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测试(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0年部编版必修上册周测(五)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60分钟 100分)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
试题预览
2020年部编版 必修上册 周测(五)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
(60分钟 100分)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研究者们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摘编自李海云《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分)
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写细致。
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基本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并最终促成了“家乡民俗学”的形成。
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解析:A“不避琐细”指分类细,并非“描写细致”。C“并最终促成了‘家乡民俗学’的形成”于文无据。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不属于研究目的。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90年代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文中对民俗学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其核心主张。
D.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晰。
  解析:两者是并列关系,文章并未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解析:判断绝对,有可能从其他方面拓展。
  答案:C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费孝通的精神遗产
刘 芳
费孝通出生于1910年11月2日,自称“前清遗民”,在书香门第受过良好教育。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师从吴文藻,毕业后攻读清华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研究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得到社会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论文《江村经济》被视为国内社会学开山之作。
抗战时期,费孝通回到国内,任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此后赴美讲学一年,回国后又在清华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的作品《生育制度》《初访美国》《重访英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无一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在百年转型的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尤其在经济结构方面,变化日新月异。但用费孝通的话讲,中国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转型还未完成,便又着急从初步工业化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即所谓百年中国的“三级两跳”。在急剧又仓促的转变中,社会组织与经济基础并未改变,即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晚年,费孝通又提出“文化自觉”理论,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急速蔓延,文化的隔阂引起的矛盾将威胁到人们的共同生存,因此要了解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与各文化和平共处、各取所长的条件。
1990年费孝通八十岁生日时,在东京与老朋友的欢叙会上,瞻望人类学的前途,他说了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亦是他对自己“文化自觉”思想的概括。
西南联大时期,费孝通是坚定的公共知识分子,曾在西南联大发起“反内战”演讲,“不但在黑暗中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也要呼吁和平”;闻一多被暗杀时,他曾撰文“这是什么世界,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他还是当时储安平《观察》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坚持公共写作。
在他晚年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长谈里,他讲到“我那时是知识分子的头头,经常发表政论。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符合知识分子要求的水平,又要西方,又要中国,我两面都有了,所以那时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我当时是中国最好的columnist(专栏作家)。我的思想的高潮,是民主、人权”。
只是这样的思想被20世纪中叶的一系列社会突变打断。此后,经历过“反右”“文革”后,知识分子更多反思起自己的“原罪”。“我们真的觉得思想非变不行……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行了,历史不是我们的了。”费孝通在与朱学勤的对谈中感慨。
2006年,人类学家乔健曾提出,费孝通几十年来的浩瀚著述,已可以视为形成一个学派。他认为可以叫作历史功能学派,即强调历史因素在西方功能学派中的作用。
而对于专业学术圈之外的知识界和公众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费孝通的独立人格和治学精神。
“费老不是为学问而学问,而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情怀,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探索一条实际可走的道路。现在的学者们太多坐在自己的书斋里,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关怀与联系。”朱学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社会科学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走出来的,但是又仿效西方的学科体系建起来,学者之间没有规范或者说伦理共识。很多人——说实话——完全是胡言乱语。”余世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学人文的对任何问题都敢信口开河,这是非常糟糕的。”他认为现在诸多学者的精英意识太强,无法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感受和解决问题,这与费孝通当时紧密联系现实的学术努力完全不同。
“爸爸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坚持四处考察,除了西藏因为身体问题去不了,台湾因为政治问题去不了,其他地方都走遍了。”费宗惠对本刊记者介绍。
费孝通去世后,费宗惠曾与丈夫张荣华一起到父亲年轻时探访过的广西花篮瑶聚集地大藤瑶山,从县城到乡下还要坐车整整三个小时,路况极差。
而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去该地做社会调查时,当地还是不通汽车的。“我真无法想象爸爸和同惠妈妈(记者注:费孝通第一任妻子,在广西考察时不幸落入山涧遇难)当年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和恐惧走完了这段路。”
“现在的社会更需要学者们去分析,给出出路,就像当年经济转型时候父亲提出城镇化和苏南模式一样。”费宗惠说,“现在这么多人去学校杀孩子,太可怕了。这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爸爸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惜他没有完成这部分的思考,希望今天的学者们能够把这方面的探索继续下去。”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抗战时期,费孝通回到国内,任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此后赴美讲学一年,回国后又在清华大学任教,此时写出了《江村经济》。
B.费孝通是坚定的公共知识分子,曾在西南联大发起“反内战” 演讲,他还是当时储安平《观察》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坚持公共写作。
C.有人认为费孝通几十年来的浩瀚著述,可以视为形成了一个学派——历史功能学派,即强调历史因素在西方功能学派中的作用。
D.费孝通治学严谨,长期坚持实地考察,晚年时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他的这一做法对当下学者治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作用。
  解析:“此时写出了《江村经济》”错,《江村经济》是其博士论文,应该是在英国留学期间所著。
  答案:A
5.费孝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9分)
答: 
 
