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二模)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二模)语文(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攀枝花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2022.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
试题预览
攀枝花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
语  文
2022.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61年,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学艺术创造的工艺过程,能用社会强大的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时能用电子计算机产生(音乐可能最先出现)。”我们惊诧于作家对未来写作的洞见,因为在今天,人机之间的互渗、互动、互补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由机器人实施的谱曲、作画,乃至让机器人翻译、唱歌、主持节目、写书法、演奏钢琴、播报新闻等,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人工智能写作凸显的一个根本的、核心的命题是重新认知文学或艺术的本质。一定意义上讲,“文学写作”是通过言语活动所进行的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与情感书写,而且是对现实中未有之意象的审美创造——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思有所生也正是审美创造的本质存在。
既然将文学视为情感的艺术,那么主体的审美情趣、思维观念、美学化生存意义的表达始终是文学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因而,抛弃了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文学写作反观社会、洞悉人性、温润心灵的魅力必定会大打折扣。作为个体情感体验,文学写作要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精神信仰,要让读者感受到文学语言的“温度”。而反观“冷冰冰的毫无人类感情可言”的微软小冰,作为物化的智能机器,它无法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命意蕴的感悟,其写作中小冰采用的是一种基于信息系统的“情感计算框架”:一方面,它学习并分析了500多位诗人的诗歌,总结并分析了这些诗歌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还从1亿多用户那里收集到了各种情感数据。如果仅仅从外部输出的效果来看,小冰的诗歌里有着一些看似蕴含“感情”的语言表达,诸如“雨过海风一阵阵/撒向天空的小鸟”(《雨过海风一阵阵》),这样的诗句似乎能触发读者的情感,但是,从内部运行来看,此种情感并非来自具体细致的生活形式和生命活动中真实的情趣和意义,看起来更像词语的随机组合,仅仅证明了大数据库中所具备的情感计算的精确程度。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凭借大数据就写不出作品,而是说创作主体如果缺失了艺术冲动、情感投入和生命感悟,就很难对写作素材有深度把握和灵活运用,自然很难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和价值。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写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面前所未有的,关乎科学逻辑、语言本质、文本规律的镜子,来反照当下的文学创作,显现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写作还提示我们,文学艺术在边界扩容中也进行着自我重构和范式转换,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在新的语境中的一次突围或进步。首先,就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言,数据、程序、图像和文字一道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参与了写作过程中的联想、生成和建构。因此,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变化了,阅读的理由和依据自然也要发生变化。其次,在文学领域,人工智能将更多地参与到“交互式”写作的模式中,这就提醒人们传统的“人学”范式已不再完全适于阐释这种新文化现象,因此要避免把人作为唯一的尺度,或再把高科技单纯看成一种工具,在未来的写作中,需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机互动、并生、共存”的社会结构关系。最后,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未来,我们或许可以辅以搜索、整理、描述数据等统计学的手段,即一种更加数据化的、更加接近于智能程序的方式去分析、评判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不应偏激、激烈地否定或反对AI及其写作,而是理性平和地吸收涵纳,同时,那些真诚的、言之有物的文学创作反而也会再度获得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更为突出的意义。
