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第三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燕赵之地慷慨侠义之气的辛弃疾,目睹大宋金殴破碎,誓死北伐;可主和派一手遮天致使他屡受弹劾(hé)而被黜,最终在“可怜白发生”的喟(kuì)叹声中辞世
试题预览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第三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燕赵之地慷慨侠义之气的辛弃疾,目睹大宋金殴破碎,誓死北伐;可主和派一手遮天致使他屡受弹劾(hé)而被黜,最终在“可怜白发生”的喟(kuì)叹声中辞世。
B. 如今熠熠(yì)重光的阳明心学曾饱受诟病,但以“心”为本乃打通知行关系的关键,因此心学以其突出的实践品格,一度成为针砭(biān)朱学“知行分离”弊病的良方。
C. 灵感就是在潜(qiǎn)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一一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蛰(zhé)伏着;号令一发,它便乘其不备、一鼓作气地攻城略地。
D. 为了革除弊政、再造中兴,张居正扶大厦于将圮(qǐ),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溘(kè)然长逝,而其推行的万历新政却着实让大明在覆灭前回光返照了一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金殴”的“殴”应为“瓯”。
C.“潜意识”的“潜”应读qián。
D.“圮”应读pǐ。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作家塞维尔•德•梅伊斯特的新书《窗台之旅》,讲了一个冗长而粗糙的故事。【甲】他在书中不胜其烦地描述了你可能在一间平常卧室中看到的——只要你做好准备,以足够细致的态度去观察——所有古怪而奇妙的东西。【乙】该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是:如果你睁大眼睛,那么你自己的卧室,当然还有你本人在伦敦生活的区域,都可能像所有那些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遥远的地方一样有趣。
你只须把大多数旅客游览伦敦时的兴奋劲与大多数本地居民对此处的厌倦情绪对比一下,就能发现梅伊斯特对某些问题可谓洞察秋毫。地方始终是同一个,那么旅客与居民的心态有何不同?旅客是做好了准备要对凡事感兴趣的,他们什么都会注意。【丙】而我们在某地居住十年甚或更长时间,就不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玩意了,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胜其烦 B. 蕴涵 C. 洞察秋毫 D. 甚或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细致。此处指不嫌烦琐,“不胜其烦”应改为“不厌其烦”。
B.蕴涵:里边含有,包含。此处是说故事中包含的大道理,使用正确。
C.洞察秋毫: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此处指敏锐发现问题,使用正确。
D.甚或:甚至。此处前后语意为递进,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应为“于是我们渐渐熟视,终致无睹”。注意“于是我们渐渐熟视”和“终致无睹”是两个句子,中间应用逗号。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月22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目前,全球已知罕见病有7000多种,罕见病患者超3亿,而70%的罕见病在患者的儿童期就已经发病,所以儿童期的诊断至关重要。
B.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调查结果与问责情况让人宽慰,而此事也给地方治理以警醒: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及时回应,承担本该承担的责任。
C. 湖南省市场监管部门连夜对“土坑酸菜”涉案企业依法立案,责令其停产停业,就地封存所有原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并追溯、召回所有已经外销的产品。
D. 虽然冬奥会上的性别数据日渐持平,很多女运动员开始成为大众偶像,但性别权力结构还在阻碍更多女性不能自在地投身于各项冰雪运动并获得堪比男性的回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罕见病”不能说“发病”,应改为“罕见病患者在儿童期就已经发病”。
B.成分残缺,“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前面缺少了介词“对于”或“对”。
D.不合逻辑,“阻碍……不能”否定失当,去掉句中的“不能”两字。
故选C。
5.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吃遍天下鳝丝面,超赞味道在我家。”(面店广告)
B. “鉴于所有住户5轮核酸检测皆阴性,本小区可望明日解封。”(某小区广播通知)
C.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新冠疫情宣传标语)
D. “山河无恙,烟火万家,这盛世恰如你们所愿!”(“清明祭英烈”致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
B.语体不当,“鉴于”“皆”“可望”均是带有文言色彩的用语,不适合作“广播通知”用语;且“可望”与“渴望”同音,容易引起听众误解。
故选B。
6. 读下面图文,按要求答题。
(1)以下三幅图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二级标志图。根据国际惯例,国际综合性赛事一般会设计若干个二级标志,作为会徽等一级标志的补充,以应用于对应的特定场景。请根据图片内容,将“文化活动”“志愿者”“智能”三个名称填写到相应的图片序号后面。
   
甲:____               乙:______               丙:_______
(2)任意选取其中一幅图,写出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答案】(1)    ①. 甲:智能    ②. 乙:文化活动    ③. 丙:志愿者    
(2)甲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以电子元件和线路交织成网络为智能标志。
②寓意:既体现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凸显杭州智能互联的现代城市定位。
乙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融合了良渚玉璜的纹样(也可答:融合了钱塘江的浪涛)。
②寓意:既体现了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展现了杭州悠久的文明传承(也可答:又展现了杭州独有的潮文化特色)。
丙图:①构图要素: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融合了志愿者及其爱心。②寓意:既体现了杭州浓郁的人文意蕴,又展现了志愿者对亚运会的热情奉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甲图根据电子元件和线路等图案判断,应填“智能”,乙图根据玉璜的纹样或浪涛图案判断,应填“文化活动”,丙图根据人形和心形图案判断,应填“志愿者”。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构图要素:每一幅图都要先说明主体图形特点,如以倒置的扇面为主体图形;然后再具体说明其构图要素,尤其要结合会徽的名称特点进行准确联想,如甲图,结合“智能”,指出“电子元件”和“线路交织成网”图案;乙图,结合“杭州”和“文化活动”,指出“纹样”和“钱塘江浪涛”图案;丙图,结合“志愿者”,指出“志愿者”和“爱心”图案。
寓意:会徽的寓意一般要充分考虑举办城市、举办活动名称和主题等信息,如本题举办地“杭州”,活动名称“2022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以及二级标志“文化活动”“志愿者”“智能”等,再结合会徽的具体图案标志阐释其寓意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莫扎特的《第25号交响曲》都被视为艺术作品。我们必须区分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