 
 
  答案:①“乡土中国”说和“文化自觉”论。②坚守民主、人权的知识分子风骨。③独立人格和钻研务实的治学精神。
6.文章有多处引用,试找出两处,分析其作用。(10分)
答: 
 
 
 
  答案:①文中引用费孝通在西南联大演讲上的话“不但在黑暗中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也要呼吁和平”表明他是一位追求民主和人权的坚定的知识分子。②文中引用余世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揭示了当下诸多学者的精英意识太强,无法站在民众的角度去感受和解决问题的现状,以此反衬费孝通紧密联系现实的治学精神。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4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    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  )。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有人说,读一本好书,    ,浸润书香,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    、内心喧嚣的浮躁,在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    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拯救灵魂的休闲,而是一种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分)
A.一往无前      细嚼慢咽      左顾右盼      拾级而上
B.再接再厉 含英咀华 左顾右盼 扶摇直上
C.一往无前 含英咀华 左冲右突 拾级而上
D.再接再厉 细嚼慢咽 左冲右突 扶摇直上
  解析:一往无前:形容义无反顾,奋勇向前。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时,在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后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前文有“无所畏惧”,选“一往无前”恰当。含英咀华: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细嚼慢咽:细细咀嚼,慢慢吞咽。形容吃得很慢。这两个成语都可以。左冲右突:指向左边冲击,向右边突围。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根据语境,选“左冲右突”恰当。拾级而上: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扶摇直上:乘着风势快速上升。也形容仕途得志或名声、成绩等飞速上升。前文有“长的楼梯”的内容,所以选“拾级而上”恰当。
  答案:C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8分)
A.前者的思想是明朗的,但后者未必不是幽晦
B.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
C.前者的思想是明朗的,但后者未必就是幽晦
D.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不是逃避
  解析:根据语境,前、后者表现的是两种状态,前者面对坎坷、挫折,所表现的状态是雄健的,并非明朗,所以排除A和C,而后者肯定反思的态度,所以只能选B。
  答案:B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8分)
A.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拯救灵魂的休闲,在这个意义上,更是一种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
B.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而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
C.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拯救灵魂的休闲。
D.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
  解析:根据语境,应该表示递进关系,修改为“不仅仅是……更是……”,定语和中心语的搭配不当,应该是“放松身心的休闲”和“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
  答案:D
10.下面是某校一则邀请函正文的初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10分)
听说张老师对阅读教学有深层次的思考,对文学创作研究也有点看法,荣获国内多个大奖,可谓金玉其外。现诚挚邀请您担任我校“摆渡”文学社2019年第一期“写作提升班”培训讲师。您的加入是我们慎重的思考,期待您能抽空儿予以支持!
答: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答案:①“听说”改为“获悉”;②“有点看法”改为“颇有研究”;③“金玉其外”改为“实至名归”;④“慎重的思考”改为“莫大的荣幸”;⑤“抽空儿”改为“百忙之中”。(每找出一处并修改正确得2分)
11.请在以下8个词语中至少挑选3个词语,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辩证说理的话,不超过80个字。(15分)
青春 倾听 坚持 理想 脚步 骄傲 孤独 仰望
答: 
 
  答案:示例:青春当无悔,我们要用坚持和奋斗点燃自己的理想。然而过于坚持很容易变成固执。一旦固执,就可能会让我们误入自我的狭小空间,因此在坚持个性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乡土中国》群文阅读初探配套练习』  下一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