(摘编自白亮《技术生产、审美创造与未来写作——基于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考》)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机器人已经代替人谱曲,乃至写作等各种行为,一方面说明沈从文预测精准,另一方面说明人工智能发展迅猛。
B. 小冰的诗歌,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是它无法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命意蕴的感悟。
C. 人工智能写作能折射当下文学创作的问题,也是文学创作在新的语境中的一次突围或进步。
D. 人工智能写作的事实已经存在,但它终究会因为缺乏创作主体而使其作品无法拥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审美创造、文学写作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写作,提倡以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AI及其写作。
B. 文章阐释“文学写作”的概念,引出后文对小冰基于信息系统的“情感计算框架”写作的探讨。
C. 文章第四段对人工智能写作的现实意义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有机结合。
D. 文章以“既然……那么”“不可否认”“因此”等词语,串联起文章各段落,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工智能写作行为的是(   )
A. 河南地质勘探局的地震监测电脑能自动生成数据稿件。
B. 人工智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生成、传送新冠肺炎疫情信息。
C. “微软小冰”反复使用太阳、小鸟、墓碑等意象创作诗歌。
D. 人工智能代替了某些只按照固定模式写作的网络写手。
【1~3题答案】
【答案】1. B2. C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
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被克隆的“我”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那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
原因在于,一个“我”的形成,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遗传因素只能决定我们身体的性质,如肤色、血型、遗传缺陷(如各种遗传病)以及患各种病的概率,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思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东西,既不能“储存”到DNA中,也无法当作信息输入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克隆能传递下去的只能是DNA所携带的信息。
人一旦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外部刺激对大脑的“改造”就立即开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输入的信号不同,脑中所建立的联系也不同,这就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了。
所以克隆的“我”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还有可能与我的想法和习惯格格不入。我的知识、经验、习惯、爱好,也无法“过继”给他。所以“他”只能有与我类似的身体,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这样来说,克隆技术就没有用了吗?克隆技术虽然不能复制真正的“我”,但应用前景还是很广的。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技术形成的人的多功能干细胞,有望修补和替代我们身体里已经处于病态和死亡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克隆技术虽然不能使我们“永生”,却可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就像给老汽车换新部件能延长汽车的寿命一样,给我们换身体里已经“用坏”的“部件”也能使我们活得更健康。
总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能用技术手段来打破的。
(摘编自朱钦士《克隆自己“长生不老”?》)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代的炼丹寻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都反映了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
B.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冷冻保存细胞,这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的希望。
C.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不完善,成功率低。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
