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语文(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试卷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
试题预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试卷
语文试卷
命题人: 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 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
 
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无必要。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也许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论语》中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 •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
飞翔的故事(三)
李浩[推]
她没有父亲,她的父亲早早地在战争中死去。在她四岁那年她的母亲也殒命于狼群。这个年幼的孩子, 竟然提着一根折断的树枝追打一只受伤的老狼, “打死它!打死它!”当她满身血污、气息奄奄地被炎帝从地上抱起的时候,手还在努力地伸着,眼睛里满是愤怒。
她成为了部族之王炎的女儿,住进王庭,同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精卫。
多年以后的一天早晨,用过餐后,精卫决定去海边。喝鱼羹汤的时候她记起梦里的情景: 巨浪和波涛翻滚着向她压下来,雪白的浪花骤然地变成了狼牙。“我倒要看看,海浪里面是不是真的藏着可恨的狼!”女仆试图阻拦,毕竟,到海边要走三天,而且炎帝曾反复嘱咐过他们一定要看护好精卫,别让她磕着碰着……精卫拉下脸: “我又不是笼子里的鸟!你们谁也不用告诉!我们现在上路,马上!”
精卫的脾气不好,想想吧,从那么小就经历那么多的变故……没有谁敢忤逆她,她要是发起火来。
……一阵叮叮当当的忙乱之后,他们出发了。
他们来到了海上。海风吹拂,海浪汹涌,白色的海鸥在海面上翻涌,如同被打成了碎片的布。“走,我们靠近些!”女仆阻拦: 小公主啊,可不能啊,你看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浪……
“让开!”精卫脱下靴子,径直朝海边走去,海风忽然变小,海浪也安静了许多。精卫踩在沙子上。翻滚的乌云在她头上聚集。精卫朝着远处的一大团海浪跑过去。“小公主,别,不要!”女仆在岸边呼喊。 “你们不用管!”
奇怪的是,不安的海浪再次变小变得平静,只有海鸥和海燕的叫声尖锐,它们跳着奇怪的舞蹈。“小公主,不要再往里面走啦!太危险啦!”侍卫长冲着精卫的背影大喊。“不用你们管!”
海浪又一次退后,远处,它们汹涌翻滚,几乎要和压低的乌云粘在一起了。海鸥们、海燕们像离弦的箭,它们插入到云层,然后急速地坠落,即使离得那么远,女仆和侍卫们也能听得见这些水鸟骨头碎裂的声音。“求求你啦,小公主,干万不要向里面再走啦!海龙王已经退了三次,他绝不可能再退啦!”
“我偏要他退,我偏要他再退!看他能把我怎样!他一定知道,我是炎帝最娇惯最纵容的女儿!哼,在梦里,我看到在海浪的里面竟然藏着狼牙!你们说,他是不是觉得我软弱可欺?难道,他不知道我最最痛恨的就是狼吗?”
精卫昂着头,一步一步,朝着迎面的巨浪走过去。
……得到消息的炎急忙赶往海边。他见到的是女儿精卫的靴子、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以及冲至沙滩上的狼牙项链。傍晚时分。炎帝命人向龙王献祭。深夜,炎帝的营帐里多了一个赤发赤须的人,那个人自称是龙王,此处的海神。
他告诉炎帝,他可以归还炎帝这个女儿。他说,当海水淹没了精卫,他赶在死神到来之前取了她的魂魄留在了水中,保护了她。“但我怕把她还给你之后她依然不依不饶,那样我的龙宫就会永无宁日。”炎帝向龙王致歉,说自己平日里实在繁忙而很少关心和关注这个孩子,让她有些娇惯任性,不合群。无论她做了什么做错了多少,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都应当有更多的承担。“您放心,我来劝她不许与您为敌。”“好吧,”龙王点头,“如果你能劝得住她,我会在明天把她完整地还给你。如果你劝不住,我只能……”龙王没有再说下去,而是朝着炎挥了挥手。
 
