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选择题 1.【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驯养(xùn)吝啬(lìn)晕眩(xuán)战栗(lì) B.脚蹼(pǔ)鸫鸟(dōng)诞生(dàn)夙望(sù) C.枞树(cōng)脚踝(huái)沼泽(zhāo)束缚(fù) D.璀璨(cuǐ)广
试题预览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选择题 
1.【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驯养(xùn)       吝啬(lìn)        晕眩(xuán)       战栗(lì)
B.脚蹼(pǔ)        鸫鸟(dōng)     诞生(dàn)        夙望(sù)
C.枞树(cōng)     脚踝(huái)       沼泽(zhāo)       束缚(fù)
D.璀璨(cuǐ)       广袤(máo)       甲烷(wán)        荡漾(yàng)
2.【字形】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驯养  竞争  博物学  择优弃劣
B.尊循  亲缘  蹼状脚  错综复杂
C.障碍  繁殖  贫齿类  不胜枚举
D.横渡  歧异  世系链  大惊小怪
3.【语病】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
B.由于生物在漫长的演化和变异历程中,通常其性状都随之发生了分异,所以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比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生物群的早期祖先类型,在分类谱系上常或多或少地处于各现生类群之间。
C.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是因为,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
D.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
C.蔡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宣夜说的处境:“宣夜之学,绝无师法。(《晋书•天文志》)”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是历史的必然。
D.文中提到的“辰极”,指的是北极星;“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在天空的运行,看上去很不规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B.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二、语言表达 
6.《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21年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图是本次大会会标的主体部分,请用简洁的文字阐释它的造型元素与寓意。要求不超过150个字。
 
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4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联合发布首张人类历史上黑洞照片。②黑洞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组织实施获得的。③该张黑洞照片,人类第一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④这个黑洞距地球约5500万光年左右,其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⑤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⑥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种谜底奠定了基础。⑦一张看似简单的黑洞照片,其背后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⑧从数据分析到设备建造,再到最终的成图,⑨耗费了全球200多位科学家近两年的时间。
三、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①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②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 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③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训练』  下一个『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