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黄南民族班)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黄南民族班)(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一、(每小题3分,共18分)完成下面1-6题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
试题预览
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 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完成下面1-6题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__的人物来说,(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无所有 闻名于世 不堪卒读 莫名其妙
B. 家徒四壁 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
C. 家徒四壁 闻名遐迩 不堪卒读 神乎其神
D. 一无所有 闻名遐迩 不忍卒读 神乎其神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 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C. 《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
D. 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此处语意指“曹雪芹过起了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的生活”,故填“家徒四壁”,较之“一无所有”更形象生动,且“一无所有”过于绝对;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由语境“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分析可知,此处语意指“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故应填“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贬义词。根据语境“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可知,此处语意强调“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此处语意强调使人感到奇怪和不明白,故应填“莫名其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语境重点是说“曹雪芹”这个人物,所以所填内容应照应上文,先说作者的情况,而AC均以“《红楼梦》”这部作品为陈述重点,由此排除AC;
B.以“人们”为主语,话题转换,衔接不紧,排除。
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中的“其”恰好指代上文“曹雪芹”,衔接紧密。
故选D。
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归园田居》都是古体诗。
B. 词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声声慢”是词牌名,为李清照早期创作。
C. 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
D.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声声慢’……早期创作”错误,“声声慢”为李清照晚期创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情感。
故选B。
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有“诗三百”之称。《诗经》被汉代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B.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这一时代的作家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风格遒劲而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所说的“建安风骨”。
C.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又称古诗、古风。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D.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更加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中“300篇”错误,应该是“305篇”。
故选A。
5. 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B. 山不厌高              厌:满足
C.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D. 予左迁江州司马        左迁:升官、升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故选D。
6. 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 误落尘网中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卷起千堆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运用比喻手法,把“逝去的年华”比作“朝露”。
B.运用比喻手法,把“官场”比作“尘网”。
C.运用借代手法,用“杜康”代指“酒”。
D.运用比喻手法,把“扑打到岸上的雪白的浪花”比作“雪”。
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7. 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 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 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 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 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8.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 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 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 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 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9.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 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 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答案】7. C    8. B    9. D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
【7题详解】
A项,说法片面,“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B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学的泛化”的含义;D项,说的 是“文学”。
试题分析:
【8题详解】
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化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可知,该项错。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原文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问   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0.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同“智”,智慧
D. 夫子贤之                贤:意动,认为……有才能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好学而不勤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 ①古人以问为美德            ②忽魂悸以魄动
C. ①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B.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C.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D.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13. 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 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 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D    
14. (1)(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
(2)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广:增加。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并列,并且。
B.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可不译。
C.两个“于”都是介词,向。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代“琵琶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且夫”为发语词,一般不单独成句,故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C;
“由心不能虚也”“由好学之不诚也”句式结构相同,故应在“由好学之不诚也”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说法错误,将原文与《师说》相对比,应为模仿。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于”,比;“忌”,妒忌;“轻”,轻视。
(2)“是故”,所以;“不肖”,不成器的人;“道”,道德学问。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111分)
注意事项: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29 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些:语气词。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B. “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C.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D. 诗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词 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A    (2)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3)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艺术技巧以及情感的赏析鉴赏的能力。
A.“‘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分析错误。应该是“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为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的应是“暮鸦”的“暮”,而不是“点”字。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意象,描绘诗词画面能力。
描绘诗词画面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诗词中描绘意象的特征,对画面进行描述即可。本词上阕描绘的意象有“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等。这些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的物候特征。
上阕前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中“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抓住关键意象“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进行画面描绘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重要句子手法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句意大致为: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很明显,“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
再知人论世,留意词后注释以及词的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对比中描绘的画面,就会发现词人用荠菜在溪头迎风绽放,点染出一幅农村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还有此处词人说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却能 春天留住,而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却经不起风雨,这是用“愁风雨”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表达自己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
16.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7)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短歌行》)
(8)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