乍一看,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相似的。
首先,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人工生产。艺术家制作的作品或工匠制作的物品都是与自然生产相对立的所谓“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而后者,例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这些昆虫的本能。任何不需要思考的本能生产都是自然生产,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因此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人工生产的结果。
其次,它们是由同一工具制成的,即艺术家的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手是技术在人体的体现。因此,艺术作品是一种技术现象的结果,就像木匠、面包师和橱柜制造者等工匠创造的所有普通物品。既然人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手的技术而产生的,那么艺术作品也只是技术现象延伸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以手的形式存在于人身上的技术,这两个元素在逻辑上是相似的。
再次,它们都是人类工作的结果。在尼采看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复杂的,但没有一个是奇迹”,也就是说,艺术和技术一样,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工作。因此,艺术家并非超人,而只是一个提供大量工作来制作艺术作品的人。例如,莫扎特的作品经常被归功于他的天才,然而尼采却认为,这位艺术家并不是天才,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他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
然而,创造的果实是否真的表达了同一件事?它们没有自己的特点吗?前面所说的相似之处真的有效吗?事实上,只要人们试图围绕艺术作品建立一种智性思考,并坚持不懈地理解它的性质,就会意识到它与普通物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被同化。
艺术作品不能与普通物品混为一谈,只有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它。与尼采所捍卫的论点相反,仅有工作并不足以让人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他们要拥有天才。事实上,尼采提出的高强度工作只会让人获得“天赋”,即一种可以传播和传授的技术掌握能力。但是,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时,他无法传授他所遵循的规则来让另一个人也实现这一结果。工匠拥有重要的技术掌握,这实际上是天赋,而艺术家拥有天才,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康德认为,工匠要生产东西,需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美,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将由他自己的天才来决定。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一个是来自于天才,是独一无二的,而另一个是遵循已有的规则。
再有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与工艺品的生产不同,艺术创作中存在某种自发性。根据萨特的观点,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因此,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而对艺术家而言,没有预定的规则或指令让他创作作品。因此,创作是随着艺术家的想法的演变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是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和自发的。遵循预定的创作路径会使作品失去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例如,当毕加索开始画画时,他事先并不知道它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如果他不得不机械地应用规则,如果它的创作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那么它将仅仅是一个缺乏自发性和神秘性的普通物体。
此外,根据哲学家柏格森的说法,艺术作品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普通物品只向我们展示物体的实际效用。
(材料来自法国高考哲学写作范文,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艺术作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作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后者是出于本能的自然生产的结果。
B. 艺术作品是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的,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
C. 艺术作品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其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来自创作机制的自发性。
D. 普通物品是有现实效用的,而艺术作品则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是柏格森的观点,也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8.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尼采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音乐。
B.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果,从属于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所在的艺术世界;普通物品是技术生产的结果,属于人类通常遇到的普通世界。
C. 依照文中康德的观点,米开朗基罗具有天才特质,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来创造美,他的雕塑作品《大卫》便是证据。
D. 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取材于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真实事件,依照本文观点,可知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
9.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后世常有人临摹这幅作品,其中不乏有极高水准之作。请结合文本判断临摹作品是不是艺术作品,并陈述理由。
【答案】7. C    8. C    
9. (1)判断:这些临摹作品不是艺术作品。
(2)理由:①这些临摹作品是临摹者模仿原作而来,没有创造新的规则。
