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复习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登高》复习案(高一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登高》复习案【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解题】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
试题预览
《登高》复习案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解题】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765年),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国运的衰微,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船至夔州时,适逢重阳,为了排遣郁闷,56岁的他抱病,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诗人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老病孤愁的悲哀,写成了《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停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层次: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译文】
秋风急劲,天空高远,猿啼声悲哀,沙洲冷清,泥沙清白,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远离故乡,悲对秋景,感慨常年飘泊异乡,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历尽艰难,极恨功业无成而身已衰老,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失意偏又刚刚停了浇愁的酒杯。

【“重阳登高”的文化寓意】
重阳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赏析】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飘泊天涯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对仗),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
第一层:“万里”,夸张离家之远
第二层:“悲秋”言秋天让人感到悲凉
第三层:“作客”点出了羁旅之愁
第四层:“常作客”说明了半生飘零
第五层:“百年”借代有限的人生
第六层:“多病”指百病缠身
第七层:“登台”登高远眺,思乡心切
第八层:“独登台”表示孤独的境遇(无人理解的苦闷)

【手法】
1.多角度写景,远景近景变换,俯视仰视更替。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2.视听结合。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觉形象。 
3.点面结合。  风、天、渚等是面,而猿啸声、沙、鸟则为点。 
4.直抒胸臆:(1)万里悲秋常作客 (2)艰难苦恨繁霜鬓
5.间接抒情:首联和颔联寓情于景,借萧瑟秋景寄寓悲凉之情。
6.动静结合:天高、渚清、沙白为静,风急、猿啸、鸟飞为动。
7.视听结合:风急、猿啸为声,天高、渚清、沙白为色。

【诗人形象】
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

【主旨】
这首诗通过诗人重阳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飘泊无依、老病孤愁的悲凉凄怆之情。其愁苦之情包含:国运衰微之愁,羁旅漂泊之苦,壮志难酬之悲。

【配套练习】
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________”,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______、______、______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______律诗和______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联两句,上句称______,下句称______;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1.给加点字注音:
渚清沙白(     )     萧(    )  繁霜鬓(    )    潦倒(    )
2.解释词语:
①啸哀:                    ②渚:                 ③鸟飞回:              
④落木:                    ⑤萧萧:               ⑥万里:             
⑦常作客:                  ⑧百年:               ⑨艰难:               
⑩苦恨:                    繁霜鬓:                 潦倒:               
3.【思考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诗眼是哪个词?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思考2】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风格?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特征?
意象有“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意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诗人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秋景图。
意境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考3】鉴赏语言
“急”,写出了秋风之凛冽急劲。
“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无止无休,“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反衬出人生的______________。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渺小。
语言特点: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语言凝炼,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6.【思考4】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请补写后四个。
① “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 “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
③ “作客”:客居他乡。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 

⑦ 
⑧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潦倒(liáo)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9.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10.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11.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12.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3. 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以首联为例,对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1)结构相同:风急对______,天高对______,猿对______,哀对______
(2)词性相同:风天和渚沙为______词,急高和清白为______词。
(3)平仄相对  (4)感情色彩相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总复习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判断题』  下一个『《登泰山记》复习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