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王立军《规范汉字是时代的选择》《光明日报》2022年04月17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布倡议,倡导规范使用汉字,从侧面反映出汉字规范使用的现状有待改善。 B. 汉字早期以象形为主,形体相对单一;后来进入复杂的表意文字阶段,开始出现一字多形现象。 C. 汉字的一字多形现象影响了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这一职能,有必要及时对其进行整理和规范。 D. 规范汉字是我国法定 通用文字,是铸就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有益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11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引出“汉字规范”的论题。 B. 文章第二段将“隹”字的甲骨文写法与金文写法进行对比,论证了表意体系的汉字形体的多变性。 C. 文章主体部分从汉字的职能、社会属性以及国家软实力三个方面论述了规范使用汉字的必要性。 D. 文章最后提出理想的汉字书写的目标,并进一步指出达成目标的路径,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汉字的使用者对汉字的社会属性无法达成共同的认知,就无法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信息。 B. 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不同,我们国家的语言能力体现了国家软实力,因此,强国必须强语。 C. 在信息时代,汉字信息的传播需做到汉字高度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确保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可信度。 D. 理想的汉字书写应既体现规范性,又具有审美性,加强国民的汉字书写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答案】1 B 2. B 3. C
(摘编自《2022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艾媒网2022年3月31日) 材料二: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从多个角度赋能其他产业,有效扩大了经济增长空间。为了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颁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利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来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建设数字乡村。通过将数字经济中的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时代发展元素融入乡村振兴中,激发乡村的潜在生产力,提高乡村居民的数字经济意识,完善乡村的数字化治理,推动乡村数字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是乡村数字化进程的基础,只有在乡村数字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数字经济才能大展拳脚。以往网络通信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的落地应用,使得乡村在分享数字经济红利方面相对滞后。如今,随着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数据采集应用、人工智能计算、网络营销渠道正加速渗透到乡村的各个角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目前我国的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升级自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方面,已在多个行业显示出成效,如物流和机械制造等。在数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数字乡村治理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现代农业的赋能和提升,将以灵活多变、创新迭代的方式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 数字化乡村建设需要以人才为引擎。当下,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人才尤为缺失,是亟待突破的重要瓶颈,因此“扶贫+扶智”双管齐下,重视乡村人才振兴,是最有效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长远来看,根本办法是建立乡村数字教育体系,更新农村地区的教育理念。 (摘编自吴萌《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5日)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刘育英)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日前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10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五部门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包括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人民币;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等。 (摘编自《五部门: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北京青年报》2022年4月21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较高,可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B. 