②这些临摹作品在临摹前首先已经被定义,本质先于存在,不具有自发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艺术作品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说法错误。从文中第八段“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可知, “本质先于存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都是普通物品的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曲解文意,从第五段“然而尼采却认为,这位艺术家并不是天才,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他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可知,尼采虽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但是并不否认他的作品是艺术作品。 
B.“从属于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所在的艺术世界”偷换概念,从第七段“艺术作品不能与普通物品混为一谈,只有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它”可知,艺术作品是具有天才特质的艺术家创作的,不是“天赋”,具有天才特质≠天赋。 
D.“依照本文观点,可知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说法错误,根据文意,题材是否来自真实事件并非判断作品“是否艺术作品”的依据,从第八段可知,真正的依据是“是否天才地创造了新的规则”“创作过程是否自发”。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于临摹的《蒙娜丽莎》是否是艺术品这一问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理由,最终作出判断。通过文中第七段“康德认为,工匠要生产东西,需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美,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将由他自己的天才来决定”可以总结出: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样才能创作出艺术品。
从第八段“艺术家的创作与工艺品的生产不同,艺术创作中存在某种自发性。根据萨特的观点,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因此,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而对艺术家而言,没有预定的规则或指令让他创作作品。因此,创作是随着艺术家的想法的演变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是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和自发的。遵循预定的创作路径会使作品失去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可以总结出艺术品所具有的要素是要有自发性,不事先被定义。 
因此,本题中临摹的《蒙娜丽莎》是临摹者模仿原作而来,没有创造新的规则。而且在创作前就已经被定义,本质先于存在,不具有自发性。所以这些作品只是普通物品,并不是艺术品劳动。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悼易水
张承志
(1)我也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
(2)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3)清夜在暗色中南望,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4)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
(5)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乱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
(6)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岁,第二次十八岁。
(7)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据我所知,至少有三支人马都以登上狼牙山的棋盘砣峰为夸功资本。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当年的朋友们在心底的意识里,大概都觉得自己也属于那样的烈士吧。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8)感谢中学语文课,人人都背诵过荆轲刺秦王的段子。还有,那时流传着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一些旧作,其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令我至今偏爱北方。
(9)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来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天就纷纷扬扬地下雪了。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矗立着纪念塔的棋盘砣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
(10)在棋盘砣主峰上,遥遥望去远方有一线蜿蜒着晶莹的光亮,我们都猜那就是易水。大家默哀似的,一时都哑住了,久久地凝视着那闪烁着的白线。
(11)第二次也是隆冬。
(12)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当囚徒被遣返——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13)易水已经是我们的旧友。
(14)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如今那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看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
(15)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
(16)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种解释。而如今,无论是易水还是狼牙山,都从中国人的意识中褪尽了。今天这样突兀地忆起易水,不仅觉得寒意袭人,而且觉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绝自己的。
(17)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
(18)每逢提襟涉渡,总觉得上游人烟繁殖,工业林立,河水浊腻不爽。想起当年易水的清纯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读罢,呆坐良久,周身麻栗阵阵。
(19)古人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勇者,看来研究体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而今,作为勇者的古人,还有那道沉默的易水,也许永远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们的秘密了。
(20)汉文明之中的烈士传统,好像已经在易水两千年的淘刷之下,一去不返了。
(21)作为燕人,居于燕京,我应当寻暇再去看看那条易水。无论如何,江山未改,易水尚流,再去看看一定会得到些真实感触的。
(22)若去时,还是要在冬季等一个无雪的日子。在萧萧寒风中看村野如烟,在迷蒙空漠的大地上,试试能不能遇着二十余年前那些切肤的感受。
(23)然后,我要掬一捧易水饮下,看看它,不,是看看自己的肚肠还有没有那种冰冽的感性。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味。
(1)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2)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至今偏爱北方。
11. 文中“我”“我们”交替出现,有何用意?
