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高三语文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这使得《史记》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寄托意义。其后因单篇流布,《史记》多有亡佚。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其后班氏父子补《史记》记事所未及,断西汉一朝为限以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成后世史书不易之体。然《汉书》仍以《史记》纪传体为祖,未泯灭司马迁发凡起例之功,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明代归有光甚至提出了“二十史皆为南《史记》”的说法。
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但“拟《史记》”批评突破了唐代古文的文体限制,在其他文体中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穷。散文领域,《新唐书•柳宗元传》谈到韩愈评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而柳宗元作的《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中也说“迁与退之,固相上下”。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提到张方平见苏洵之文“以为似司马子长”。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即便被时人称“不好《史记》”的苏轼,王安石也称其所作《表忠观碑》“似司马迁”……到清代,桐城派先驱戴名世对《史记》文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徐宗亮《南山集后序》称“当时固有称其文得太史公逸气者”。姚莹将姚鼐拟作司马迁,其在《识小录》中说:“惜抱轩诗文,皆得古人精意。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代不乏人,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平准书》。”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东坡云:‘江瑶柱似荔子。’又云:‘杜诗似《太史公书》。’不惟当时闻者听然,阳应曰诺而已,今犹听然也。非呒然者之罪也,舍风味而论形似,故应呒然也。行焉而已矣。”强调了“以味不以形”的逻辑思维,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至清末刘熙载《艺概》总括而言:“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最终完成了对宋人“杜甫似司马迁”论题的修正,使得其被限定在五七言古体诗领域,成为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体。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拟《史记》评点现象在明清小说评点中不胜枚举,成为小说评点的重要观念。
(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拟史”批评用“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拟《史记》”批评现象曾频繁而广泛。
B. 《史记》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寄托意义,与司马迁的拟《春秋》动机有关。
C.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和文有很多被他人“拟《史记》”批评。
D. 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而杨万里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拟史”批评说起,进而提出“拟《史记》’批评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的观点。
B. 文章举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和杜甫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体”的观点。
C.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将刘熙载与宋人的论述对比,论证了“杜甫似司马迁”是在五七言古体诗领域。
D. 文章整体上运用递进式结构,从“拟史”批评的根源到“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论证深入,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汉褚先生补写《史记》亡篇,还是沿用其体例;《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但仍然属于纪传体。
B. “拟《史记》”批评现象 古代散文、诗歌、小说和其他文体中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唐代古文运动。
C. “拟《史记》”批评对国外作品也有影响,如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似《货殖传》《平准书》。
D.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叙事、写人等文法都从《史记》而来,毛宗岗认为《三国》的叙事与《史记》相似。
【答案】1. C2. A3.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进行精密测量?这就需要实施精密测量的工具——精密仪器。精密仪器包括各类高端测量仪器、分析仪器、成像仪器、诊疗仪器等。在帮助工业生产“把关”的同时,精密仪器也是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纵观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技强国一定是基础研究强国,基础研究强国一定是测量与仪器强国。大多数现代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是借助先进的精密测量方法和尖端的测量仪器实现的。
引力波探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引力波探测是直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的实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但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探测难度极大,采用超高分辨率的远距离激光干涉测量方法探测,是目前最有优势的技术途径。也就是说,激光干涉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将直接决定探测引力波的极限能力。如果将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地球上,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至少要达到4000米。只有满足这一条件,引力波引起的激光测量臂长的极其微小的变化(不超过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才能被测量到。如果按比例放大,这一超高分辨率测量相当于在绕地球1000亿圈的长度上,检测出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直径的长度变化。经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16年人类首次直接测量到高频段引力波,三位科学家因此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科学研究而言,这样的探测还远远不够。为测量到低频段引力波,必须将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太空环境中。引力波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测量技术有多精密,科学探索就能走多远”。