D. 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被用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使我们活得更健康。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克隆技术,当一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这样,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B. 如果克隆技术真的成功复制出人,那将导致人类世代的传承被打破,家庭伦理关系含混不清,会彻底搅乱代际关系和家庭伦理定位。
C. 克隆的“我”不可能是真正的“我”,即便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但后天形成的思想、经验等也会把两者区别开。
D.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不加约束地强行用技术手段打破自然规律,有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尊严,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6. 作者认为克隆的“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
【4~6题答案】
【答案】4. C5. A
6. ①阐述目前克隆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暗示克隆真正的“我”技术不成熟,存在种种困难。②以设问方式表明观点,从后天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经历问题角度阐述克隆个体不可能成为真正“我”的原因。③最后,从应用前景角度阐述克隆技术不可能克隆真正的“我”,但在人类生活中仍有重要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潮汐和船(节选)
秦牧
①海洋,多么的无边无际,辽阔深邃!这是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发源地。这是地球上最巨型的动物的藏身之所。陆地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洋完全可以把它淹没。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区域都是海洋。你凝视着海洋,有时真和望着星空一样;会涌起一种思索时间和空间的微妙、深远的感情。
②船是平常不过的东西,然而也可以说是十分奇妙的东西。一个海滩,只要有船,就不会令人感到寂寞了。好些海滩,原本是异常荒凉的。我到过一些孤悬海上的小岛,那岩岸的景象,甚至可以说有些骇人:长满了牡蛎和藤壶的巨礁,像太古时代的怪兽一样,蹲伏着、匍匐着。礁石上面,好似披着深褐色的毛毯一般,长满了各种绿绒状的、菌草状的海藻。海上呢,五颜六色的水母盲目地漂浮着,仿佛是全无生命的东西一样。它寂寞、荒凉、原始、粗犷。但是,无论怎样荒凉的海滩,只要有一条船出现了,情形就突然改观,这海滩再也不是那么寂寞了。通过这一条船,它可以和其他陆地、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想象一下吧,乘着轮船渡过重洋,到了海水蓝得像墨,海豚像顽皮的小孩一样毫不客气地逐着轮船嬉戏的大洋中间,这时候,天苍苍,海茫茫,波涛汹涌,水天相接,诺大的轮船,竟像一件儿童玩具般在一大锅沸水里面簸荡。四围看不到一点陆地的暗影,也看不到一只飞鸟。突然,远远的水平线上一艘轮船驶来了,起初只是一颗黑点,越来越近,船的轮廓分明了。这时,你也会像在荒凉的海滩上看到船一样,感到热闹,感到新鲜,感到亲切的友谊。在一刹那间,对于人类文明的这种产物——船,突然涌起异常强烈的感情了。
③船,像一根小小的钥匙却能够打开大锁似的,它打开了海洋的门户。
④船,像闪电划破了黑夜的长空一样,它划破了海洋的胸膛。
⑤船纪录了人类的勇敢、智慧、毅力和许许多多艰苦的斗争。
⑥因此,本来是全无生命的船,人们却往往把它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看待。几十年前,那些趁着季候风紧傍着海岸航线行驶、到南洋去的广东的红头船,每一艘的船头,都画上两颗圆瞪着的眼睛。这使人看来,仿佛就像是浮在海面的大鱼一样。然而当你看到一艘新船沿着滑板下水时,人们欢欣鼓舞烧着爆竹,在船头贴上红纸、扎着彩带的情景;当你想到当轮船在航程中为死人举行海葬仪式,围着沉尸之处绕三个圈子的时候;当你想到在战斗和捕鱼的时候,船队可以配合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时刻对于船,我们可能仍会像古代的人们一样,觉得它“活起来”了。船仿佛成为世间的一种动物新种,而以操纵者作为它的脑子和心脏了。
⑦凝视着船队扬帆出海,不断变幻着颜色的海水无可奈何地让路的情景,我有时会想起古代的航海家。不仅是郑和、地亚士、哥伦布、麦哲伦……这一类的航海家,还有那些更古老的没有名字的水手们。第一个从树上下来生活的猿人,第一个用火烤东西吃的原始人,第一个抓野马来骑的猎人,第一个从草里找出五谷来播种的农人,第一个挖独木舟的渔人,都应该在人类历史博物馆里各各立个铜像才好。古代驾着独木舟在傍着海岸航行、或者在珊瑚礁间穿梭来往的原始的水手们,他们该要冒多大的风险呵!那时鲨鱼在他们的船旁,随时伸出个背鳍来;旗鱼用尖咀插进他们的船板;或者,顽皮的海豚掀翻他们的独木舟,一定是寻常的事。然而,太古时代的人们没有畏惧,一代代坚持下来,终于独木舟进步了,年积代累,一直发展到有了原子破冰船。然而,即使人类已经进步到这样,凝视着海洋,仍然使人纪念着地球上的第一艘独木舟。