12. 请赏析画线语段的语言特色。
13. 作者在第四段说“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0. (1)“烙”字既有力地突出了“暑昼正午”炎热、残酷的特点,又包含了人无法触景生情回忆易水的痛苦之情。
(2)“潜”字突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作品对我思想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11. (1)结构上:“我们”出现时是作者回忆曾经的往事,“我”出现时主要是抒发当下对易水的独特感受,交替出现使得现实和回忆交织。
(2)内容上:年轻时“我们”全都与易水为友,如今“我”却独自悼念易水,这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的壮烈情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流失的现状,突出主旨。    
12. ①善用叠词,如“寂寂”“纷纷扬扬”“朦朦胧胧”“暗沌沌”等,不仅准确地描摹了环境,更加增添了音韵美。
②句式整散(长短)结合,如“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整散、长短的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
③妙用拟人手法,如“它正朦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一句中,“挑”和“静默”,生动又别有情趣地写出了棋盘砣主峰的高耸与沉稳。
④将简练的叙事性语言与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相结合,如“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是简练的叙事,“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是细腻生动的描写,两种语言交错,使文章详略相宜,节奏鲜明。
⑤语言文白兼容,如“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是典雅的文言语言:而“阎王鼻子”“小鬼脸”则是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语言融通俗与典雅于一体,使文章别有韵味。    
13. ①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个人经历,在作者的认知里,易水的风骨都属于冬季,“炽日之下”,他难以感受到这种风骨,所以无法回忆。
②“易水”“遥遥”象征英雄豪杰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被人淡忘而离我们远去。
③“炽日之下”隐喻当下喧嚣、浮躁的物欲世界,“我”对易水的怀念会被这个世界认为是乖僻,作者以此句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愤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1)首先理解句子,“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突出炎热,“痴游幻视”指在幻想中回忆易水。本句表达了现实生活中不能回忆易水的痛苦之情。“烙”字是动词,指用器物熨烫,此处指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被烙断,突出了现实的残酷性,加深了无法回忆易水的痛苦。
(2)“潜”字有隐藏地、秘密地之意,此处结合“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令我至今偏爱北方”指慷慨悲歌的情怀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潜入了我的血液”突出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无法改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人称运用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从结构看,“我也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我应当寻暇再去看看那条易水”“我要掬一捧易水饮下”“我”出现时主要是抒发当下对易水的独特感受;
“我们怎能坐得住呢”“我们久久不去”“我们都猜那就是易水”“我们一行伙伴数人”“我们列队一排”“我们”出现时是作者回忆曾经的两次下易水的往事;“我”“我们”交替出现使得现实和回忆交织。
内容上,回忆“我们”曾经两次下易水的往事,都是与朋友一起,而现在是“我”独自抒发对易水的独特感受,说明曾经的壮烈情怀已经远离了生活,“我们”与“我”构成对比,突出了人的壮烈情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流失的现状,突出主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用词看,“寂寂”“纷纷扬扬”“朦朦胧胧”“暗沌沌”等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和节奏美。
从句式看,“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天就纷纷扬扬地下雪了”“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多用短句和整句,节奏明快;“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矗立着纪念塔的棋盘砣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运用长句,语言丰富,表意形象。这样整散、长短的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

从修辞手法看,“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用“挑”和“静默”形容山峰,把山峰人格化,突出了棋盘砣主峰的高耸与沉稳,语言生动而形象。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段叙述兼描写性的文字,主体是叙事“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记述行程简练;在叙述中加入形象化的描写,如“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它正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这样叙事与描写结合,既有详略得宜的叙述,又有细腻生动的描写,使语言表达更丰富。
从语言风格看,既有典雅的文言词语、书面语言“冬村烟树,旷野无声”“萧条而刚硬”“朦朦胧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又有通俗易懂的口语“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呈现出语言运用的灵动与变化。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风萧萧兮易水寒”,历史书上的送荆轲赴秦,易水正处在严冬,寒气逼人,此时正值酷暑,作者难以触景生情,回忆起易水。
历史上荆轲、五勇士等慷慨赴死,“易水”象征不惧艰险、慷慨赴死的壮烈情怀,“遥遥”意味着这种血性和壮烈情怀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

结合下文“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乱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考前评估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