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
试题预览
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解开衣服,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
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
(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材料二: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
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
(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
B. 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的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C. 《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
D. 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们两人都非常关注社会底层。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如果他对断足之事耿耿于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就只能一直做一个外在、内在皆丑的人。
B. 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等等。
C. 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 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 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意在表达他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
3. 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A. 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
B. 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
C. 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
D. 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1~5题答案】
【答案】1. B2. A3. D
4. ①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③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5. 相同点:①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②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同点: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大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曲解文意。由原文“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可知,原文是说“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不能据此认为有“德”者都会去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如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等等”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是说庄子的这一思想体现出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庄子的这一思想“唤起当时的人们追求人性之解放”。材料一中“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并不等于“推动文学领域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流派”。
C.“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错误。由原文“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可知,指出雨果改变了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这不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意在表达他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与文意不符。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确实体现了庄子对外形丑陋者的同情,但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主要不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同情,而是为了展现、肯定他们的内在美,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肢体畸形残缺之人通过追求真和德能成为精神崇高的人。
D.子舆正视自然的丑陋外表,乐观地面对人生,他外表丑陋但精神崇高。故B可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A.强调从整体上看,事物都归于一个整体,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B.通过正考父的事迹,表现他谦虚谨慎的品格,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C.强调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
“庄子在《渔父》中说……”“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这是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解开衣服,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运用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考生要精读材料二,在读懂材料二的基础上提取信息作答。
材料二前面三段侧重于阐述庄子和雨果对丑的认识,考生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一个相同点。
结合“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概括出:他们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
材料二第四、五段阐述了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考生可以从这两段中找出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合“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概括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另一个相同点:他们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结合“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关、丑者更丑”概括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不同点: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战时期的爱情
侯发山
那是1938年的初夏,法国青年施罗克利用假期到德国旅行。他喜欢异国他乡的木屋、牧场、葡萄园,还有古堡、钟楼和宫殿,踏着格林兄弟的足迹,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景致中。他在旅途中认识了德国姑娘娜娜,娜娜温柔善良,热情大方。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爱得一塌糊涂,恋得如胶似漆。
他们泛舟莱茵河上,一边观赏着矗立在岸边的罗累莱山岩,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施罗克说等他学业结束,就来接娜娜去巴黎,让她见识埃菲尔铁塔的雄姿,领略香榭丽舍大道的风情,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神秘……娜娜幸福地依偎在施罗克的怀里,脸上洋溢着新娘般的灿烂。她接过施罗克的话题,忘情地说,我们晚上在塞纳河上划着小船,听着肖邦的小夜曲,该是多么浪漫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们的美梦粉碎了。施罗克不得不与心爱的娜娜姑娘吻别,匆匆返回了法国。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失却了音讯。
巴黎沦陷后,施罗克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自愿加入了同盟军,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他把对娜娜的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每次都能完成侦察或轰炸任务。每到夜晚,听到前沿阵地上炮弹的呼啸,看到爆炸的火焰照亮天空,他的心就紧紧的,担心娜娜是否被卷入了战争,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否被打乱,甚至想到她是否加入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队伍……他不敢想象,但又不能不去想。如果娜娜被强征入伍去当慰安妇或是护士,她肯定会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的;假如她不助纣为虐,希特勒的追随者会放过她吗?施罗克在祈祷着反法西斯盟军收复失地打败德国的同时,又害怕娜娜受到无辜的伤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美法盟军发起的“龙骑兵”战役出动了近5000架飞机,其中就有施罗克驾驶的一架。伴随着飞机的行动,数百门盟军的大炮昂首齐吼,像雷电打闪一样开始了急袭。天在摇,地在颤,天地似乎要裂开了。施罗克很是激动和兴奋,他完全沉浸在复仇的快感里,飞机一阵俯冲,炸弹成串地朝下面投掷,到处是一片烟和火的海洋。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在低空盘旋着,搜索着攻击的目标。德军的高射炮似乎发现了他驾驶的这架飞机,“飕飕飕”地发射着炮弹。施罗克镇定、沉着,凭着他娴熟的驾驶技术,躲避着炮弹的袭击。猛然,一枚炮弹从侧面飞来,准确无误地打到了他的飞机上。感觉到飞机剧烈地一抖,他就绝望地两眼一闭,似乎要感觉飞机爆炸的那一瞬间。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飞机只是剧烈地摇摆了几下,并没有意外发生。他大喜过望,心说既然这条命是捡回来的,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又驾驶着飞机勇敢地冲进了敌占区。蓦地,他发现了德军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那是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控制的一座大型兵工厂!飞机俯冲下去,他瞄准目标,随着抛下的炸弹,一声尖利的、直刺天空的声音过后,引发了兵工厂内的弹药库里的炮弹,接二连三的爆炸撼天动地,地面成了红色火海。施罗克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仪表盘,发现飞机油箱的指针在非正常地闪动,他急忙驾机掉头返回了基地。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伤痕累累,惨不忍睹。令战友们惊讶的是,一枚德军的炮弹竟然钻进了飞机的油箱里,就是施罗克看到从侧面打去的那枚炮弹,居然没有爆炸!机械技师小心翼翼地从油箱里取出炮弹,拆开弹体,发现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里面有一张用德语写的小纸条:
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在场的人都哑巴似地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施罗克随意地翻转了一下纸条,突然发现在纸条的背面也有一行字:
亲爱的施罗克,你在哪里?
