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2年福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试题预览
2022年福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百舸(gě)      窸窣(xī  sū)    霓裳(cháng)    籼稻(xiān)
B. 寥廓(liáo)    包扎(zhā)       脉脉(mài)      分蘖(niè)
C. 罅隙(xià)   着恼(zháo)       纶巾(guān)    隽永(juàn)
D. 讷讷(nè)    炽热(chì)       檄文(xí)      兜鍪(móu)
【答案】B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熨帖   墙橹   嘲哳   峥嵘岁月
B. 雕啄   袅娜   讪讪   蓊蓊郁郁
C. 楷模   稻菽   蹩脚   残羹冷炙
D. 国粹   孱头   宛然   楔而不舍
【答案】C
3.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讯属于新闻体裁,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人物通讯重在挖掘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B. 李白的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元好问曾经赞美他“繁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
C. 可以以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家乡的人、事、历史和风俗等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D. 古今词义发展演变非常复杂,一般的情况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理解词义除了概念义,还要体会其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鲁迅笔下“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蹈袭前人成法,不断追求新变,其对音乐之贡献______。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曹操。清商乐兴起于曹魏时期,此时文坛较活跃的是建安文人团体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促成乐府民歌的文人化转型,更让清商乐______。曹操于______之际,不废吟咏,他填写的乐府诗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当时就众口相传,风靡一时。曹操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兼以宏伟之想象,对乐府诗的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壮心,抒豪情,表现出尚实精神与通达作风。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1800年的岁月流转,清商乐依然______。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容小觑  风生水起  厉兵秣马  流光溢彩
B. 不容小觑  声名鹊起  戎马倥偬  熠熠生辉
C. 非同小可  风生水起  戎马倥偬  流光溢彩
D. 非同小可  声名鹊起  厉兵秣马  熠熠生辉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增强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B. 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与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C. 通过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中国音乐史的走向乃至清商乐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D. 曹操对汉乐府的改造,拓宽了乐府音乐的创作领域并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这对清商乐的形成乃至中国音乐史的走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文段中,以下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造文章的祖师” B. 核心人物——
C.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D. 《蒿里行》、《短歌行》
【答案】4. B    5. D    6. D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每小题2分,共12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7. 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无从致书以观                  而致千里
B. 益慕圣贤之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不敢出一言以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 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俟其欣悦                      其皆出于此乎
B.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而闻者彰                      而耻学于师
D. 善假于物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余立侍左右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吾从而师之 D. 小学而大遗
10. 下列句子与“弗之怠”句式相同 一项是  (   )
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 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非能水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圣益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                   ⑥小学而大遗
A. ①②/③⑥/④⑤ B. ①⑤/②④/③⑥ C. ①⑥/③④/②/⑤ D. ①/②⑤/④/③⑥
12.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为:因此我即使愚钝,最终还是有不少收获。
B.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译为:我曾经一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学到的(收获多)。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为: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译为:以地位低者为师,就足够羞耻;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近乎谄媚。
【答案】7. D    8. C    9. A    10. D    11. B    12. 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共16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游天台山日记
徐霞客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门向西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渡溪涧,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复上一岩,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岩,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13.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B. 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C. 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D. 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古人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相搭配循环纪年,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B. 晦,指的是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阴历的每月初一,古人称之为“望”。
C. 寒山、拾得,唐朝两位名僧,曾隐居天台山,被后人并尊为“和合二仙”。
D. 桃源,源自《桃花源记》,后以“世外桃源”喻理想中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台山在宁海以西,从宁海到天台山脚下,经梁隍山、松门岭,途中常有老虎出没。
B. 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一直望着漫天星辰,等待天亮。
C. 天台山树木秀拔,峰峻石奇,山水相映,岭角山花烂漫,溪边花草芬芳,美不胜收。
