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2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合肥一中2022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2022.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试题预览
合肥一中2022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         文                                                                       202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抹不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易说清的理论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感问题的探讨一直延绵不绝。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并对其作了生动描绘,《文赋》曰:“喏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应感之会”即指“灵感”,陆机认为,灵感畅达无阻时,文思泉涌,再繁复的景象也能书之笔端;反之,如果感应阻塞,六情凝滞,则文思艰涩,即使用力再多,也可能无从落笔。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和艺术家,苏轼对灵感的体悟比前代诗论家更为深刻,更具有感性直观特征,对它的重要性也更有切身体会。苏轼关于灵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首先,创作中的“感应之会”是不能以人工控制的。灵感不来,“数月”   “经岁”也无可下笔;灵感若至,则可“须臾而成”。灵感现象作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体现,有其偶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要求艺术家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修忽而至的灵感。
对于灵感,苏轼本人也多有甘苦自道之文,如:“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蓬蓬。作诗火急追亡逍,清景一失后难摹。”面对孤山美景,苏轼灵感袭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归家后急忙动笔,赶在脑中“清景”褪色之前将其描摹下来。相反,若一旦错过了下笔的最好时机,灵感便会转瞬即逝,苏轼在《湖上夜归》中便提到了“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的无奈体会。
其次,灵感绝不是凌空而生的,它蕴藏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当中。苏轼十分反感贾岛、孟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但其用意在于批驳这种过于刻意的、极端的、功利性的苦吟做派,而非否定艺术家在寻求灵感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
相反地,苏轼在多种场合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提倡取精用宏,反对临渴掘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出了诗文创作能够“冲口而出”的途径,避开了刘勰所说的“才疏而徒速”的弊端;“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把生活体验与灵感获得的内在关联说得十分透彻;“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则从反面说明,若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缺少娴熟的体验和实践,在文艺创作中极易造成心手不一的遗憾。
苏轼关于灵感的论述主要就集中在以上两个方面,在《文与可画贺筜谷惬竹记》一文中,苏轼同时提及了这两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谓“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正是对灵感之偶然性、短暂性的生动描述;“执笔熟视”则正是对灵感来临的条件——知识积累的恰当概括。概而言之,苏轼所论及的“灵感”,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是因外物有触于中而激发起来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陆机最早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问题,此后,沈约、颜之推、刘勰等均对此作了更深刻的思考。
B.“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苏轼在对此进行论述时,结合了自身的创作体会。
C.灵感常常神妙难测,转瞬即逝,创作者须把握时机,及时下笔,才能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艺术作品。
D.苏轼不认可贾岛、孟郊等人的苦吟做派,认为创作优秀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慕”说明即便是天才艺术家苏轼也担心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B.“诗人雕刻闲草木,搜抉肝肾神应哭”一句是苏轼从自身体会出发,强调创作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C.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一句对这种内在关联作出了透彻的表达。
D.作者在论述时大量引用诗文,使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同时又运用对比论证,明确、强化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比陆机等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认识到灵感的偶然性,更看到了知识积累触发灵感的必然结果。
B.文艺创作是不能勉强而成的,灵感若至,则会文思泉涌;灵感不来,即使用力再多,最终也无法落笔成文。
C.“一听就会,一考就废”是很多同学的体验,这和苏轼所说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焉”是相通的。
D.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应当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就如苏轼所说,“画竹”还须“执笔熟、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²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 m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选自方银霞、刘飞《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中的天然气泄露。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年3月28日。试采中利用垂直井试采技术,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降压。第二轮在2020年3月26日。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技术向水平井钻采技术的升级换代,我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选自袁于飞、张辉刊载于《光明日报》的文章)
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国1999年才开始天然气水合物的系统性调查工作,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另外,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在我国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美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 1m^3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选自冯猜猜《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开采研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根据材料一,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无污染、储量巨大和燃烧值高等优点。
B.根据材料二,“水平井钻采技艺”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C.根据材料二,“水平井钻采技艺”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D.根据材料三,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5.下列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中的天然气泄漏。
C.虽然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美国,但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落后于美国。
D.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起步晚,但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
6.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猜透千古之谜
毕淑敏
早年间,江南有一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藏在书楼里,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车装的金银答谢。壮士说,财宝再多,再贵重,也是有价的。我救了你,你的命无价。富豪说,莫非壮士还要取了我的命去?壮士大笑说,我不是要你的命,是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的正午,你必须完璧归赵。说罢,命人从木制书楼里,将饱含檀香气味的医书捧了出来。
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那样紧迫,萤萤灯火下,抄书人目眺尽裂,总算在规定时间之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了富豪,长出一口气,心想从此以后,便可以用这深锁在豪门的医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方家一看,才知道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极需严谨稳当。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得离奇,漏得古怪,寻不出规律,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
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出借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可以精当了。当他的马热得汗涔涔地到达目的地时,迎接他的是冲天火光。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大火,藏书楼内所有的典籍已化为灰烬。
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样代代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眷护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一个抄写的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结果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医书传到曾祖父手里,曾祖父目光炯炯直逼祖父。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父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校勘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宝蓝色布面古籍,费了斟酌,一时不知所措。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这一刻,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紧紧地粘在一起了。