想你的娜娜
施罗克的大脑瞬间成了被删除过的存储器,一片空白。当他大脑里的内容恢复后,他的脸扭曲着笑了笑,喃喃自语地重复着几个不连贯的词:炮弹,娜娜,兵工厂,轰炸……
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罗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还是疯疯傻傻的。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就因反法西斯行为给察觉而罹难。
文本二
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一篇文章其实是作者自身生活的体验,智慧的积累,一个作家只有具备思想的大境界,才有可能写出深刻的大作品。境界有多深,写出的作品有多深。如果你的境界还没有一般读者高,写出来的东西不说没人看,起码打动不了人。杨晓敏老师曾说过,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作者总要提出或传导出一个问题,然后调动小说的艺术手段来解决它。作者的办法和表达太过平庸,自然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写作者需要读书、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技艺,才能不负众望。
近年来,我一直强调写真善美的东西。要起到文学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假恶丑也存在,不占社会主流。要让读者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写出来的东西要能让自己的父母看,能让自己的子女看,然后才能让读者看。要不然就是害读者,就是伪劣产品。
故事不能太完整,要留有余味,让读者产生很多联想。好多外国电影,看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答案,甚至看完,让人产生很多感慨,久久不能忘怀。
(摘编自侯发山《侯发山创作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二战时期的爱情”为题目,战争的残酷血腥和爱情的浪漫温馨形成巨大反差,设下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B. 德国童话般的景致,法国巴黎迷人的风情,一实一虚,既营造了和平美好的氛围,又为下面突如其来的战争蓄势。
C. 巧合事件只有反映出必然规律才不至艺术上失真,战场又发现十几枚同样炮弹,使施罗克飞机中弹不毁显得更合理。
D. 施罗克深爱着娜娜,但因为爱国离开了娜娜,当他把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 仇恨”时,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
7. 文本二提出“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作者总要提出或传导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文本一作者最想要提出或传导出的问题是(   )
A. 通过施罗克和娜娜的爱情故事,歌颂爱情的伟大力量。
B. 通过残酷的战争让恋人天各一方,控诉二战反人类性。
C. 通过施罗克和娜娜的做法,让人思考战争中人性之光。
D. 通过施罗克的飞机虽中弹却无恙,告诉人们善有善报。
8.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二,点评文本一的写作特点。
【6~9题答案】
【答案】6. D7. C
8. 明线是:法国青年施罗克的遇爱——参战——发疯的人生悲剧;
暗线是:德国姑娘娜娜遇爱——反战——罹难的人生遭遇。
9. ①思想境界大,主题深刻,打动人心。写出战争中的人性之美,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②创作艺术手段高明,引发共鸣。如表现施罗克对娜娜的思念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极具感染力。③强调真善美,能让读者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娜娜的勇敢、善良、大爱给人深刻的思索,善的引领。④故事有留白,令人回味,引人联想。如娜娜被捕的过程、制作无药弹的过程等,小说并没有详细描述,引人联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但因为爱国离开了娜娜”无中生有,原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们的美梦粉碎了。施罗克不得不与心爱的娜娜姑娘吻别,匆匆返回了法国”,是因为战争离开;“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错误,应该是“他既是战争受害者又是参与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写施罗克和娜娜对待战争的不同的做法,施罗克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作勇敢的战斗和狠狠地打击,而娜娜却通过制作假炮弹等不让战争中的人受到伤害,体现了人性之光。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线索的能力。
先看明线。小说明线是围绕施罗克来讲述的。小说首先写法国青年遇到德国姑娘娜娜,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爱得一塌糊涂,恋得如胶似漆”,可概括为“法国青年施罗克的遇爱”;接着写战争让他们不得不分开,然后施罗克参战“自愿加入了同盟军,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可概括为“参战”;接着写他一次战斗时被炮弹击中却没有爆炸,他发现了一座大型兵工厂并对其进行了打击,战斗结束后他发现了娜娜写的纸条,他以为是自己炸死了心爱的姑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罗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还是疯疯傻傻的”,可概括为“发疯”。
再看暗线。小说暗线是娜娜的做法。德国姑娘娜娜与法国青年施罗克相遇相爱,可概括为“遇爱”;接着写施罗克等人发现纸条“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由此推测娜娜一直在进行反战活动,可概括为“反战”;最后写“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就因反法西斯行为给察觉而罹难”,可概括为“罹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文本二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具备思想的大境界,才有可能写出深刻的大作品。境界有多深,写出的作品有多深”。文本一描写战争,却以一个反对战争的美好形象传达出战争中的人性之美:“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在场的人都哑巴似地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娜娜痛恨残酷的战争,但她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即不给弹壳装炸药)反对战争,写出战争中的人性之美。文本一思想境界大,主题深刻,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本二认为“作者的办法和表达太过平庸,自然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写作者需要读书、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技艺,才能不负众望”,文本一的表达技巧在于运用大量细节描写传达爱情之美,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每到夜晚,听到前沿阵地上炮弹的呼啸,看到爆炸的火焰照亮天空,他的心就紧紧的,担心娜娜是否被卷入了战争,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否被打乱,甚至想到她是否加入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队伍……他不敢想象,但又不能不去想……施罗克在祈祷着反法西斯盟军收复失地打败德国的同时,又害怕娜娜受到无辜的伤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作者描述施罗克对娜娜的思念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创作艺术手段高明,引发共鸣,极具感染力。
文本二认为“要起到文学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假恶丑也存在,不占社会主流。要让读者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文本一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形象——娜娜:“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亲爱的施罗克,你在哪里”“在场的人都哑巴似地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娜娜对爱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盼能让读者感受到真善美,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娜娜的勇敢、善良、大爱给人深刻的思索,善的引领。
文本二认为“故事不能太完整,要留有余味,让读者产生很多联想”,文本一关于娜娜的描写就很少,只露出冰山一角:“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就因反法西斯行为给察觉而罹难”“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小说并没有详细描述娜娜被捕的过程、制作无药弹的过程,使故事有留白,令人回味,引人联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湖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