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高三语文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艺创作者身份各异,他们从事的艺术门类多种多样,所持观念有别并各有来路,美学表现形态参差多样,这样形成了一个时代纷繁复杂的文艺生态。但是文艺创作者与作品的多元性质并不意味着信马由缰,众口异词和各行其是不见得是好事,其可能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莫衷一是,进而导致一种缺乏通行标准的相对主义。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事实上,任何文化在特定的语境中都需要形成某种具有共识性质的核心价值观,以免缺乏方向感。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要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发挥价值引导和精神引领的作用,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
文艺本身具有异质性和创造性,不同于科学、宗教、伦理等,但其异质性与创造性无法脱离社会总体性而孤立存在。这种既有关联又谋求独立的复杂关系,使得文艺不会是同质的、千人一面的,而要在形式与内容上以想象力打破僵化的窠臼,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独特性;同时又要呈现出可理解性、共通性与普遍性。
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个体化与普遍性的辩证结合。在新时代这个问题涉及创造、传播、接受的完整过程,因而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就不仅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辨析与讨论,而且也是主流价值观的寻求与确立的过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典范性作品、美学样貌与形式风格。而文艺评论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与话语变革,虽呈现出表面上的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文艺评论的价值与标准主线则始终如一。这条主线,我们可以归纳为“未来——理想”导向、“人民——总体”导向和“艺术——综合”导向,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与价值取向。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健全文艺评论标准,当然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和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
因此,我们在讨论文艺评论的价值与标准问题时,需要摆脱空洞的玄谈,回到最朴素的追问:广大人民为什么要读一本小说,听一场音乐会,欣赏一幅画,看一部电影或者一场戏剧?审美自身的兴味和乐趣固然有其自身意义,但是否到此为止?或者说,审美的自主性是否真的超然于其他事物之外?一部文艺作品固然可以审丑,可以采取另类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世界,但最终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民众心中自有一杆秤。从长时段和大范围来看,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效果是在最广阔的社会语境与最长久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范畴和价值取向。
(摘编自刘大先《凝聚共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领功能》)
材料二:
《山海情》热播,知网里短短半年内涌现出一百多篇相关论文;《觉醒年代》上线,微信里能搜索到至少两万篇讨论文章。如潮的评论里出现两种少见的现象:社交媒介上惯于嬉笑怒骂的年轻人以如此敬仰的语气谈论电视剧,少见;专家们以如此澎湃的热情来赞美电视剧,也少见。
这都源自作品自身硬。而这种“硬”,实际上是深刻的文艺观的外显。论视觉,观众为什么不看玄幻剧里云髻高挽、衣袂飘飘的“英雄”,却选择看黑脸膛、红背心、站在漫天黄土里的西北农民?论题材,年轻人为什么觉得身边故事“悬浮”,却愿意齐刷刷地回望一百年前的历史风云,甚至因为《觉醒年代》而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因为这样的作品,其故事来源于实践,其价值归宿是人民,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功能。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髓。
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落地中国并不断实践,形成了新的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珍贵经验,同样也是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关键。文艺作品与文艺评论,需要在这样的文艺观上同频共振,“原理”移过来,“方法”自己造,才能实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今天的“中国具体实际”,无疑为文艺创作和评论提供了开阔的空间。这个“具体实际”,是积厚成势,是由富而强,是数千年小康梦圆的壮阔图景,是十四亿人整体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从南国到北疆的脱贫故事,是“再也找不到一个不通电的村庄”的惊叹。扎根这样的实践,《山海情》才最终把大时代装进了小村庄。《觉醒年代》题材宏大,却塑造了一个个具体可感、鲜明真实的形象。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提炼出中国故事的讲述方法,把握住讲好中国故事所需要的群众情感基础,引导更多的像《山海情》《觉醒年代》这样的作品出现。
同样,弘扬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需将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从传统文艺创作和评论中借鉴方法,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比如表达凝练节制但又意境深远。《觉醒年代》讲述的是大事件、大道理,但这些内容是蕴含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的。今天我们的文艺评论要逐渐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表达,确立自己的基本话语,构建自己的命题学说,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维。
(摘编自刘文嘉《弘扬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材料三:
电视剧《觉醒年代》将时间定格在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这一时期,叙写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摘编自北青网)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创作不能信马由缰,也不能没有通行的标准,但从此个性化的文艺作品就不会产生。
B. 文艺作品要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应多从正面引导,弘扬真善美要比批驳假恶丑更加重要。
C. 在新时代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涉及创造、传播、接受等过程,与主流价值观有关。
D. 我们在讨论文艺评论的价值与标准问题时,要回到最朴素的问题上,即回到审美自身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文艺生态如此复杂,是因为文艺创作者的身份、观念存在差异以及艺术门类、美学表现形态多样等。
B. 文艺与科学、宗教、伦理等是不同的,文艺具有丰富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文艺不会是同质的、千人一面的。
C.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以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为导向,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和市场认可统一起来。
D. 《山海情》《觉醒年代》赢得了年轻人和专家们的好评,关键因素是这两部作品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髓。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带领观众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激发了观众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B. 《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序言中直言不讳,认为《地泉》缺乏对社会现象全面的认识。
C. 文艺评论要以主流价值观为指针,并在实践探索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D. 评论家汪守德认为,电视剧《大决战》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引领人们更衷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请根据材料二中与《觉醒年代》有关的论述和材料三的内容,简要评论《觉醒年代》。
【答案】1. C    2. B    3. B    
4. 材料一:首先提出观点。指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要推动形成共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然后从文艺本身的特点要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握文艺评论的共性和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的特点,引领正确价值取向。
