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饥谨(jǐn)着恼(zháo)稻菽(shū)罅隙(xià)守拙
试题预览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 150 分。试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和 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 7 小题,21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饥谨(jǐn)       着恼(zháo)     稻菽(shū)        罅隙(xià )     守拙(zuō)      商贾(ɡǔ)
B. 茎秆(jīng)    山麓(lù)            籼稻(xiān)   冠心病(guàn)    遒劲(jìn)     悸动(jì)
C. 分蘖(niè)     脂膏(zhī)       载荷(hè)         碾轧(yà)         管弦(xián)        画舫(fǎnɡ)
D. 丘孪(luán)   田埂(gěng)      湎怀(miǎn)       跌宕起伏(dàng)    殷红(yān)   慰藉(ji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饥谨”的“谨”应为“馑”;“守拙”的“拙”读作zhuō。
B.“冠心病”的“冠”应读作“guān”;“遒劲”的“劲”应读作“ jìng”。
D.“丘孪”的“孪”应改为“峦”;“湎怀”的“湎”应改为“缅”。
故选C。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C.  了攻克技术难关,科技人员宵衣旰食,日夜奋战。
D.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鹤立鸡群”,意思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这里用来形容形态特异、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非常合适。
B项,“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这里反用,指袁隆平不盲目追随权威,使用符合语境。
C项,“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这里用来形容科技人员不妥,使用对象和场合错误。
D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这里指钟杨的生命突然终止,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C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B. 国家短道队人员于青岛集训期间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冲突,中心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青岛对此事件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C. 巨能体饮平衡饮料作为竞赛指定饮料将为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保持身体良好状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D.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要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办学宗旨服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是作品,不是作者。应改为“《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
B项,“对此事件进行批评教育”搭配不当,应改为“对队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C项,“将”和“了”不合逻辑,可删掉“了”。
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贺斯认 ,不管你演什么,“总要使它单纯,始终—致。”为此,他替戏剧制定了一些“法则”。
B.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C. “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班主任严肃地说。
D. 大约五、六点钟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发生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总要使它单纯,始终—致。”是间接引用,句号应放到双引号外面。
C项,“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是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同学们”后面,“呢”后的问号改逗号。
D项,“五、六点钟”是概数,删掉中间的顿号。
故选B。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C.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D. 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C。
6.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有谁堪摘     堪:能够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到
B. 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
C. 峥嵘岁月稠       稠: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D. 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B项,暂:猝然、顿然。
故选B。
7. 对下列诗句所运用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B.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情景交融)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夸张)
D. 粪土当年万户侯。(借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D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在这里代指的是大地主、大军阀、大官僚,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把“万户侯”比作“粪土”,这是明喻,不是借喻。
故选D。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析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析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材料三:
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
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
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
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B. 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C. 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D. 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
9. 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B. 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 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
D. 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0. 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B. 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C.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
D. 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11. 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8. C    9. D    10. A    
11. (1)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语言活动展开;(3)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4)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 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第三、四段可知,读懂思维之美首先需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还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可知,影视作品是跨媒介阅读时的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根据材料可知,跨媒介学习是综合使用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的一种学习方式。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仍旧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交互,没有多种媒介参与阅读和学习过程,因而不属于跨媒介学习。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阅读材料一可知,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到第四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心论点。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接着,第二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的观点;
然后,第三段“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又列举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实际推进中会面临的挑战;
最后,第四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承接上文,展望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的红围巾
郝明
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瞭望塔外漫长的边境线上,除了铁丝网和柱桩上还能看到些许黑色,剩下就是满眼的雪白,刺得眼睛生疼。
“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
连长转过身,接过通信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了军礼。
“这几场暴风雪呀!”连长心里有些感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驻守了快二十年了,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几场雪了。运输道路都被齐人深的积雪填埋,推雪机没日没夜地在抢挖,但等挖到这里,估计要年后了。往年军区都是提前几天就把慰问物资运到,今年也不知为什么耽误了。
看着瞭望塔外的天空,灰蒙蒙的阴云像一群无人看管的野马,又在慢慢地压低地面并随风移动着,“做好接收准备。”
“是!”通信员答道,“连长,班里的战士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准备呢。”通信员有些神秘的笑。
“什么准备?要注意安全,年三十了,可以搞点创新。”连长有些心疼地望着通信员。这帮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自全国的各个省市,头一次在最前沿的萨麦哨所过年,他希望新兵们能过好头一个春节。
在回营房的路上,连长几次从军大衣兜里拿出手机,又几次放回去。过年的这个电话怎么打呢?他是亏欠这个家的,平时照顾不到,就连过年,他不是有任务在身,就是把回家的机会让给下级,今年又不能好好陪家人了。连长此刻的心,就像是自己脚底下踩着的莹白积雪,正发出嘎吱嘎吱的断裂声。
正午时分,连长站在营房前,他望着草原异常寒冷的天空,乌云黑压压堆成整坨厚铁,正准备压向地面,压向屋顶,仿佛所到之处,一切都会被碾压成扁扁的形状。
“通信员,停机坪提前做好准备!”
