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1页(共 8 页)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 学年第二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
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
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
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
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
团圆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
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
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
少是阴郁的。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材料二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
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
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
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
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把“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
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
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
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
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
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
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
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等,本已是备尝艰辛。尽管他们在内心深
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
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
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材料三 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产生之初的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
术。与元杂剧高华雄浑的人文情怀有所不同,南戏更多聚焦的是婚姻家庭生活。写到书生几乎无一
不涉及科考,凡参加科考的无一不高中状元,凡状元及第的无一不被当朝大官看中、招为东床快婿。
“大团圆”结局是作家惯用的叙事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演戏场所也由农村庙祠转往城市剧院,老百姓的看戏方式
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发生了改变。将戏曲推广与振兴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转变传播观念,开拓
传播渠道,推进戏曲艺术普及,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已成为必然。借助于文化礼堂送戏下乡,凭借
创新推出的“文化驿站”品牌文化项目,将戏曲渗入当下温州人的生活,继续发挥“娱乐休闲”与
“高台教化”的作用。开展戏曲进校园、出国门,依托网络销售、微信微博宣传,推广戏曲文创衍
生品,吸引年轻观众以及海外人士对温州南戏的关注,引发人们对南戏认知的热度,以求南戏的全
面复兴,皆不失为新时代个性鲜明的思考。无疑,把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把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
式与传统空间、传统文化等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文脉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戏曲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
活,只是曲径通幽处,躲在深闺人难识。
(摘编自胡胜盼《弘扬传承南戏文脉正当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
B.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
C.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D.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通讯日益发达,老百姓的看戏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都给人明朗
的印象。
B.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形成了“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
美”的心理。
C.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戏剧艺术形式,南戏是完全草根的、平民的舞台艺术。
D.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
的满足。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3 分)
A.《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硬生生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
的儿子也苦练成仙,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B.《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
样哀婉缠绵的心声。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
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
圣众 “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5.结合材料,概述当前弘扬和传承南戏的途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
莫 美
①斜阳西照,流云依稀。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②牛,和人在耙田。
③牛,是老黄牛,老了,力气衰了,走得慢,很吃力。人,是年轻人,三十出头,身强力壮,
但手艺生疏,有点忙乱,有点急躁。
④啪的一声,年轻人抽了老黄牛一鞭。
⑤“又打牛了!会用牛的人,不动鞭子。”
⑥是一位老人的声音。老人坐在田埂上,眯缝着眼,抽烟。
⑦年轻人是老人的儿子。
⑧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屁股一拍,闯荡去了。开初几年,叫花子一样,慢慢地混得人
模狗样了,却又荡回来捣鼓。他和几个同龄人商量,要成立什么专业合作社,搞产供销一条龙;还
要参加竞选,想当村委会主任。老人对那些新鲜玩意不感兴趣,但对儿子虚心学干农活儿很高兴。
农民嘛,会干农活儿,不管世道如何变化,都有饭吃,不会饿死。
⑨所有农活儿中,最难掌握的就是犁耙功夫。不会犁耙的农民,只能称为半个农民。春耕开始,
老人便手把手地教儿子犁田耙田。草子田要三犁三耙,现在已是三耙了,耙过之后就可以插秧。这
次耙田,虽不是最费力气的,却是最见功夫的。要做到泥烂如浆,田平如镜,确实不容易。好在儿
子悟性好,肯卖力,只是有点急躁,沉不住气。
⑩“不要飘,压耙,带泥走!”老人大声叫道,“把泥带到前面的水凼里。”
⑪儿子便双手用力压耙。耙前便堆满了泥。老黄牛走得更慢了。
⑫儿子又抽了牛一鞭。
⑬“又打牛了!”老人说,“牛通人性。你老是打牛,牛就会反抗,就会怨恨。你要把牛当人
看待,多和它讲话,它听得懂的。我只要哼一声,它就晓得是什么意思。”
⑭儿子不吭声,终于把泥带到父亲指定的水凼里。
⑮“上来抽筒烟吧!”老人说。
⑯儿子便吆住牛。刚上田埂,老人便递上一筒卷好的喇叭烟。儿子接过,老人又为儿子点火。
儿子狠狠地吧了几口,咳嗽两声。
⑰“我看呢……”老人眯缝着眼,笑着说,“你不要去参与村主任的竞选。别人家族势力大,
乡里县里都有靠山,你赢不了他。”
⑱“我知道赢不了。”儿子说,“但估计我得票也不会太少。给他一点压力也好,也许他会收
敛一些,不那么为所欲为了。”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⑲老人说:“他选上后,会卡你害你。”
⑳儿子说:“我不偷不抢,不犯法,他奈何不了我。”
㉑老人不再说话。儿子抽完烟,又下田了。
㉒“压耙,带泥走!”老人又在教导。
㉓儿子便双手用力压耙,耙前堆满了泥,老黄牛走得更慢了。
㉔儿子又抽了老黄牛一鞭。
㉕老黄牛挨了鞭子,并未加快步伐,而是回头望望,眼里盈满痛苦与无奈。
㉖老人心疼了,对着儿子吼道:“只晓得打牛!老教不改!”停了停,老人又说:“好在牛不
晓得它的力气有多大,不然的话,人还驾驭不了它呢!”