⑧就是不去思索太古老的事情吧,想想比较近的,人类用钢铁造船,在船上安置蒸汽机,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罢了,航海用罗盘指示方向,也只有千多年的历史罢了。在这之前,或者更古老的时代,水手们把船向茫茫的大洋驶去的时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们在漆黑如墨的夜里,在甲板翘首辨认北极星,或者在白昼,当黑云垂下了尾巴预示风暴即将降临的时候,那种紧张的心情我们今天还依稀可以想见。中国的古墓有许许多多船舶的模型,古埃及和腓尼基的洞穴壁画中许许多多都是航海图,这表示了古代人们对于航海者多么深情的赞美!多么由衷的倾心!
⑨我并不想在这儿告诉你某一次潮汐,某一个海港,某一艘船,某一个人的故事。我只想谈谈我看到船和潮水搏斗的时候,它们扬帆远征时候,自己的微妙的感受。像一个无知的小孩试图去捉住蜻蜓来缚在线上一样,我试图把那种微妙的思想感情捕捉来贴在纸上。如果你在这儿看到有些话好像是一个醉汉的吃语,那是自然不过的事。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直接写海的辽阔深邃,为下文铺设了一个宏大的背景,让读者对“船”这种人,类文明的产物涌起强烈的感情。
B. 第⑦自然段划线句运用排比手法,极力赞美了人类文明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们,作者认为应该给他们立铜像。
C. 文章由船联想到航海家,再联想到千百年来人类航海历史,以船的发展变化展现人类文明艰难前行的历史,揭示了文章主旨。
D. 这篇散文把渊博的知识、盎然的情趣与深邃的感受紧密交融起来,意象密集而思路流畅,带来一种富丽与单纯相统一的美感。
8. 文章语言形象、隽永,韵味十足,请结合②——⑥自然段加以赏析。
9. 文章题目是《潮汐和船》,但大量内容都只在写船,潮汐着墨很少。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7~9题答案】
【答案】7. C8. ①修辞手法上:大量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这部分精彩的比喻俯拾即是;对比如荒岛孤礁和船舶出现时的不同感受;排比如第六段对船的描绘,这些都让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②句式上:长短句交错使用。短句干净利落,长句磅礴有力,交错使用后使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③大量运用想象联想。第二段对船在海洋上的出现进行了极为丰富的联想,有虚有实,有远有近,大小变幻,光彩辉映。
④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议论综合运用。文章在大量描述的基础上,于转折归结之处穿插精辟的议论,点到即止,不作过多的发挥,却给读者留下再思考、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9. ①潮汐代表海洋,是人类在前进历程中征服的对象,同时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②船是历尽艰险,不断前行的人类的缩影,它的发展历程象征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③潮汐与船一起记录了人类艰苦卓越的斗争,浓缩成了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尽管潮汐在文章出现不多,但却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士宗,字公彦,潍州昌乐人。举《五经》,历审刑院详议、编敕删定官,提点江西刑狱。侍讲杨安国以经术荐之,仁宗御延和殿,诏讲官悉升殿听其讲《易》。明日,复命讲《泰卦》,又召经筵官及仆射贾昌朝听之。授天章阁侍讲,赐三品服,加直龙图阁、天章阁待制、判流内铨。
李参、郭申锡有决河讼,诏士宗劾之。士宗言两人皆为时用,有罪当验问,不宜逮鞫,于是但黜申锡为州。进龙图阁直学士、知审刑院、通进银台司。
仁宗神主祔庙,礼院请以太祖、太宗为一世,而增一室以备天子事七世之礼。诏两制与礼官考议,孙抃等欲如之。士宗以为:“在礼,太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昭穆,亲尽即毁,示有终也。自汉以来,天子受命之初,太祖尚在三昭、三穆之次,祀四世或六世,其以上之主,属虽尊于太祖,亲尽则迁。大抵过六世则迁其主,盖太祖已正东向之位,则并三昭三穆为七世矣。唐高祖初祀四世太宗增祀六世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宗祔庙又迁宣宗皆前世成法惟明皇九庙祀八世于事为不经。今大行祔庙,僖祖亲尽当迁,于典礼为合,不当添展一室。”诏抃等再议,卒从八室之说,议者咎之。
英宗在位日浅,于政令未及有所更制。然以吏习平安,慢于奉法,稍欲振起其怠惰。三班奉职和钦贷所部纲钱,至绞,帝命贷死免杖,刺隶福建路牢城。士宗请稍宽其罪,帝曰:“刑故而得宽,则死者滋众,非‘刑期无刑'之道。俟有过误,贷无伤也。”出知青州,入辞,英宗曰:“学士忠纯之操,朕所素知,岂当久处外。”命再对,及见,论知人安民之要,劝帝守祖宗法。御史言其罕通吏事,且衰病,改沂州。
熙宁初,以礼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士宗以儒者长刑名之学,而主于仁恕,故在刑部审刑,前后十数年。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高祖初祀四世/太宗增祀六世/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宗祔庙又迁/宣宗皆前世成法/惟明皇九庙祀八世/于事为不经
B. 唐高祖初祀/四世太宗增祀/六世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宗祔庙又迁宣宗/皆前世成法/惟明皇九庙祀八世/于事为不经
C. 唐高祖初祀四世/太宗增祀六世/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宗祔庙又迁宣宗/皆前世成法/惟明皇九庙祀八世/于事为不经
