容战士们的军装,绿色象征着生机、活力,而此时本应鲜活的生命却已经与世长辞,从而用鲜活的绿色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描写士兵死去的状态,“红色”本是喜庆的颜色,此时却用来形容死去的士兵的脸色,从而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  下一个『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题练习:揣摩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