“父亲!”红着眼珠的精卫出现在炎帝面前, “马上去调您的兵马!龙王实在欺人,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孩子,你不能这样……”
“父亲,难道连你也不肯帮我吗?就任凭他这样欺侮你的女儿?”“孩子,不是,你先听我说……”
“父亲!如果你不肯帮我,我为什么要听?难道,你宁可相信他也不肯体谅我?我知道,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炎帝和精卫不断地争执,越争执,炎帝就越感到愧疚。 “孩子啊,这些年,我收养了你却没把你带在身边,没能好好地教你,我……”“父亲,我感激你,一直都是。如果你真的想多为我做点什么的话,那就发兵,我一定要报仇,要掀掉他的龙鳞!你知道,这些天他把我关在了什么地方!”
“孩子,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你……”
“我不需要这样的保护!”精卫的眼睛变得赤红, “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哪怕……”精卫忽然扭过头去,“哪
怕我重新成为孤儿!”
你都看见了吧。赤发赤须的那个人重新出现在营帐里。我想,我们都没有办法让她改变秉性,她的固执远比石头更为坚硬。
第二日早晨,炎从悠长悲伤的梦中醒来,他发现,营帐的烛台上多了一颗亮晶晶的、樱桃大小的珠子。它有些软,拿在手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炎叫来侍卫,把他带到存放精卫尸体的营帐中。精卫的脸上依然是那副怒容,只是比平日里苍白得多。炎帝按照昨夜梦见的那样,掰开精卫紧紧闭着的嘴、生硬咬着的牙,将那枚珠子放进她口中。
只见,刚才还在的精卫不见了。在她的衣服里面,钻出一只鲜血一样颜色的鸟。它一
从里面钻出来,就尖叫着从营帐的门帘处急速地飞了出去……
(选自李浩《飞翔的故事集》,有删改)
[注]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传统故事和技法之外常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诠释了超越固有印象的写作可能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精卫从小无父无母,特别是四岁时母亲葬身狼群,这一悲剧使她对狼充满仇恨,从而引 发了这个复仇的故事。
B.炎帝十分爱护精卫这个养女,平时极尽呵护,即便精卫不听劝阻,他也自责内疚,认为自己对女儿照顾不周。
C.文中多用对比,如精卫的弱小与对老狼的愤怒、精卫的进逼和海浪的退让、精卫的坚持己见和炎帝的耐心劝说。
D. “我不会放过水里面的任何一种活着的生物!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复仇,哪怕,
哪怕……”“哪怕我重新成为孤儿!”从这里可见精卫的义无反顾。
7.关于文中精卫逼退海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虽然海浪一再后退,乌云、海鸥与海燕的反复出现暗示潜在危险在不断地积聚增大。  B.面对女仆、侍卫们的呼喊,精卫说“我不是笼中的鸟”,张扬了本文追求自由的主题。 C.精卫三次逼退海浪,实际是海龙王在一再退让,这为后文海龙王保护精卫埋下了伏笔。 D.   “海浪里的狼牙”这个意象在文中一再出现,既串联了文章,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8.小说以精卫化鸟作为结尾,删除了《山海经》中精卫鸟衔石填海部分。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 分 )
 
9.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本文是如何处理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的?试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 “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 “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 “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 “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士。召坦慰谕曰: “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王薨,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 “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

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 •列传第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   “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意思不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指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高位兼掌低职曰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14.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 上 ? ( 3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整声。
注:①鄂州: 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 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 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16.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孟子曾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运》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
(2)温庭筠《菩萨蛮》中的“,” 两句描写了早上美人慵懒梳妆的姿态。
(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刘克庄认为即使城池再坚固也不能缺少良将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 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  ①       。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    ②的部分。
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 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  ③  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 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 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 ①
目前,发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质疑,      ②   。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土壤、水源、空气的多种污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也会积累下过量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     ③     ,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还有, 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大量含有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6分)

21.阅读上述材料并提取主要内容,写出“发酵食品”特点的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 5 个字。(4分 )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


四、写作(60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蜱。”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试卷
语文试卷答案2022.8.27
1.A【解析】“协调人神关系无必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 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大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 协调人神关系无必要。                                                        
2.A【解析】“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原文“政治的本质 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 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 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任务,并无说这样就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集团的利益。
3.C【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A.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此句是在说以德治国。
B.此句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 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C.并不是诗歌让人困窘,而是只有经历了仕途困境的人才能作出好诗来啊。此句是在说 诗人经历仕途困境而后创作出好诗。此句意符合“诗与政治”的关系。
D.诗人对宇宙人生,须进入而置身其中;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此句是在说诗人看待 人生的态度。                                                               
4. (1)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规劝行善、补察时政”“将民情上达天 听”的积极作用。 (2 分 )
(2)“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 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说的就是诗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通 其上下之情”即此意。 (1 分 )
(3)“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这些观点与“开讽刺之道,察 其得失之政”一致,论诗具有补察时政之实效。 (1 分)
5.政治的推动力: 独特的政治背景对士人有所激奋;政治有活力推动士人积极追求。 (1 点2 分。)                                                                   
6.D【解析】人物形象分析考查。这句话表现了精卫不通情理、自以为是、蛮横固执的性格。 
7.B【解析】情节、主旨、手法分析考查。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 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                                                 
8.①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突出了精卫娇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 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                  
②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 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                              
③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 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运用比较法,从情节、人物、主旨和艺术效果等方面思考。每点2 分,其他合理答 案酌情给分。                                                                
9.①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 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                                
③现实生活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安徽省A10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下一个『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