好吧。曾祖父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里,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皓首穷经,将书中所有的错漏之处更正一新。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热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至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年少翩翩直变作鬓发如雪。
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医书中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但激动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发掘一座古墓,里面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书。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
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同古书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在黑暗中摸索,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错误,全部改正过来了。
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
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灰飞烟灭。甲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
有人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在当初选择的那一瞬间,挑选了乙书,结果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啊。祖父笑了笑,没有说话。
窗外,已是红霞满天。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抄书出讹误”“天火焚医书”“古墓现真迹”等情节的设置,异峰频起,一波三折。
B.小说开头欲用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的壮士形象和后文用尽毕生心血勘书的祖父形象相呼应,时空虽异,胸怀相同。
C.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对祖父实地核查、以身试药、查阅典籍等研究过程加以细节描写,突出了祖父严谨的治学态度。
D.甲书的古本出土及其内容的重见天日,是对祖父毕生精力的肯定,也让祖父一生的努力染上了令人叹惋的色彩。
8.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祖父校勘医书,却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开头,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答:
9.面对旁人的叹息,祖父为何笑而不语?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走之汉方欲事灭胡闹地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留蹇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居之,志安乐,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留岁余,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元朔六年,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赛为博望侯。后二年,赛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暮北。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曰:   “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诫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B.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C.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D.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C.A.月氏:西城国名,秦汉之际居敦煌与祁连间,汉文帝时被匈奴击败,大部分迁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
B.译道:即译导,翻译和向导,因语言差别,需要使人翻译沟通,引导送达;此处指负责翻译和向导的人。
C.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始创于匈奴头曼单于,之后长期沿袭,再后来改称为可汗。
D.博望侯:侯爵名,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古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张骞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汉使前往大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匈奴与汉朝连年征战,张骞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依然应募前往。
B.张骞坚守气节,忠贞不渝。张骞被扣留匈奴十余年,虽然娶妻生子,但从未忘记自己大汉使臣的身份,辗转归汉,不辱使命。
C.张骞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他在逃出匈奴之后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地,并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与乌孙结盟。
D.张骞功绩卓著,影响深远。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陆路通道,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贡献。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译文:
(2) 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冬夜
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稜稜:严寒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阕从听觉、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了冬夜寂静、寒冷、凄清的特点。
B.“衾铁稜稜”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表意相似。
C.词人因夜静衾寒,香断灯昏,霜华伴月而乱了心绪,难觅词意工稳之句。
D.下阕尾句“起看清冰满玉瓶”隐含着词人对玉洁冰清的美好品格的追求。
15.明人李攀龙评论此词说:   “以梅花为故人,便见不孤。”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下阕是如何将“梅”的意象巧妙地融入到词人的情感表达中的?(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                           ,而里”两句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以月为例,说明事物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北京冬残奥会,关于融入和蜕变的故事               了关爱的温度。守望相助、弱有所扶的观念根植于中华文化,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了中国人权保障的进步。
这场冬残奥会,关于相扶相助的故事传送着亲情、友情、爱情的魅力。冬残奥运动员何以感动世界、激励世人?且看,为英国夺得首金的辛普森兄弟,虽然是弟弟夺冠,但哥哥作为领滑员“居功至伟”;荷兰代表团的“情侣旗手”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世人羡慕;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迈克•舒尔英因研发运动假肢设备而备受其他选手欢迎……从残奥运动发源地英国曼德维尔到中国北京,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鼓励更多残疾人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激励健全人勇于拼搏、永不言弃。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一定有一些瞬间,会触及世人心灵。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闫卓说:   “我想告诉其他人,如果我可以,你们也可以。”(      )  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经济复苏充满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期,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为人类在艰难中守望相助,携手同行,奔赴美好未来注入了信心和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17.以下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彰显      凸显     不仅     也
B.彰显      凸显        既      又
C.凸显      彰显      不仅     也
D.凸显      彰显       既      又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场冬残奥会,关于相扶相助的故事传递着亲情、爱情、友情的魅力。
B.这场冬残奥会,关于相扶相助的故事传递着友情、爱情、亲情的魅力。
C.这场冬残奥会,关于相扶相助的故事传播着亲情、爱情、友情的魅力。
D.这场冬残奥会,关于相扶相助的故事传播着友情、爱情、亲情的魅力。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残疾人和健全人,对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包容的世界都有着不懈的向往和追求。
B.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对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包容的世界都有着不懈的向往和追求。
C.健全人和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包容的世界都有着不懈的向往和追求。
D.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包容的世界都有着不懈的向往和追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见到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般指事物未经雕饰,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                  。《让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                        ,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答:
2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漫画”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个字。(5分)
漫画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图画,描绘主体多为生活或时事。它往往以简练的形式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漫画习惯采用夸张等手法,构成特定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多含讽刺意味。漫画最初只是少数人的兴趣爱好,现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读物,更是深受当代青年人的喜爱。“漫画”二字起源于北宋,1925年5月《文学周报》连载丰子恺的画作并注明为“漫画”,这是中国最早公开发表漫画作品。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3月,生活在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内的数头亚洲象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踏上北上的漫漫长路。考虑到象群离开适宜栖息地后北移,一旦气温变冷或发生极端变化,可能遭遇危险,人们绞尽脑汁引导大象转身南下。大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2届高考语文病句辨析与修改训练卷』  下一个『2022届四省八校高三下学期模拟冲刺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