D. 唐高祖初祀/四世太宗增祀/六世太宗祔庙/则迁弘农府君/高宗祔庙又迁/宣宗皆前世成法/惟明皇九庙祀八世/于事为不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经》,一般指我国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的书经。
B. 经筵官,宋朝经筵曾设翰林侍读侍讲学士、崇政殿说书等讲读官,统称经筵官,为皇帝讲史释经,并备顾问。
C. 太祖、太宗,是古代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一般在即位之初拟定。
D. 致仕,指古代官员七十岁正常退休,有疾患则提前。官员致仕后的俸禄及其他待遇,与其致仕时官品、功绩有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士宗才华出众,腹有经纶。精通《五经》,被侍讲杨安国推荐给圣上,接连两日讲《易》和《泰卦》,皇帝都命讲官、经筵官及仆射去听讲。
B. 卢士宗才能卓越,甚受重用。他历任审刑院详议、编敕删定官等职。后因经术授天章阁侍讲,赐三品服,加直龙图阁、天章阁待制、判流内铨。
C. 卢士宗忠于礼仪,坚持己见。在天子宗庙的规制上卢士宗据理力争,认为自汉以来七庙已成定法,再增一庙不合礼制。最终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D. 卢士宗仁心仁政,主于仁恕。李参、郭申锡因黄河意见不合打官司,卢世宗为他们求情。后来他还请求英宗放宽对三班奉职和钦的处罚,稍降其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宗言两人皆为时用,有罪当验问,不宜逮鞫,于是但黜申锡为州。
(2)出知青州,入辞,英宗曰:“学士忠纯之操,朕所素知,岂当久处外 ”
【10~13题答案】
【答案】10. C11. C12. A
13. (1)卢士宗进言说两人都受国家重用,有罪过应该审验后再查问,不适合逮捕之后进行审讯,于是只罢黜了郭申锡的官职,让他担任州官。
(2)卢士宗出京担任青州知州,入朝辞谢时,英宗对他说:“学士你操守忠贞纯正,朕一向是知道的,你哪会长久身处朝廷中枢以外为官。”
参考译文:
卢士宗,字公彦,是潍州昌乐人。考《五经》中举,历任审刑院详议、编敕删定官,提点江西刑狱等官职。侍讲杨安国因为他擅长经术而推荐他,仁宗驾临延和殿,下诏让讲官全都到大殿上听他讲解《易经》。第二天,又让他讲解《泰卦》,又召集经筵官和仆射贾昌朝听讲。授予他天章阁侍讲的职位,赐给他三品朝服,加任直龙图阁、天章阁待制、判流内铨。
李参、郭申锡有关于黄河决堤的诉讼,朝廷下诏让卢士宗弹劾他们。卢士宗进言说两人都受国家重用,有罪过应该审验后再查问,不适合逮捕之后进行审讯,于是只罢黜了郭申锡的官职,让他担任州官。进升卢士宗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审刑院、通进银台司。
仁宗的神主祔庙,礼院请求让太祖、太宗作为一世,而增加一间祭祀室,来预备天子祭祀七世的礼仪。朝廷下诏让两制与礼官考察商议,孙抃等人想要按照这个方法来。卢士宗认为:“在礼制上,太祖的宗庙,万世不会毁弃;其余的宗庙的辈次排列,亲缘尽了就毁弃,用来表示祭祀有结束的时刻。从汉朝以来,天子接受天命开始,太祖尚且在三昭、三穆的序列,祭祀四世或六世,那些四世或六世以上的神主,辈分虽然比太祖尊贵,但亲缘尽了就都迁移了。大概经过六世就会迁移他们的神主位,太祖已经举行了大合祭,那么就已经合并三昭三穆为七世了。唐高祖当初祭祀四世,太宗增加祭祀六世,太宗的祔庙就迁移到弘农府君,高宗祔庙又迁移宣宗的祔庙,这都是前世的老规矩,只有明皇九庙祭祀八世,对于祭祀之事来说是不合常规的。如今大肆推行祔庙,僖祖等亲属都应该迁移,这对于典礼来说才是合规的,不应该再增大祭室。”下诏孙抃等人再次商议,最终听从了八间祭室的说法,言官怪责他们。
英宗在位的时间不长,对于政令没来得及有什么更改变化。然而因为官场习俗,对于奉公守法十分怠慢,渐渐想要提振他们怠慢懒惰的态度。三班奉职和钦挪借所管理的法定钱币,罪过达到绞刑,皇帝命令宽贷他们死刑,免去杖刑,刺配到福建路牢城做奴隶。卢士宗请求稍微宽恕他们的罪过,皇帝说:“刑罚故意变得宽松,那么犯死刑的人就会增多,这不是‘刑期无刑’的方法。等他们过错有误,宽恕他们就没有什么妨害了。”卢士宗出京担任青州知州,入朝辞谢时,英宗对他说:“学士你操守忠贞纯正,朕一向是知道的,你哪会长久身处朝廷中枢以外为官。”命他两次对答,等到见面,议论到了解百姓、安抚百姓的要点,劝皇帝要奉守祖宗法律。御史说他不怎么懂得刑狱之事,而且衰老病弱,改知沂州。
熙宁初年,在礼部侍郎任上退休,去世时七十一岁。卢士宗凭借儒者的身份掌管刑名之学,而主要专注于仁慈宽恕,因此在刑部审刑,前后十几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遇旧友
吴伟业[清代]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释】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见了旧友,错过才相认,这是因为曾收到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
B. 颔联“苦”字,暗示了诗人对旧友的挂念,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
C. “拭眼”动作简单,但情感的无限波澜尽含其中。这就是白描传神。
D. 诗歌语言简洁易懂,自然流畅,但意蕴醇厚隽永,颇类白居易诗风。
15. 诗歌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遇”字展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 A15. ①首联紧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天津市和平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四川省绵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