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 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 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 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 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堆里的城隍 梁衡 西方的神话中都是些离人很远的女神、酒神、爱神等,哪怕帮人找对象,也是派个天使躲在暗处远远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神总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离,无时不在护佑着你。 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 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考古人员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城隍爷和众文武的红袍、黑靴、蓝袖口,甚至金腰带上的云纹都历历在目。只是犹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刚露出一个头,有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半边身子钻出土外,目光炯炯,刚从古代穿越而来。 中国土地辽阔,各地风俗信仰不同,但城隍无分南北,是一个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按辖区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驱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带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渔家傲》为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设置:“城隍有祠,遍于环宇,非只大都巨邑而也。虽一村一井,莫不图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单纯的行政管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朦胧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走出开挖现场,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刚挖出来的老树根,虬曲缠绕,须乱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来,这城隍庙里与正殿相对着还有一个戏台,这些树就长在戏台上的沙土里。清理遗址时工人嫌它们碍手碍脚,就统统锯断挖去。我扼腕顿足。古树也古啊,它们同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更是一段乡愁!试想,当年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鸟飞兽亡,军民无以为乐,只有逢年过节时庙里才给城隍爷唱一回戏,胡汉交易,人神共乐,喧声满院。这些老树也于黄沙中吐出绿叶,抚慰着守边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这些古树,把整座庙宇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城隍归座,武士扬眉,绿树遮阴。让外来的游人在土堆上吼一阵信天游,再邀城隍爷同坐喝一壶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戏,那该多有味道!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听闻出土城隍庙,“立马”赶到现场,表明“我”从未见过出土城障庙,心情十分急切。 B. 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突出他胡人的特点,暗示当时边地平静,强调汉人已经彻底平息边患。 C. 城隍替身“无统一规定”,由百姓自己选举产生,说明被选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爱戴的有德之人。 D. 看到清理遗址的工人挖掉了古树,作者扼腕顿足,心生遗憾,这实际是在批判工人的愚味无知。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结构清晰,“立马赶到现场”“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走出开挖现场”等句子显出行文思路。 B. 文章开头把西方的神话和中国的神话进行对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了中国“神”的特点。 C. 作者用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象鲜明生动。 D. 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戍边 艰苦,引用《刮大风》是为了表现“清平堡”的环境特点。 8. 假如今天梁衡的梦想成真——整座庙宇真的被开辟成一个旅游场所,范仲淹当选了这里的城隍爷。请联系文本分析范仲淹当选的理由。 9. 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抒情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月甲寅,张居正乞归治葬,神宗许之。辞朝,上召见于平台,劳谕之曰:“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居正奏言:“皇上大婚之后,宜撙节爱养,留心万几。”因伏地而哭。上亦为之哽咽堕泪,曰:“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心。”乃赐银印,曰“帝赉忠良”,令得密封言事。进辞两宫,各赐赆金,慰谕有加。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六月乙未,张居正还朝,上召见于文华西室。问沿途所见,稼穑何如?民生何如?边事何如?居正对甚悉。上大悦,赐休沐十日。十二月,命纂《宗藩要例书》,颁示诸王。先是,世宗朝公族繁盛,国用困竭,以故礼官所裁宗藩条例多刻意抑损。至是,居正等念诸藩裁削、非天子亲亲意,乃略举事例未当者十一条,请敕礼官集议,著为令。诸藩于是感激亲上,而厚薄亲疏有体矣,又不至重困民财。 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夫与其朘【注】民以实奸贪之囊,孰若尽蠲以施旷荡之恩。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宽。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注】朘:剥削。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B.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C.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D. 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几,指帝王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 B. “稼穑”,“稼”指收获谷物,“穑”指种植庄稼,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 丁酉,丁为天干,酉为地支,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 纪日。 D. 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职官为“有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居正为明神宗所看重,在张居正将归家治理丧事时,神宗多番安慰,以至哽咽落泪,并赏赐银印,留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 B. 张居正对于国事颇为留心,他治丧还朝后,明神宗亲自召见他,询问他多方面国家大事,居正都能详细应答,明神宗非常高兴。 C. 张居正等人受命编纂《宗藩要例书》,他施法适宜,为君主赢得诸藩的感激亲敬的同时,又没有加重百姓经济负担。 D. 张居正认为,安民之道在于体察百姓疾苦,他建议朝廷免除万历七年之前百姓积欠的赋税。神宗听从建议,朝廷内外一片欢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 (2)进辞两宫,各赐赆金,慰谕有加。 14. 张居正建议免除百姓累年积欠的赋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写下此诗。②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隔断了天之东西,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B. 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 C. 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 D. 尾联用“崤函之固”来作比,以崤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 16. 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谈到自己当年从师学习的时候,在寒冬的烈风大雪中步行,以至于“____________”;面对服饰华美若神人的同窗们,自己则穿着“____________”,毫不羡慕。 (2)在《离骚》中,屈原对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世风痛心疾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叹息不已,但他依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自己信念之坚定。 (3)羌笛是古代西部羌族使用的一种乐器,常在边塞诗中出现,具有寂寞、悲凉的象征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________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在18岁时画成的传世名画,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________,这也是《只此青绿》中“青绿”的来源。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________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________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勾勒 锦绣恢弘 抽离 层峦叠嶂 B. 塑造 锦绣文章 抽离 千山万壑 C. 勾勒 锦绣恢弘 剥离 千山万壑 D. 塑造 锦绣文章 剥离 层峦叠嶂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 B.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在18岁时画成的传世名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 C.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 D.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用半年时间在18岁时画成的传世名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闻名。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 ① ?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 ② ;“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 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 ③ 。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逻辑关系,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超过40字。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国维曾说,古今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 其实,做学问如此,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也是如此,无论个人的成长,还是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就,甚至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百年奋斗历程,无不是从这三种境界一步步走过来的。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