乡村数字经济获得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从2015年到2022年,依次经历了探索、引导落实、加快推进和深化等阶段。 C.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主要由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新业态等构成,其中对农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是农业科技创新。 D. 2016-2021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与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连续五年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四年农村电商发展量持续增长态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乡村之所以无法分享到数字经济红利,主要是由于乡村网络通信设施还比较落后,数字技术无法在乡村得以落地应用。 B.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是农业的现代化升级,数字经济可以为乡村振兴开拓新路径。 C. 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并部署多项重点任务,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D. 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要求,到2022年底要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的5G网络覆盖,并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6. 如何加快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请结合材料向有关部门拟出几条建议。 【答案】4. C 5. A 6. ①普及推广数字化相关知识,提高乡村居民的数字经济意识;②持续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③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④建立乡村数字教育体系,培养乡村数字人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下丫头小慧 吴万夫 小慧突然打来电话,说她已到省城,因捎带东西太多,又不熟悉路线,希望我去车站接她。小慧是我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女儿,我们两家多年没走动过了。 我和妻子开车赶到火车站时,小慧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了。她背着一个双肩背包,两手提着一个纸箱子,正在那儿东张西望。纸箱子似乎有些沉,但小慧却宝贝似的舍不得放下来。多年不见,小慧如今已出落成一位大姑娘了,只是姑娘的所有优点,在她身上一点都没有显现出来。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她的装束有关。小慧穿着一身在农村干活时才穿的衣服,褂子又宽又大,裤子又肥又长,真是土得掉渣。 妻子老远瞅见小慧的这副模样,立时就蹙起了眉头。妻子是城里人,骨子里对乡下人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平素遇到穿着不讲究的人,更是没个好脸色,似乎别人的穿戴降低了她在人群中的身份。虽然小慧大老远给我们提来不少家乡的土特产,但丝毫没有引起妻子的兴趣,她一直板着脸,不冷不热。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驾车,一边小心询问小慧及她爸妈的情况。小慧一一回答后,便眼盯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街头美景,如醉如痴地欣赏起来。妻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始终一言不发。我知道妻子对小慧产生了偏见,便不再多说话,只管全神贯注地开车,以免惹妻子生气,给我弄出更大的尴尬来。毕竟小慧是第一次来我们家里,我不能让她感到难堪。 到了家,小慧放下背包,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给迎上来的女儿,说是与女儿的见面礼。女儿虽然年龄尚小,但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没经爸妈同意,她是不敢随意接受别人东西的。当小慧往她手里塞钱时,女儿双手藏在身后不肯接,说起话来,更是一副小大人模样:“姐姐,我不能要你的钱,留着你买衣服吧,你看你穿的衣服都旧了,要不,你穿我妈妈的衣服吧,我妈妈的衣服可多啦,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女儿的话让小慧忍俊不禁:“姐姐带有新衣服哩。姐姐来时没买东西,这钱是姐姐给你买零食的呢!” 小慧的笑倒让我感到了几分窘迫,忙岔开话题,示意女儿到一边玩去。我觉得小慧是个懂事的女孩子。尽管如此,妻子对小慧的态度依然没有“多云转晴”。趁小慧拎上背包到卫生间洗澡的时候,妻子低声对我嘀咕道:“你看看,一个小姑娘穿得这么邋遢,一点也不注意自身形象!” 我说:“小慧是第一次来我们家做客,你还是给人家留点儿面子吧。” 妻子单刀直入,切入正题道:“小慧不会是来借钱的吧?” 我有些不高兴地说:“小慧是不是来借钱的,我怎么知道?!” 这些年,老家有不少沾亲带故的亲戚,因各种事由,都来向我们借过钱。按照妻子的逻辑,我老家的那些穷亲戚,是无事不登三室殿的。更何况,小慧已是与我们多年没走动的亲戚,她今天的到来,自然更是引起妻子的高度警惕。 妻子见我没有和她站在同一立场上,态度变得很决绝:“是不是借钱我不管,反正你甭想从家里拿走一分钱!” 正悄声说着话,小慧从浴室出来了。此时的小慧俨然换了一个人:她换下了刚才的那身衣服,上身是白色碎花时尚女装,下身的黑色紧身裤更是衬托出地修长的腿和苗条的身材。由于刚出浴的缘故,她白暂的脸蛋浸润着一抹红晕,如瀑的长发披散在肩上,整个人娇美可爱。小慧的美一下子将我震慑住了,就连妻子也愣愣地盯着小慧,嘴已张成了“O”型。 