㉗儿子望了老人一眼,停住了。老人忽然觉得自己的话很有哲理。
㉘儿子又望了老人一眼,瓮声瓮气地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别人也奈何不了你
呢!”
㉙老人立马收了笑容,呆住了。儿子吆喝一声,又耙田了。
㉚收工了。儿子把牛赶到田边,扛着耙先走了。
㉛老人走进田里,用手舀水,在牛身上反复擦洗。老黄牛很是温顺,耷拉着脑袋,偶尔抬眼望
望老人,满腹委屈的样子。
㉜牛,和人,往家走。牛,走得很慢。
㉝牛,走得实在太慢了。看来春耕以后,只能杀了。但老人舍不得杀,他和这牛的感情实在太
深了。那就卖了。但卖后呢?还不照样被杀?老人想想他的老黄牛,又想想他自己,心中忽然涌起
一种悲怆感,眼睛潮潮的。
㉞山脚下,小河边,田埂小道上,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没动,其实在动。夕阳西沉,红霞满
天。
(选自《湖南日报·湘江副刊》2015 年 8 月 28 日)
文本二:
“五四”以后,伴随现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
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而要创造现代小说散文化的
叙事效果,传统散文的描写技法就不可避免地在现代小说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便是小说创作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散文特征,自然描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某种意义上,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
人物情感,以描绘自然景物组织作品的结构框架,并通过自然描写创设美好的意境,从而将人物心
理情感的抒发、哲理的思考与分析和对客观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融情、景、意为一体的
新小说是现代小说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
(节选自石现超《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叙述特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有多次关于老黄牛“走得慢”的细节描写,老黄牛走得很慢主要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
力气有多大”。
B.老父亲非常心疼老水牛,但是儿子不听父亲的喝令,仍要鞭打水牛,是要表现父亲的善良和儿
子的残忍。
C.文中老人“心中突然涌起一种悲怆感”,是因为老黄牛快到生命的尽头,他同情老黄牛辛酸可
怜的一生。
D.老人为儿子递上喇叭烟,并为儿子点上火,是想调和与儿子因“打牛”引起的矛盾,为劝说儿
子营造良好氛围。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⑧段叙述了一些儿子过去的经历和老人的心理,为下文父子间的对话做了铺垫。
B.小说大量描写父子间十分简省的对话,叙述简洁、平缓,看似单调,实则为描写父子之间的意
识冲突营造出了十分恰当的氛围。
C.小说没有刻意塑造精彩的人物和描写曲折的情节,而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世界和人
生的深刻感受。
D.故事写的是农村两代人的悲剧。老人的一生像牛一样,是个悲剧;从父子间的对话来看,儿子
未来不会顺畅,也将会是一个悲剧。
8.请结合文本一全文,简要谈谈“牛”在文中的象征内涵。(4 分)
9.请结合文本二的小说理论,从结构、意境和主旨等角度简析文本一第①段和最后一段运用描写手
法的异同之处。(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道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
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楚.子.