D. 攀登天台山,有时溪深撑筏以渡,有时附壁攀岩而过,虽路途艰险,但仍为之倾心。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17. 《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为后人所赞叹,梁启超曾赞美他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请从第四段(“初三日”)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答案】13. A    14. B    15. B    
16. 坪头潭距离步头只有二十里,现在顺着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人了。    
17.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经实地考察,得出植物生长与地形、气候有关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徐霞客尊重实地考查、善于科学推理的科学精神。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  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散尽,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到达梁隍山,。听说这里路边有老虎出没,一月间就伤害几十人,于是就停宿于旅店。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下雨。走了十五里,路有分岔,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势险峻,道路湿滑。山岭近旁有很多矮矮的松树,苍老的枝干弯曲着,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像城里人种的盆景。在高峻的山岭间爬上爬下,深山荒凉寂静,害怕老虎躲藏在草丛中,因此草木都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的旅人。
初二日  吃完饭,雨才停。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岩石渐渐清澈、幽静。走了二十里,傍晚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过天晴,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天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的。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欢喜得睡不着觉。
初三日  早晨起来,果然日光像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定向山顶进发。向上登了几里,到达华顶庵;又登了三里,将要接近山顶,到太白堂,顺着路到了最顶峰。荒草被风吹得倒伏一片,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有一寸多厚,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美丽的鲜花、碧玉般的绿树,满眼望去清晰精巧。岭角山花盛开,峰顶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地处高寒所致。
初五日  有下雨的迹象,但顾不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路,从寺门向西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起来了。走了五十里到步头,雨停了,乘骑也打发走了。走了二里,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萦绕流动的水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很快乐。渡过溪涧,走了三里地,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隐居的地方。再攀上一块岩石,岩石中间有一口井,叫仙人井,水浅但不枯竭。岩石外有一块凸起的石头,几丈高,上面像是站立着两个人,僧人指点说是寒山、拾得的化身。
初六日  凌晨出寺院,走了六七里到寒岩。石壁垂直向上像劈开的一样,仰望空中,洞穴很多。岩壁半中间有一个洞,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明亮。顺着岩石右边行走,从岩石的狭窄小路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上部连接成为“鹊桥”,也可以和方广寺的石梁互争奇异了,只是少了飞流直下的瀑布罢了。回到僧舍吃饭,找竹筏渡过一溪流。顺着溪流在山下行走,这一带都是峭壁巉岩,草木盘结悬垂在上面,里面大多是海棠、紫荆,倒映在溪中,更增美景。香风吹来,是玉兰、芳草的香气,处处不断。已经走到一个山嘴处,岩壁直插涧底,涧水深而急,旁边没有多余可行走的地方,岩壁上只有凿出的小孔来通行,孔中只能容得下半个脚掌,身体贴着岩壁过去,惊心动魄。从寒岩走十五里到步头,顺着小路朝着桃源进发。桃源在护国寺旁边,护国寺已经废弃,当地人也不知道。跟随云峰和尚在弯路中行走,太阳已经下山,竟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又去问路回到坪头潭。坪头潭距离步头只有二十里,现在顺着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人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 补写出语段的空缺部分。
自然之秋,可以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丽之景,也可以是杜甫《登高》中人生暮年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萧瑟之景,还可以是苏轼泛舟游于赤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宁静之景。
【答案】    ①. (看)万山红遍    ②. 层林尽染    ③.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清风徐来    ⑥. 水波不兴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四)(共6分)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1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听琴师演奏,感受到琴声所传达出的美妙趣味。
B. 诗歌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妙手弹奏出的音声节奏。
C. 诗歌通过类比联想,将生动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上的音节组合。
D. “无泪与君倾”“江州司马青衫湿”都从侧面烘托了琴声的感染力。
20. 词人巧于取譬,请结合词中的比喻分析琴声的变化。
【答案】19. C    20. (1)琴声先是低抑幽怨。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窃窃私语;
(2)继而变得雄壮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填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3)接着又变为飘渺悠远,像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
(4)再变为冷涩艰险。在百鸟争喧中,彩凤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仿佛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材料三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2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的“家”可大可小,有钱有势时,“人在深山有远亲”;一旦没钱没势,就“树倒猢狲散”。
B. 传统道德中的“忠”,有对朋友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
C. 礼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礼”靠教化维持,“法律”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D. 社会继替时,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可礼治;社会变迁时,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须法治。
22.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治”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某些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其妻子如果与其他男子私会,就可能被“浸猪笼”。
B. 在旧小说中,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捕捉大型猎物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而举行的仪式。
C.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 红灯停,绿灯行,遇到行人过斑马线应停车礼让,否则,机动车辆将受到交通行政处罚。
23. 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下面语段相契合的一项是(   )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轩东,故尝为厨,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新疆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