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专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专练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挖空练习一、文化常识类类清(一)姓名、称谓1.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①;②;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差事,工作。本句中是对秦伯的敬称。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称老师或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挖空练习
一、文化常识类类清
(一)姓名、称谓
1.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① ;② ;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差事,工作。本句中是对秦伯的敬称。
2.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子: ,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寡人: 。用于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有孤、不穀。
3.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足下:古时交际用语, ,多用于下称上或同辈之间。
4.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 。
5.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籍:“籍”是项羽的名。通常古人表示 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 时也称自己的名。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6.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竖子: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7. 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 ,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8.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丈人: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丈人”也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9. 单于出猎。(《苏武传》)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 的专称,意为“广大”。此称号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0. 汉末建安中。(《孔雀东南飞》)
建安:汉献帝的 ,这个时期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握。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时期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
1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特指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又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二)官职、科举
1. 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侯、伯:春秋时期 、 、 、 、 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鸿门宴》)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 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左尹:楚国 。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
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
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 。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左迁: , 。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迁: ,包括 、 、 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 叫迁升、迁授, 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 。
司马:官名。相传商代已置,掌管 和 ,职权大小不定。汉武帝时,为掌管 之职。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 ,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 。
8. 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 ,属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飨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隶属礼部,清废。
9. 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卿是 ,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 (宰相)的地位,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10. 相如顾召赵御史。(《廉颇蔺相如列传》)
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 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1.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职官为“有司”。
12.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苏武传》)
驸马:中国古代 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马都尉,掌副车。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被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高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杜王二人都被授官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13.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宫廷 。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 ,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的职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14. 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下车:《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官吏 为“下车”。
15.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视事: 。
乞骸骨:古代官吏 ,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16.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东宫:指封建时代 所居住的宫殿,也指太子本人。本句中取第二个意思。东宫也可以指 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后。汉朝太后居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亦称东宫。
17. 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古代的 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18. 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
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 学府。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 。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等学,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 。
19.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孝廉:汉代察举考试、 的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变成明、清 的俗称。
(三)宗法、礼俗
1.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拜: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宗伯•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2. 乃朝服,设九宾。(《荆轲刺秦王》)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 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季父: 的叔父。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 、 、 、 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 ”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以 向为尊。皇帝宴请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 ”,称臣叫作“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项伯座次最尊。
5. 项王按剑而跽。(《鸿门宴》)
跽:古人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这种动作因与 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这里指准备起身刺击。
6. 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是举行 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7.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伏惟: 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 的习惯用语。
8.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孝悌:孝,指孝顺 ;悌,指敬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9. 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禊事:古代 。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10.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后泛指 的宗庙。
11.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斋戒:古人在 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 。
1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 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 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 丧九个月, 丧五个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四)天文、历法
1.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黄昏、人定: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 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癸丑: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称“癸丑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 ”。
3. 七月既望。(《赤壁赋》)
既望:农历每月 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 ”,十五日为“ ”,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 ”。
4.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斗牛: 和 。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位于人马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5.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王公 纪年法,以王公(赵惠文王)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期。
6.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阴阳: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关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 ”这个概念。
7. 仲秋至冬。(《归去来兮辞》)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 、 、 表示,“孟”是第 ,“仲”是第 ,“季”是第 。仲秋为秋季的第 个月,即农历八月。
8.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 的分野。
(五)地理、刑法
1. 至易水上。(《荆轲刺秦王》)
易水: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易县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 ”或 。
2.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 的地区称为关中。
3.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山东:顾名思义,在 。因“山东”之“山”,可指 、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此处指崤山以东,也就是 。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河南: , ,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5. 南取汉中。(《过秦论》)
汉中:位于 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兴元,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6. 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郡:古代的 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 。
7. 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 。其中,“阡”是指 走向的小路,“陌”是指 走向的小路。
8. 望长安于日下。(《滕王阁序》)
日下: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9.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 ,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10. 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镬:煮着滚水的无足大鼎,常用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来 罪人。
11.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张衡传》)
三辅:西汉时本指 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唐以后简称“ ”。
(六)民俗、节日
1.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初七:农历 ,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穿针,陈瓜果,以乞求智巧。
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 欢聚的日子。
2. 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六合:指 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
3. 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床:古代一种简易的 ,小得只能坐一个人。
4.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青衫:唐代 制度规定,最低品级(八品、九品)的文官服为青色。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官阶为将仕郎,从九品,故身着青衫。
5. 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 。刎颈,用刀割脖子;交,交情,友谊。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辈分不同、年岁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 ”(“ ”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 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
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 、 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的民族关系。
(七)文史、典故
1.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幸:通常指封建 到达某地,也叫 。也可以指皇帝对妻妾的宠爱。此处为后一种意思。
2.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记:古代的一种 ,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还是记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杜鹃啼血: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 、 、 。春夏时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地看,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其说成是被杜鹃啼的血染红的。
4.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过秦论》)
孟尝、平原、春申、信陵: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进扰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 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 赵胜、楚国的春申君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故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种经书,即《 》《 》《 》 》《 》《 》。“六艺”有时也指 、 、 、 、 、 六种技艺。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6.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 。因为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 ,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 ”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7. 棨戟遥临。(《滕王阁序》)
棨戟:用赤黑色的缯做套子或油漆的木戟,是古代 出行时用作导引的仪仗。
8.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滕王阁序》)
钟鸣鼎食:古代 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 。
9. 酌贪泉而觉爽。(《滕王阁序》)
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人饮此水会变得 ,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时,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10.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句中指 的。
11. 陈情表。(《陈情表》)
表:古代 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 ”,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 、 、 、 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12. 死当结草。(《陈情表》)
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他说他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是特来 的。后世用“结草”比喻 。
(八)其他
1.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
变徵、羽:古代 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2. 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
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 所居住的地方。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又称 、 ,九在古代常表示极、多之意,九泉指深不见底的地下,地下极深处即所谓黄泉。
3. 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
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 。
4. 故不积跬步。(《劝学》)
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 步称“跬”。
5.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连衡:也作“ ”,战国时张仪的政治主张,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 主张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
6. 不过数仞而下。(《逍遥游》)
仞:古代 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 ,
未尽而须停顿处为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段综合训练
』  下一个『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阅读专练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