材料二:首先由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的热播和深受好评引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然后指出文艺评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阐释了如何进行结合的问题。    
5. ①《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故事来源于实践,其价值归宿是人民,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功能。②《觉醒年代》题材宏大,却塑造了一个个具体可感、鲜明真实的形象,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延年等,有良好的群众情感基础。③《觉醒年代》通过凝练节制但又意境深远的艺术表达,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讲述了大事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等大道理。展现了中华审美风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云樵
伍中正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贴哪挂哪,就有人看。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篆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适当写一点小篆和草书。
庄里人爱福惜福。
宋云樵写福字,也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
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送。
“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
“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然后说。
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
有一年,庄里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又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庄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
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
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
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
“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家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
“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
“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
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的决心,然后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
宋云樵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然后提笔书写:
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
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
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
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镇长,姓铁。
铁镇长不年轻,做完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
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
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
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
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
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了几句话。
“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
“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
“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话时,底气非常足。
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
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
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
“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少。”有人眼神迷茫。
“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字,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
“不送也行,人家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
说什么的都有。
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
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
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告。
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
暑假里,老校舍拆掉。
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施工现场,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督工。
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
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
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
“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
“啥东西?”铁镇长问。
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
“你要的一幅字!”宋云樵说。
“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
“你要过。”宋云樵肯定。
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的颜体字。
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
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
那一刻,铁镇长感动。
给铁镇长送字一月后,宋云樵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
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
“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宋云樵看到自己的字挂满庄里时,心里感到非常满足和得意。
B. 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揭示了主题。
C. 宋云樵对求字的铁镇长很“随意”,呼应了前文“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的内容。
D. 村里人议论铁镇长向宋云樵求字的事,表明人们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宋云樵的嫉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开篇,为后文宋云樵写福字、写对联以及铁镇长求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B. 小说为了表现宋云樵的字写得好,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村里人喜欢、文化局干部感叹、铁镇长求字等。
C. “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运用反复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铁镇长的公仆形象。
D. 宋云樵送给铁镇长的字是用颜体书写的,“结构方正”“挺拔开阔”,体现了对铁镇长的称赞,也为了暗示自己的人品。
8. 宋云樵写的三副对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说“宋云樵的字里藏着一个宋云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6. C    7. D    