小慧坐在沙发上,一边用葱白一样的手指,梳理着还有些湿漉漉的长发,一边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我想起妻于一直疑虑的问题,便试探着说:“小慧,你这次来省城好好放松放松,让你婶子这几天带你出去转转。” 小慧若有所思地说:“我这次来顾不上玩呢,高中毕业后,在家暂时也没什么事可干,这次来省城,就是想利用暑假学一门摄影技术,将来回到小镇开一家婚纱摄影店哩!这几年,农村富裕了,都不缺钱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人,玩起了浪漫,我觉得这门生意在小镇肯定有前途……” 妻于对小慧的态度明显好转起来,啧啧赞叹道:“小慧,你好有审美眼光呀!你看你,这身衣服多合体呀,穿在身上,走在街上,跟城里的姑娘一样呢!”妻子忍不住好奇,话锋一转,问道,“小慧,你既然有这么漂光时尚的衣服,干嘛不直接穿上出门啊?” 小慧听了,呵呵笑起来:“婶子,我这可是自我保护呢!我一个女孩子,出门在外,还是不招摇的好,我有意穿上很普通的服装,就是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更有安全感呢……” 小慧的话,让我和妻子陷入了沉默,只觉得此刻的小慧,很漂亮,很可爱。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小慧是远房亲戚的女儿,且两家多年未曾走动,这次却突然造访,为下文妻子声言不肯借钱的情节埋了伏笔。 B. 小说通过“我”女儿的童言稚语,进一步突出小慧穿着打扮的土气,而小慧对女儿的回答也为下文她换装的情节作了铺垫。 C. 小慧美丽、活泼、开朗、稳重、机智、有礼貌,而妻子冷淡、对乡下人有偏见、嫌弃“我”的穷亲戚们,两个人物形象形成反差。 D. 小说结尾“我”和妻子都陷入了沉默,是因为小慧的回答出乎“我”和妻子的意料,我们一时觉得尴尬羞愧而无话可说。 8. 小说在塑造小慧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被推荐入选了“中国好故事”系列,请结合文本给出推荐理由。 【答案】7. D 8. ①正面描写。主要通过对小慧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她漂亮、懂事、聪慧的形象特点。②侧面描写。通过对妻子的神态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描写侧面表现小慧的形象。③先抑后扬。小说对小慧的形象刻画,从穿着上、进城目的等方面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凸显其漂亮、聪慧。 9. ①小慧的形象展示了新一代农村人坦诚、自信、有远见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②小说描绘普通人的日常情态,如小慧出门换装,“妻子”怕借钱等情节,贴近生活,易于使读者产生共鸣。③小说也表达了对以貌取人、囿于城乡差距偏见的否定,富有教育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魏太皇太后冯氏殂。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中部曹华阴杨椿谏曰:“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群下惶灼,莫知所言。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为之一进粥。于是诸王公皆诣阙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汉、魏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诏曰:“自遭祸罚,慌惚如昨,奉侍梓宫,犹希仿佛。山陵迁厝,所未忍闻。”冬,十月,王公复上表固请。诏曰:“山陵可依典册。衰服之宜,情所未忍。”帝欲亲至陵所,戊辰,诏:“诸常从之具,悉可停之。其武卫之官,防侍如法。”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甲戌,帝谒陵,王公固请公除。诏曰:“此当别叙在心。”己卯,又谒陵。庚辰,帝出至思贤门右,与群臣相慰劳。太尉拓跋丕等进言曰:“臣等以老朽之年,历奉累圣,国家旧事,颇所知闻。伏惟远祖有大讳之日,唯侍从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四祖三宗,因而无改。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过礼。伏闻所御三食不满半溢,昼夜不释带。臣等叩心绝气,坐不安席。愿少押至慕之情,奉行先朝旧典。”帝曰:“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 太尉等国老,政之所寄,于典记旧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余古今丧礼,朕且以所怀别问尚书游明根、高闾等,公可听之。”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太尉东阳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尚书李冲固谏,乃止,帝初无憾意,唯深德丕等。又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然受之,不自申理。及太后殂,亦不复追问。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 B. 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 C. 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 D. 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殂,指人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常与“崩”连用,在古代指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 B. 宗庙,奉祀祖先的宫室。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 阙,本义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大建筑物,又代指朝廷,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D. 公除,以天下为公而除服的意思,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去丧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后,孝文帝哀伤至极,五天没喝一口水,后来在中部曹杨椿的劝谏下,才吃了一次稀粥。 