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一名真正合格的殂(jū)击手,需要具备沉稳的心态、灵敏的反应和高超的射技,唯有如此,才能在紧急的事态中力挽狂澜(lán),担当起制伏罪犯、解救人质的重大使命。B.枸杞是我们家乡
试题预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名真正合格的殂(jū)击手,需要具备沉稳的心态、灵敏的反应和高超的射技,唯有如此,才能在紧急的事态中力挽狂澜(lán),担当起制伏罪犯、解救人质的重大使命。
B.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种类,有风有雨就有红有绿。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jiē)满籽粒,红得炯炯(jiǒng)有神。大片大片的血红倒映在河水的底部,对着蓝天白云虎视耽耽。
C.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ǎ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陷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臼(jiù)。
D.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从政,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学识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以文化道德的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桑梓(zǐ),对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bì)益。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典咏流传》因创意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众多专家、学者感受到国家平台的高级水准和创新实力,对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
B.“陪伴式啃老”指表面上看子女是在老人身边生活,似乎能更多地照顾老人,实际上自己的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
C.由于龙卷风内部的气压极低,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建筑物或车辆内外的气压差会很大,顷刻间就会发生“爆炸”。
D.史蒂芬•霍金23岁即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的理论物理学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研人员还借助引力光波谱解开了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
B.如何确保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两效统一?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表示,绝不能只看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
C.《味觉记忆:张家川乡土美食笔记》是作家铁志光新出版的一本美食随笔。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家族的身影,还能了解甘肃张家川丰富的乡土美食。
D.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
4.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B.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C.《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D.乡下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5.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从《礼治社会》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而礼治社会是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它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6.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作为       ,曲艺是       ,更是       的“自律的艺术”,始终       。
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       ②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
③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       ④在雅俗之间游弋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______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8.下列关于《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所以礼源自道德,且不超越于道德。
C.费孝通认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几乎形同虚设,球员谙熟规则,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D.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指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是得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9.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10.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11.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
(2)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
(3)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4)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5)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
A.(1)(5)(4)(3)(2)             B.(5)(1)(2)(3)(4)
C.(1)(2)(4)(5)(3) D.(2)(4)(5)(3)(1)
12.下列各项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教学理念上,晓庄独树一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先生》)
B.蔡元培校长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何谓“求是”。他认为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生》)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乡土中国》
D.法治的意思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它与人治的区别就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乡土中国》
E.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乡土中国》
13.根据《再论文字下乡》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在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经验了。大家口口相传,用不上文字。
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14.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性质,不仅是具体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素描,也包含从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总结提炼出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概念。
B.作者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眼睛来交流。
C.作者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不同,表现在人依靠以词为主的“象征体系”,学到的是一种普遍的、贯通古今的行为方式;动物学到的只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D.费孝通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人记忆发展的程度是由他们的生活需要决定的。我们不会记取一切的过去,只会记取与当前生活需要相关的部分。
15.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
16.下列关于《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家的结构就变成了单系的差序格局。
B.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是在结构上,而费孝通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也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C.Spengler提出了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西方古典精神和中国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却是浮士德式的。
D.中国乡土社会男女有别原则,使得男女间不仅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如男女授受不亲,而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17.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A.萃  孚(fóu)  佳  恪(gé) B.粹  负(fú)  佳  恪(kè)
C.粹  负(fù)  嘉  恪(gé) D.萃  孚(fú)  嘉  恪(kè)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②在20世纪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米塞斯对时事政局、经济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和精准的预言,但他不愿与人雷同,这体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性格特征。
③ICO市场中存在众多散户,这些散户的进入也让ICO市场鱼目混珠,诈骗、圈钱想做事这三类ICO发行群体在市场中积聚。
④街头“神医”贩卖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做得风生水起活得有滋有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神医”的“神技”又为什么屡试不爽呢?
⑤去年7月,为保证叙利亚地区的稳定,美国和俄罗斯签署了冲突降级区的协议,但是现在,这份停火协议却成了徒有虚名。
⑥“炫富”也是导致“仇富”心理的重要因素,这种炫耀,使民众的仇富仇官心理更加激化,激化到只要碰上好车,就一律侧目而视。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19.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纷繁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g)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它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遨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B.《乡土中国》一书源自作者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犀利洞察与扎(zhā)实调研,其中的分析鞭辟(pì)入里,为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C.蔓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gǔ)惑;病变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丑陋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后脚跟。
D.宋代以后,一般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都不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huì),改天换日,只有老百姓实在穷而无告,才会铤而走险,揭(jiē)竿而起。

二、文本阅读
(一)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文字这种被预先约 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而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乡村工作者所谓乡下人的“愚”是不成立的。他反驳得很好。但是,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的就是认几个字,不是睁眼瞎,说明村民还是求一点文字的基本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没有供应也就想不到学字这个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选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略)
材料三:
费孝通的隔代学子陈心想在透视文字下乡时提出一个观点以求深化这一讨论:供应创造需求。用供应来审视,确实一言难尽。
政府作为供应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需求供应”的关系。特别是在集权政体下,政 府的供应可以无视需求方的愿望和利益。于是,在不同阶段,分别造就了政府供应与乡村需求背离、供应名存实亡、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其一,1922 年民国政府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但科举的目标没有了,而新式教育与农村现实严重脱节,乃至出现了费孝通观察到的:很少有人来 上学。其二,1949 年后,城乡教育呈现极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国家出钱,农村则村民集资,即乡村的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其三,1990 年代政府推行高校扩招政策,在校生数量大大高于社会需求, 日后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陈心想在农村读书期间,正值义务教育名实不符。他对此有切身体会,故难以接受费孝通“文字下乡难”的说法。
(摘编自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
21.下列对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文字的用处及其传情达意的缺陷进行议论,强调了在面对面的群体中,语言没有文字来得完善。
B.为避免词不达意所引起的误会,我们用文字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而说话时完全可以没有文法。
C.在陈心想看来,只要能让乡村人民富裕起来,并且有教授文字的人才,文字下乡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D.材料三从供应角度来审视文字下乡的问题,阐述了在不同阶段由于政府供应造就了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发生是为了解决在空间和时间中人与人接触发生的问题,“面对面的往来”属于讨论文字在时间情境中的情况。
B.文字所记的情意在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异时异地的情境,说明文字所记的情意具有时效性。
C.陈心想认为乡村人有崇拜识字人的风尚,再加上识字可满足适时所需,所以文字下乡是有必要的条件的。
D.陈心想不能接受费孝通的观点是因为他在农村读书时,正值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即政府供应农村教育名存实亡。
23.在阻碍文字下乡的问题上,费孝通和陈心想有着不同的看法。请从材料一概括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难的原因,并指出他与陈心想思考这个问题的不同立足点。



(二)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选自2012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50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即高山族雅美人)世居之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中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
(选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黎振亚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稿,2017年12月16日《新京报》)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骥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汖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自2017年12月19日“新华网”)
24.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源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遍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土地不流动,庄稼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25.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个,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
C.“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的哲学体现了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
D.可以预见,台湾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26.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



(三)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取材于《呐喊•风波》)

27.选文中七斤一家遇到了怎样的风波?请根据文段内容进行概括。


28.选文中,七斤夫妇遇到风波时很看重“书上”的说法,乡土社会是否存在“用文字来帮助他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检测』  下一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精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