“是!”通信员接到命令,快步跑向指挥中心,他隐隐约约看到远处天空中一架军用直升机像只小蜻蜓般往这里飞来。
“报告机长,目前积云层覆盖严重,地面风速50km/h,顶风25km/h……”副驾拿着记录本,神色凝重地望着机长,并且偷偷瞄了一眼后排坐着的霞姐和孩子,两人正一无所知地望着窗外飞来飞去的云彩在指指点点。
“尝试悬停,油耗目前如何?”机长沉稳地拉起操纵杆,在积云层中间的一条缝隙中果断地穿行过去,开始寻找合适地准备降落。
“油量仅够维持返航。”副驾尽量把声音压低了说。
地面上的连长感觉今天空中的直升机有些异常,平时如果不具备降落条件,直升机会通知地面部队,然后从缆绳上把物资空投下来,今天这是怎么了?一圈圈地反复寻找着机会降落,不断在低矮密集的云层中穿梭,仍在试图寻找着机会。
“连长,连长!”通信员手里拿着电文和望远镜,有些跌跌撞撞地从指挥中心跑过来。
“慌什么?”连长有些训斥道,“怎么了?”
“雄鹰呼叫,不具备降落条件,空投后准备返航。”通信员因为跑得太快,回答得有些结结巴巴。
“那就接收好了。”连长说。
“是准备好了接收,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还总是在盘旋。”通信员和连长一起怔怔地望着天空上的直升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霞姐,松开小宝,他想哭就哭吧!”直升机上的副驾大声地喊着。
小霞捂着小宝嘴的手不由得松开了,自己的眼眶里也蓄满了泪水,小宝因为妈妈的手松开了,继续自己的号啕大哭,自打他知道还要飞回去,便不顾一切地开始哭,他感到所有的新年愿望都将会落空。
“霞姐,你搂紧小宝,舱门要打开空投了——”
“等等。”小霞望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把自己脖子上围着的一条鲜艳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物资的缆绳上,“把这个系上。”
副驾看着红围巾,不知道为什么,恍惚了一下,他努力保持着镇定。
“连长,那物资上绑的是标语吗?红红的一长条。”通信员用手里的望远镜仔细地看着,“怎么看着像是一条红围巾呀?”
连长看着离自己头顶越来越近的物资,还有那条系在上面的红围巾,突然像是被罩进暖融融的红色光环里,沐浴在温存和幸福之中,一种感动和血液绞在一起,开始在体内奔涌。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
连长目不转睛地望着天空,漫卷的风肆意吹打着他的脸,而这张脸上除了像被刀刻过般的刚毅,再看不出任何表情。他缓慢而坚定地抬起右手,向空中敬着标准的军礼,一字一顿地大声说道:“回电雄鹰,预祝返航顺利,祖国在萨麦哨所心中!”
“妈妈,你看那是什么!”哭闹的小宝忽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指着地面闪闪发光的东西。小霞透过舷窗看到,地面H形的停机坪上,出现了一张闪烁的中国地图,那应该是一种EL发光带围成的,里面站着一排小小的人影,个个如雕塑般执着站立,小霞抹去小宝脸上未干的泪水说道:“那是爸爸和叔叔们驻守的地方,他们在守护着国家。”
“妈妈,爸爸会看到你系的红围巾吗?我将来也要和他们一起站在里面好不好?”小宝似懂非懂地望着妈妈认真地说。
“会的!好!”小霞看着儿子稚嫩的脸蛋欣慰地笑着,湿润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远去的发光的中国地图,远去的营房,远去的草原,窗外墨灰色的云朵也被远远地甩在舷窗后。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2期 )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长对暴风雪这一恶劣环境的感叹,既有对即将空投的慰问物资能否顺利抵达的担忧,也有对戍边战士的关爱之情。
B. 副驾大声让小宝哭,表现出对小霞管不了任性孩子的严厉态度,因为一旦小宝的哭闹影响了飞机的正常驾驶,后果不堪设想。
C. 通信员跌跌撞撞从指挥中心跑来,急于把飞机无法降落的情况报告连长,也表现出对飞机无法降落的失落。
D. 小霞把围着的红羊绒围巾系在缆绳上,表现出她在飞机无法降落不能团聚时的机智灵活,用红围巾把亲情连在一起。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阴云比作野马,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境风云变幻、环境恶劣,为下文装载慰问物资的飞机无法降落埋下伏笔。
B. 连长对直升机的异常举动心存疑惑,衬托了边防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的互助互爱,也把对飞机上的妻儿的牵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C. 这篇小说通过场景的不断转换,从地面到空中,再从空中到地面,反反复复,一步步地引出空中的红围巾。
D. 小说结尾运用反复手法,一连写几个“远去的”,写出了飞机无法降落飞去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14. 小说以“云中的红围巾”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B    
14. “云中的红围巾”作为小说的标题,①从塑造人物看, “红围巾”传达自己对守边战士的理解与支持,使小霞的形象丰满而感人;②从情节结构看,起到了线索作用,连接了天空与地面两条故事,“那飘在空中的红围巾,就那么柔软地无声无息地一路过来”彰显了连长看到红围巾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主题看,“云中的红围巾”从守边战士家属的角度表达家人对戍守边防的理解与支持,彰显了更深广的爱国的情怀,深化了主题;④从艺术效果看,“云中的红围巾”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给边防军人传递温暖、希望和力量。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项,“表现出对小霞管不了任性孩子的严厉态度,因为一旦小宝的哭闹影响了飞机的正常驾驶,后果不堪设想”理解错误,副驾大声让小宝哭,体现了他对小霞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黄南民族班)』  下一个『山东省济南市十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