(摘编自谭久彬《精密测量  科学探索的“眼睛”  高端制造的“尺子”》)
材料二:
人们通常能看见光,是因为光的漫反射;激光是单色光,人们在空气中能够看见激光,也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微粒作用而产生了漫反射。激光与普通光不一样,是单色光,是某物质的电子能量跃迁产生的,所以它的振动频率很单一,波动方向也恒定,是干涉光波。
什么是激光的干涉现象?用一个干涉实验来说明。下面图中的一束激光,经过两个小孔得到两个同样性质的光,于是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叠加了,有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有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而且振动强度有着稳定的空间分布。在固定位置接收到的光按一定规律做强弱交替变化,形成激光的干涉条纹。
 
单色光的干涉图样
根据光学,两束光要产生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①这两束光的频率比较接近;②它们的相位有一定的差异(这可以通过光束的路径长短来调节);③这两束光尽可能平行地叠加。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光称为“相干光”。对于激光来说,很容易满足“相干性”条件,激光是“相干光”。
(摘编自徐长发《激光干涉的精密测量技术》)
材料三:
高精度时间频率的测量和应用支撑着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国家安全系统的建设,高精度时频服务系统是国家战略资源。
原子钟给出的频率和时间标准是目前测量精度最高的基本物理量。同时,原子钟精度的提高也带动了其他基本物理量测量、物理常数定义和物理定律检验精度的提高,促进了新物理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微波段运行的原子钟已被广泛应用于导航、通信等领域。被广泛使用的卫星定位系统(例如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中的每一颗卫星都载有多台微波段原子钟,通过对信号到达的时间做精确测量,给用户提供定位信息。由于在导航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星载原子钟被喻为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
由于量子精密测量方法上的突破,在光波段运行的原子钟(简称光钟)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与稳定度,有望达到10-21量级(即万亿年的误差不超过1秒)。我国已布局发展空间光钟,目标是要在太空中把时间频率测量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新一代时间测量与传递技术将为洲际光钟比对、国际“秒”定义的产生做出贡献,为未来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探测等物理学基本原理检验提供新方法。同时,对光信号的高精度相位控制与测量,也会极大地提升未来星地一体量子通信网络的信息传递速度。
(摘编自卢征天、潘建伟《量子精密测量:测量精度突破经典技术极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类高端测量仪器、分析仪器、成像仪器、诊疗仪器等精密仪器是精密测量所需要的,也是助力科学研究的工具。
B. 两束频率比较接近的激光在传播过程中叠加形成的振动加强或减弱的有规律交替变化的现象是激光的干涉现象。
C. 原子钟在高精度时间频率的测量和应用中很重要,其给出的频率和时间标准是目前测量精度最高的基本物理量。
D. 新一代时间测量与传递技术为洲际光钟比对、国际“秒”定义的产生做出了贡献,为引力波探测等检验提供了新方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测量引力波引起的激光测量臂长不超过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的变化,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至少要达到4000米。
B. 因为激光振动顿率很单一,波动方向也恒定,所以激光与普通光不一样,它是单色光,是某物质的电子能量跃迁产生的。
C. 微波段原子钟已被广泛应用于导航、通信等领域,卫星定位系统中的每颗卫星上载有多台微波段原子钟,可助力系统提供定位服务。
D. 光钟借助量子精密测量方法上的突破,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与稳定度。我国已布局发展空间光钟,目标是要达到10-21量级。
6. 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三,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可以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说明。
【答案】4. D5. C
6. ①精密仪器是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②大多数现代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是借助先进的精密测量方法和尖端的测量仪器实现的。
③科学研究跨越时空,需要多方通力合作。
④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需要不断探索前进。
⑤高精度测量方法需要科学原理指引,也将验证这些科学原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马图
陈继明
身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居民,我常有义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看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大湾区越来越热闹。
关于大桥我不想说太多了。我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一匹马。大桥边的一匹马。假如是一个我认为可以不必凑热闹的人,我会谨慎地向对方建议,去看一匹马。或者说,去一个有马的地点看桥。我觉得那才是看桥的最佳位置。
那是一匹退役的军马。至于马的品种——奥登堡马,我是很晚才知道的。一开始我们只认为它是一匹过于长寿的军马,至少有六十岁了。
那个中午好晴美,在一个小海湾,看见一匹马,正背对着大海和大桥,在吃草。显然不是普通的马,身形伟岸,线条流畅,全身放松又暗含警觉,鬃毛和尾巴是黑色的,前腿的两个膝盖也是黑色的,其余部位全是白色的,令整个小海湾变得有些凉爽了。臀部左侧烫着一个代号:Z23。
此刻越野车压出的两条车辙还在,老马冲着边缘地带的这一条车辙,打算一路吃进去,听见我的脚步声,静静抬起头,尖了尖耳朵。
奇怪的是,只见马,不见人。
我走向巨石筑起的长堤边,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较低处。
“是军马吧?”我大声问。
戴着黑色渔夫帽的老人回头看看我,没出声。我走下去,想和他聊几句。在南方,在一座管理系统很完善的海滨城市,遇见一匹马并不容易,又是一匹军马。我相信这个老人和这匹马一定来历不凡,后面一定藏着故事。
“您当过兵吧?”我又问。
他还是不说话,不过,他摇了摇头,长长的白胡子一抖一抖。
我问:“您老今年有没有七十?”