8. ①概括了主要情节,丰富了内容。三副对联概括了三个故事,与宋庄的发展密切相关,丰富了小说内容,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气息。②有助于塑造宋云樵的形象。宋云樵为什么写对联和所写对联的内容都体现了宋云樵的形象特点。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联的内容表达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农村新变化的欣喜之情,也表达了对为百姓干实事的干部的赞美之情。    
9. ①宋云樵 字写得好,有体有格。字如其人,宋云樵的字里蕴含着宋云樵的人品。②宋云樵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他写春联,写福字,送给庄里人而不卖钱。③宋云椎关心家乡发展。庄里开冬修水利的表章大会和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时,他写对联为家乡发展鼓劲。④宋云樵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宋云樵在铁镇长求他写一幅字时拒绝了,而在宋庄小学建成后主动送给铁镇长一幅字,表达了对铁镇长的认可和称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上①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八月,上甫过公除②,即事游畋,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着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过密弛禁,盖为齐人,合宴内庭,事将未可。”上不听。十月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余,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着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着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十一月,上将幸华清宫,戊午,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切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幕乃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穆宗。②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B. 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C. 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D. 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沈酣昼夜/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庚寅,文中指庚寅日,是干支纪日。庚寅日的前一天是己丑日,后一天是辛卯日。
B. 重阳,即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形成了登高等特定的习俗。
C. 乘舆,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就指皇帝乘坐的车。
D. 两省,这里指中书省和门下省。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草拟,由门下省审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后来杨虞卿上奏进谏,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没有怪罪他们。
B. 唐穆宗在八月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于出游打猎,过分地赏赐臣下。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但遭到了拾遗李珏及其同僚的劝谏。
C. 唐穆宗面对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人的进言,竟然不知他们谏官的身份。唐穆宗派人慰问犒劳他们,并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宰相都祝贺。
D. 唐穆宗认为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是令人欣慰的好事情,体现了国泰民安,大臣丁公著有忧患意识,认为这会成为劳烦皇帝忧虑的开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
(2)晨夕与近习狎昵,赐与过厚。夫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
14. 同样是劝谏唐穆宗,杨虞卿和李珏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使(他们)对陛下尽忠如同在追求财利,议论朝政就像在诉说冤屈,像这样还不能招来天下太平的是没有的事。
(2)(陛下)日夜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或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的血汗),没有功劳的不可以赏赐。    
14. ①杨虞卿侧重从亲近朝中大臣的角度,建议唐穆宗征求他们对朝政的意见。②李珏侧重从遵守礼制的角度,建议唐穆宗在丧期不要举行盛大宴会。

参考译文:
二月,唐穆宗御临丹凤门楼,大赦天下。事情完毕后,在门里大摆乐舞、杂戏而观看。唐穆宗亲临左神策军观看徒手搏、杂戏表演。庚寅日,监察御史杨虞卿上奏进谏,认为:“陛下应当接见群臣,全面咨询他们对朝政的意见。态度要和蔼可亲,使(他们)对陛下尽忠如同在追求财利,议论朝政就像在诉说冤屈。像这样还不能招来天下太平的是没有的事。”衡山人赵知微也上奏进谏唐穆宗出游打猎没有节制。唐穆宗即使不能采用他们的谏言,也不怪罪他们。八月,唐穆宗刚刚除去丧服,就沉迷干出游打猎,对臣下赏赐没有节制。九月,唐穆宗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拾遗李珏率领同僚上奏说∶“臣认为陛下的年号还没改,先帝的陵墓还是新的,即使陛下采取以日易月的丧期,俯从人们的愿望,但是《礼经》写着服丧三年的制度,还应当在心里深切悼念。现在,邻国前来吊丧的使者才刚刚离开京城,朝廷赴各国告丧的使者还没有回来禀告。解除丧期的各种禁令,都是为了平民百姓,陛下在后宫设宴,这样的事是不可以的。”唐穆宗不听。十月壬午日,群臣入偏殿。谏议大夫郑覃 、崔郾等五人向唐穆宗进言:“陛下宴乐过多。打猎出游没有限度。现在吐蕃侵犯边境。忽然有紧急奏报。不知陛下在何处。(陛下)日夜与亲近的人过于亲昵,(对他们)赏赐太多。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用血汗换来的(或金银布帛都是百姓的血汗);没有功劳的不可以赏赐。即使宫内府库的收藏有结余,也希望陛下爱惜钱财,万一天下发生战事,不至于使官吏再重税搜刮百姓。”当时很久没有谏官入阁论事的了,唐穆宗对此开始觉得十分惊讶,对宰相说:“这几个是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唐穆宗于是派人慰问犒劳他们,说:“应当按照你们说的去做。”宰相都祝贺,然而唐穆宗实际上并没有采纳。唐穆宗曾对给事中丁公着说:“听说宫外的人经常饮宴游乐。这真是国泰民安,足以令人欣慰。”丁公着说:“这不是好事,恐怕会成为劳烦陛下忧虑的开端。”唐穆宗问:“什么缘故?”丁公着回答说:“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争相游玩宴饮。昼夜畅饮。如此下去。则朝政废弛。陛下难道能不忧虑吗? 希望陛下稍加禁止,就是天下的福分了。” 十一月,唐穆宗将要到华清宫去游玩。戊午日,宰相率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到延英门,多次上奏直言进谏,并且说“像这样,我们大臣应当随从”。宰相请求当庭奏对,唐穆宗都不听。谏官拜伏在延英门下,直到傍晚才退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宝剑吟
陆游
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
人言剑化龙③,直恐兴风霆;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
[注]①幽人,幽居的人,隐者。②殷殷,象声词,形容雷声。③相传西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宝剑,宝剑后来化为两条蛟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者枕着宝剑人睡,到深夜感觉宝剑在发声,“鸣不平”解释了宝剑发声的原因。
B. 诗歌借用典故,想象“剑化龙”,而龙能兴起风暴雷霆。“恐”写出了隐者的害怕。
C.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赋予龙以思想,龙如果不是被压制,就会愤然远征。
D. 隐者起身,把酒洒在地上来祭剑。隐者表面上劝慰宝剑,但激愤之情却跃然纸上。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和宝剑形象蕴含的意义。
【答案】15. B    16. 形象特点:由剑鸣不平可以看出,宝剑渴望杀敌;由隐者安慰宝剑的话来看,宝剑渴求知音,希望能够一展身手。
蕴含意义:“宝剑”是诗人理想的寄托,表达诗人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抒发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述说自己本是一介平民,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___”,则秦可传递万世。
(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古诗文中猿的形象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 使六国各爱其人    ④.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⑥. 猿猱欲度愁攀援(示例二: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示例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示例四: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下一个『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