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高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22.04命题人:李东杨小玉王育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
试题预览
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2.04
命题人:李东  杨小玉  王育育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现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
B.只要运用“比兴”就能使情感的抒发表现成为艺术,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C.“岁寒三友”形貌上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
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做简单的类比,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艺术特征。
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
C.“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
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从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解 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 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屈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 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解冻》发表于2009年,是一部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的短篇小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不仅表现出苏泽广对中山装的珍爱,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
B.“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表面上写服装,实则表明小腰岭人们思想上的冲突。
C.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D.出发前,黎素扇将行李中的书放了又抽出来,而苏泽广到办公室销毁了自己认为不该写的诗作,这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的“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C.作者为读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话语情景,一个时代的不幸,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平实的人物对话中徐徐展开,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
8.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①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杭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B.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C.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D.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20岁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不是必须取字。
B. 故事:指过去的事情。意思和《六国论》“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意思的一样。
C. 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B. 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
C. 张璁和桂萼使劲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璁和桂萼,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 在桂萼去世、张璁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
(2)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
14.结合原文,概述张璁、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山田中行
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①,塘水漻漻虫啧啧②。
云根③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④。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注释】①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②漻漻: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③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藓:青苔。④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用古代民间歌谣形式,在诗歌的开头三句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
B.四、五句描写了山中的苔藓和花,山间云绕雾漫,似有轻纱笼罩;六、七句描绘了秋天稻子成熟的特点和萤火虫在田埂低飞的热闹情景。
C.诗歌的最后两句,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如“鬼灯如漆”令人毛骨悚然,不过,“点松花”三字又带有生命的光彩。
D.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清新、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独特风格和意境。
16.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两种。(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
              ”,作者强调这是自然的道理。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但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          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          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          。
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热起来”“活起来”,一定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搜寻  秀逸韵致  弦歌不辍  构成
B.寻觅  风流雅致  生生不息  塑造
C.寻觅  秀逸韵致  弦歌不辍  塑造
D.搜寻  风流雅致  生生不息  构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B.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C.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凝结着先贤智慧、沉淀着历史烟云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热起来”“活起来”
D.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结晶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为什么有人分不出红和绿?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在眼睛后部的视网膜上,有一种圆锥状的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它含有对颜色敏感的色素,因此能感受色彩。(   )。当各种颜色的光折射到视网膜上时,____①____。由于接受刺激的强弱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当它们在眼内被调和在一起后,便使人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色彩。如果视锥细胞缺乏这三种感光色素中的一种,     ②     。如果视网膜上缺乏能感受红色的细胞就是红色盲,不能分辨     ③     ,三种原色都不能分辨的叫全色盲。患全色盲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灰色的。色盲是一种遗传性的先天缺陷症,是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有缺陷导致的,色盲大多数无法医治,但不影响正常生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的三种感光色素藏在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
B.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含有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的三种感光色素
C.三种感光色素就藏在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
D.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有三种感光色素,它们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B 【解析】“只要……就能……产生……”错误,绝对化。“比兴”是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的具体途径,只有产生审美效果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2.D【解析】A.“……都具有……”错误,从材料一可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指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并不是所有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这个特征。B.“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错误,原文表述为“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是也可以,并非必需。C.“反面理解”错误, “乐景写哀”既不是反面理解景物,也不是反面理解情感,而是乐景与哀情构成矛盾而反衬哀情。
3.C【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比兴思维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C选项主要是叙事,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A.由香草到人的美好德行,能支撑材料二观点。B.由枯黄陨落的桑叶到女主人公日渐衰老的容颜,能支撑材料二观点。D.由柏树到诸葛亮的伟大人格,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朱熹、钟嵘的话和《文心雕龙》中的句子解说了“比兴”的概念,有权威性;引用李东阳的话清楚地阐释了“比兴”对诗的重要作用;引用王夫之、司空图和严羽的评论交代了艺术审美标准和特征,强化了作者的观点。(4分。答出“引用论证”给1分,举出两例加以分析给3分)
5.①“比兴”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从而使文学形象具有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效果)的诗歌创作手法。
②“比兴”是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
(6分。每点3分。答出“……是……”(种属)的表达给1分,答出具体的特点(种差)给2分。)
6.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说法错误,从文章“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平反后的苏泽广”的信息来看,应是重回教育岗位后极为庄重的态度。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心理变化中的“失望”表述错误,文中没有表现他的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招远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