他狠着声说:“八十了!”
“马呢?马也八十了?”
他说:“差不多,在我家就五十年了。”
我很难相信,马能活这么久。
他猜出我不相信,说:“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痛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
他笑了笑,说:“隔了一年,就分产到户了,地分了,牲口也分了,瞎马没人要,我家要了。”
这时瞎马恰好嘶鸣一声,高昂,英烈,只是声音的边沿明显有残破感。
之后我和他就一同上岸了。
又隔了一天,又是因为晚上有事,我提前在中午跑步。果然,在小海湾又碰见了老人和他的瞎马。这一次还有老人的孙子,中学生小可。小可在淇澳岛上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午休时间偷偷溜出来和爷爷见面,顺便骑骑马。
小可留着中分的头,小圆脸,厚嘴唇,脸色偏黑,眼神里有稚气,也有老成。他首先告诉我,他是如何从学校溜出来的:先从校园里爬上一棵荔枝树,再跳到校园外的一棵芒果树上,然后骑着共享单车越过淇澳大桥,来到小海湾。他还主动讲了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说:“我五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妈妈跑了,再也没回来。”
他又说:“我爸爸是做假发的,生意特别好,产品远销欧美。爸爸后来再婚了,生的是女儿。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据小可说,他发现爷爷后来得了抑郁症。回到珠海后,小可把爷爷得抑郁症的情况给爸爸说了。爸爸特别孝顺父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的机票。回去没几天,父子二人同乘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了。爸爸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国的东南端。整个车厢里,只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爸爸还紧急在淇澳岛租了几亩地和几间农房,让爷爷专门养马、种菜。爷爷种菜,还是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的。爷爷种的菜,看上去没别人家的菜好看,但吃起来味道大不一样。家里人吃不完就随便送给路人。
再一次见到瞎马,是从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直播平台上。少年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在车流滚滚的大街上高速奔跑。看得出,方向很明确,直冲市中心而去。不知是小可故意,还是瞎马受惊了,反正那种姿态是极为任性接近失控的模样。在若干险急的弯道处,小可和瞎马的身姿看上去令人揪心,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或踩踏人群的可能,可是,每一次都化险为夷,继续前行,飞离地面的瞬间,壁画般静在空中,一动不动。小可和瞎马经过之处,交通相继陷入瘫痪,司机们全都任性地按着喇叭。从沥青路面上弹起的马蹄声好听极了,秒杀了种种闹市的噪音,包括尖锐的喇叭声。在一座现代化城市里出现了一匹马,可以想象,惊叹之余,人们如何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再迅速用自媒体发布出去。瞎马和少年小可瞬间成了网红。
成为网红后,有人认出了瞎马的血统,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贵。瞎马刚好具备奥登堡马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二是长寿,但能活到三四十岁已经很不容易,瞎马六十岁了还活得好好的,实属罕见。六十岁的马,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这样的一匹马,肯定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于是有人愿意收购它,出价三十万,甚至还可以再商量。如果是壮年的奥登堡马,至少值一百万。不过,无论如何老人是不可能动心的。老人想和瞎马一起做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容易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但内容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C. 小说采用插叙方式,通过小可的讲述交代有关内容:老人患了抑郁症,小可的爸爸得知后就买了回家的机票,还把瞎马也运到了大湾区。
D. 小说中的马是一匹瞎了眼的军马,它已经六十岁了,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又一举成了网红,这使得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
8. “一匹马(瞎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小说构思巧妙,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又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他的存在”,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7. D8. ①一匹马(瞎马)串起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人与瞎马有传奇般的经历,小可的“表演”离不开瞎马,瞎马也是小可爸爸孝心的载体。
②一匹马(瞎马)是军马,有传奇的经历、高贵的血统和良好的素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一匹马(瞎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引人遐想,有助于表达主题。瞎马来自“1978年”,从部队“退役”,让读者联想到改革开放;瞎马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边的一匹马,让人联想到大湾区的发展。
9. ①小可的爸爸是联系小可和他爷爷的重要人物,但他始终没有出场,这样处理留下了悬念,小说的“留白”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②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却让读者常常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读者可通过小可爷爷和小可的经历推测小可爸爸的为人及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推测他在时代巨变中的个人命运的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B.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C.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D.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 “《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 “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 “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 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 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 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
(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答案】10. D11. C12. C
13. (1)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
(2)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
参考译文:
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老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伐;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鸣?《诗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告状的父子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姜子牙):“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姜子牙)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这叫作上边外溢而下边漏失。”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姜子牙)又回答说:“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重庆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