①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
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②,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夕,右尹子革③入见,王去冠被,
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④。四国皆有分,我独
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
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
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⑤。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
若求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
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
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
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
《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
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有删改)
【注释】①楚子:楚灵王。楚灵王弑杀楚王麇,自立为王后,对内肆意搜刮,对外滥用武力。
②秦复陶:秦国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③子格,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之孙,
大夫子然之子,名丹,由郑国逃亡至楚国,任右尹。④熊绎:楚国始祖。吕伋、王孙牟、燮父、禽
父: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⑤旧许是宅:曾经住在许国旧地。
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B.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C.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D.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晋围郑,郑在秦的东方,故郑可成为秦的东道主,为其东行
提供服务。古人还有南道主、北道主、西道主的说法。
B.材料甲称秦穆公为“秦伯”,材料乙称楚灵王为“楚子”,这是对周分封诸侯时爵位等第的体
现,秦晋楚三国按爵位高低依序是秦伯、晋侯、楚子。
C.鼎,本是古代烹饪之器;夏商周三代,鼎被用作礼器,专用于祭祀、典礼或宴飨,而逐渐发展
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继而成为国之重器。
D.古时后兄弟按长幼“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次之,季最小。孔丘表字“仲
尼”,故可以由此推知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楚灵王假托狩猎之名,派兵围困徐国,并亲率大军驻扎乾溪,威慑吴国;他服饰极尽奢华,威
仪不凡,这些都彰显了他欲成为霸主的野心。
B.上面文段中晋文公和楚灵王都有知人善用的格局,年高位卑的烛之武被委以劝退强敌的重任,
落难流亡的郑王室后裔子革深得楚王信任。
C.楚灵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以接见子革,他想向周索取鼎、向郑国索要土地,他能在小
处守礼,却在大处失节的矛盾,皆源于贪欲。
D.楚王夸赞熟读远古典籍的倚相为“良史”,有炫耀楚国人才众多的意味;子革据其不知《祈招》
予以驳斥,意在向楚王炫耀自己博学广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 分)
⑵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4
分)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14.面对楚灵王的贪婪无厌,子革的劝谏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概括并简析他的劝谏特点。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
②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
③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
④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②
莫,没有。③槎(chá),木筏。④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海”表明江水的宽度和深度,且具有动感,是引发诗人灵感的重要原因。
B.首联是诗人对刻意求工的艺术追求的总结,此特点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
C.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江水,只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来暗示锦江的水势之大。
D.诗人行将衰老,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
16.诗中的“短述”流露出作者对诗歌创作从执着到平和的心态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 , ”两
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象征着力量、勇敢和无畏的虎年到来之际,在喜庆团圆和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各国运动员相
聚中国,在赛场上展现和平与友谊,这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的
生动 ,向世界 出了“一起向未来”的积极信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
190 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赛场内外 收获点赞。生活在冬奥村,不少运动员“想让世界知道,
北京冬奥村的床是世界上最好的”;拼搏在赛场上,很多冰雪健儿表示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比赛场地;
开幕式上,美国运动员与中国志愿者友善互动,被“欢迎来到中国”的温暖话语感动到流泪……从
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到现场观众,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展现得 。更重要的是,中国冬奥会带动三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故事,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诠释 传达 屡屡 淋漓尽致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 第 8页(共 8 页)
B.阐释 传递 频频 酣畅淋漓
C.诠释 传递 频频 淋漓尽致
D.阐释 传达 屡屡 酣畅淋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故事,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B.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故事,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C.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故事,由于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D.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故事,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遍了全世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① ?针对有关“新冠疫苗”这一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两会夜话》栏目现场嘉宾进行
了解疑释惑。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张云涛用一个动画短片进行科普:新冠疫苗的接种,能
够大大降低新冠病毒肺炎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了新冠肺炎,疫苗也会大幅度降低发病的症状。
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说:“各种技术路线生产出来的疫苗,其实是殊途同归,经过
临床验证以后, ② ,就用谁的。如此一来,疫苗才能达到它的目的:造福人类。这次疫情,
③ ,另一方面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人类如果能做出一个广谱的冠状病毒疫苗,很
可能就解决了流感的通用疫苗问题,推动整个科学的进步。”
21.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22.请概括罗华的观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5 个字。(3 分)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
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
步一个脚印。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
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四月押题预测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