B. 北魏的王公大臣两次上书,请求赶快确定太皇太后的安葬地点,最终孝文帝同意安葬冯太后,并脱下了丧服。 C. 安葬太皇太后冯氏于方山永固陵后,孝文帝两次亲自去祭拜了太皇太后的陵墓,并坚持奉守古今丧礼之仪。 D. 孝文帝为人大度,曾经有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孝文帝,孝文帝因此被罚,冯太后去世后,他也没再追究此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 (2)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陛下肩负祖宗留下的大业,(和)治理天下的重任,怎么可以像普通人讲究小节一样使身体倒下呢! (2)当初,太皇太后对孝文帝的聪敏机警很是忌怕,害怕他的存在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打算废弃他。在严冬盛寒的时候,(太皇太后)把他关在一间空屋里,三天不给他吃的东西。
参考译文: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癸丑(十八日),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五天没喝一口水,悲哀伤痛超过了应尽的礼数。中部曹华阴人杨椿劝谏说:“陛下肩负祖宗留下的大业,(和)治理天下的重任,怎么可以像普通人讲究小节一样使身体倒下呢!文武百官为此惶惑焦急,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况且,依照圣人的礼节要求,再大的悲哀也不可以毁伤性命。即使陛下想要在万代之中树立贤人的榜样,那么,对于皇家宗庙祭祀又怎么办呢!”孝文帝有感于他的话,吃了一次稀粥。这样一来,各王公大臣也都开始到朝廷上书:“请求赶快确定太皇太后的安葬地点,按照汉、魏时期的惯例,并遵照太皇太后的临终遗嘱,安葬以后,脱去丧服。”孝文帝下诏令说:“自从太后逝世以来,心情恍惚不定,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在太后灵柩前侍奉守候,尚且感觉仿佛这不是真的。将太后灵柩迁居陵墓,这是不忍听到的。”冬季,十月,王公大臣们又一次上书坚决请求安葬太皇太后。孝文帝下诏说:“太皇太后安葬的地点可以依照以往惯例。如果让我脱下丧服,从感情上说,我忍受不了。”孝文帝打算自己亲自到太皇太后安葬的地方,戊辰(初四),下诏说:“平常跟随的各仪仗队,都不用跟从。武装保卫的侍官,像以往一样进行防守保卫。”癸酉(初九),在方山永固陵安葬了文明太皇太后。甲戌(初十),孝文帝祭拜太皇太后陵墓,各王公大臣坚决请求孝文帝以国家利益为重,脱下丧服。孝文帝下诏说:“这个我会另外留心安排。”已卯(十五日),孝文帝再次祭拜太皇太后陵墓。庚辰(十六日),孝文帝走出皇宫,来到皇宫思贤门门右,和文武百官相见,相互安慰勉励。太尉拓跋丕等向孝文帝建议说:“我们都已经到了老朽的年纪了,一直侍奉历代圣君明主,对于国家以往的旧典章,也相当熟悉。回想以前祖先们去世时,只有侍奉跟随灵柩的人才穿上丧服,其他人仍全都穿平时的衣服。四祖三宗都沿袭下来,遵循到现在没有改变。如今,陛下天性极其孝敬,哀伤痛苦,毁害身体,已经超过了礼法的要求。又听说陛下一日三餐的饭量,竟吃不满半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不解下腰间的丧带。为此,我们大家扪心闭气,坐立不安。只愿陛下稍稍克制一下自己对太皇太后的敬慕之情,按照前代人订下的典章行事。”孝文帝说:“悲哀而伤害了身体,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哪里值得专门上奏。虽然我早晚只吃稀粥,但我的健康大致还能维持下去,诸公有什么可忧虑恐惧的呢!祖宗在世时,一心只专于武装征伐,没有时间进行文明教化方面的事情。如今,朕接受前代圣人留下的教训,平时不断学习古代典范常道,无论是从时代上说,还是从事理上说,都和前代有了很大不同。太尉等人都是国家元老,朝廷政治都依托于你们,对前代经典和古代丧礼仪式,你们有的人可能还不十分熟悉,姑且先了解我大致的意思。对于那些有关古今丧礼仪式,朕暂且把想法提出来,与尚书游明根、高闾等人讨论,你们可以仔细听着。”当初,太皇太后对孝文帝的聪敏机警很是忌怕,害怕他的存在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打算废弃他。在严冬盛寒的时候,(太皇太后)把他关在一间空屋里,三天不给他吃的东西。冯太后又征召咸阳王拓跋禧,打算立拓跋禧为北魏皇帝。当时,由于太尉东阳王拓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和尚书李冲的竭力劝谏,(冯太后)才没有执行废立。但孝文帝一开始对冯太后就没有一点儿怨恨的想法,只是加深了对拓跋丕等人的感激之情。后来,又有一位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孝文帝,冯太后听后,下令打了孝文帝几十大棍,孝文帝默默地忍受,而没有辩解、申述理由。冯太后去世以后,也不再追究此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洪昇① 朱彝尊 金台酒坐擘红笺②,云散星离又十年。 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 梧桐夜雨③词凄绝,薏苡④明珠谤偶然。 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注】①洪昇:清代戏曲家,《长生殿》作者。因于佟大后丧服之期演唱《长生殿》,被革去国子监大学生籍。在京滞留期间,与谪官的朱彝尊交往。后于杭州,二人重遇,遂有此诗。②金台:即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以求人才。擘红笺:指分笺题诗、酬唱。③梧桐夜雨:《长生殿》中有“夜雨梧桐落叶时”的诗句。④薏苡:一种植物果实。据《后汉书》载,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回家时装了一车,被诬告说带回一车明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句叙述当下相聚酒楼吟诗作对的情景,次句用“云散星离”比喻二人十年的分离。 B. 颔联将洪昇比作诗人洪玉父和词人柳永,盛赞洪昇之才,也暗示其与柳永相同的命运。 C. 尾联起句的“岂”字与首联次句的“又”字相呼应,前后脉络相承,强调二人相见之难。 D. 有感于白发相逢不易,诗人最后邀请友人下船游湖,突出彼此友情的深厚与珍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