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专练:散文语言鉴赏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专练:散文语言鉴赏(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这样的: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个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
试题预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这样的: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个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选自杨振声的散文《书房的窗子》的第二段
1.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上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① 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
② 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 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   饭
     钱锺书
吃饭,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的哲学所谓“前定的调和”,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徵羽不相配。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至于请饭时客人数目的多少,男女性别的配比,我们改天再谈。
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吃饭”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为思辨对象,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现实与历史,借以揭示人类某些文化真相。
B.本文是典型的“微言大义”文本,既包含对人类世相文化的破解,又充满对精英政治文化、古代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讥刺。
C.文章告诉我们,名义上是主要的东西,实则是次要的;名义上是陪衬的东西,实则是主要的,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
D.作为议论散文,本文入微透骨的析理,汪洋恣肆的文字,横无际涯的文思,含笑谈哲理的幽默,无不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1.C
2.评论者把钱锺书先生的散文称作“学者型散文”,其“学者”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①旁征博引的学识:文章引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吃饭有关的事例、典籍、论述;②以小见大的智慧:从平凡的吃饭这等小事,挖掘出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③严谨缜密的逻辑:文章由吃饭产生的联想,联系巧妙,过渡自然,引申出的道理分析精当透彻。
3.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①联想类比,如把吃饭和艺术、政治、音乐联系在一起,出人意料,又合情理,新奇有趣;②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如称孔子为“他老先生”, “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戏谑的意味;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拟人如“舌头……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比喻如“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文章告诉我们,名义上是主要的东西,实则是次要的;名义上是陪衬的东西,实则是主要的,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中“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错,这种说法扩大了文章批判的范围,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不准确。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句子进行概括作出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本题要求分析其“学者”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解答时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学者”,思考“学者”的特点,如学识广博、富有智慧、思维严密等,再进一步思考“学者”的这些特点,在行文中表现在哪里。然后仔细阅读文本,加以筛选、整合。钱锺书先生的散文被评论者称作“学者型散文”,其散文特征有旁征博引,知识性强;联想丰富,比喻新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文章引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吃饭有关的事例、典籍、论述,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可见作者的学识渊博,能旁征博引;文中说“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以上文中说的这些道理,都是作者从平凡的吃饭这等小事,挖掘出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都显示出了作者能以小见大的智慧和睿智;作者由吃饭产生联想而为文,巧妙地和现实社会进行联系,能够通过表象挖掘出的深藏的社会文化意义,在结构上过渡自然,从“吃饭”这样的小事中生发出的道理分析得也是精当而透彻。
2.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的能力。艺术手法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的解答,应先找出作者行文中的幽默之处,然后再体会分析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文中把吃饭和艺术、政治、音乐联系在一起,如“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这些内容通过联想和类比表达出来,新奇有趣,收到了出人意料,又合情理的效果,能体现出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文中说“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把孔子称为“他老先生”,“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作者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与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用充满戏谑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了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本文通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让读者体会语言幽默的风格。如“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三)、【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房子是囚人的
贾平凹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
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人为什么都要自个儿寻囚呢?没有个房子,哪里都是你的,哪里又岂能是你的?雁过长空无痕,春梦醒来没影,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属于你,就是这房子里的空间归你。砰地推开,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沏一壶荼品品清寂,没有书记和警察,叱斥老婆和孩子。
和尚没有家,也还有个庙。
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现在的官们款们房子有几幢数套,一套里有多厨多厕,却向往没墙没顶的大自然,十天半月就去山地野外游览,穿宽鞋,过草地,吃大锅,放响屁,放浪一下形骸。没房于的,走到公共厕所都在暗暗设计:这房子若归我了,床放哪儿好,灶安在哪儿好。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否则,在某个早晨,人都会突然飞掉。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两室三室的——人什么都不怕,人是怕人,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人生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人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因此不论是乡下还是闹市,没有人走错过家门,最要看重的是他家的钥匙。有家就有了私产和私心,以前有些农民出门在外,要拉屎都要憋着跑回去,拉在他家的茅坑里,憋不住的,拉下来也用石头溅飞,不能让别人捡拾去。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房间里,随心所欲地布置了,在外做什么职业,在内就表现什么风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内就要补上。官人们的坐椅大,躺椅长,桌上有两副眼镜,看报纸一副,看人一副,墙上要有大的地图,书架里有领袖的装帧豪华的文集。款人们的房间里英文字母最多,以钱币叠成的菠萝挂在墙上,有一个壁橱是供了财神的,通有电光,遥感能发“财源茂盛”之声。想做艺术家的布置出了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氛围,有完整的盘羊头骨,有偌大的插画轴瓷缸,书不上架堆在桌上,纸烟拆开用烟斗来吸。那些自己做苦工偏要培养儿女做音乐家的,钢琴摆在窗下。病恹恹的,常年卧床的,挂龙泉剑在床头。而实在的人,过平常日子,家具是逐步添办的,色调不一,米袋子同浴盆、凉鞋、舍不得丢的吃过饼干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华字典》共放于缝纫机面板上,墙上是全家照片镜框和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他们今天把桌子移靠窗,明天床又东西向变为南北向,常变要出新,再折腾还是拥挤。
书上写着的是: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有趣的是,越是贪恋,越是经营,心灵的空间越小,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家真是船能避风吗?有窝就有安与乐吗?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摘自贾平凹《说舍得: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房子”为主线,开篇就提出了房子用来“装什么”的问题,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描写不同身份的人房子里的陈设,旨在说明房子的风格因职业、需求和获得感而异,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文章最后写到,“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这是作者在对鲜活的生活体验后才形成的理性感悟。
D.文章运用鲜活而生动的对比,将生活中的一种怪圈展现出来,语言诙谐有趣,以“囚”喻房,形象又有一定的警诫作用。

2.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简析。(★)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融入方言土语,自然亲切。如第四段中“砰地推开,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
②语言幽默、朴拙率真,浑然天成。如第七段“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么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些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
③以短句为主,像拉家常,简洁明了,句句入心。如最后一段“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3.“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这句话和钱锺书《围城》中“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反映了人生活中一种怎样的心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这两句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在矛盾中挣扎,自寻囚禁,作茧自缚,甚至茫茫然、惘惘然而不知终日,表面上写人们面对“房子”时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人被“意识”左右,为“精神”所束缚难以摆脱困境的矛盾心理。要想摆脱这种矛盾的心态,拥有自由和一份坦然与快乐,就要“平平常常,自自然然”,不要为外物役使,不陷入欲望的“围城”中。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错误,从文章来看,作者只是陈述客观现象,并没有流露出具体态度,尤其是“褒”没有事实依据。故选B。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题干中“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将语言特点与“生活”联系起来,答题指向非常明确。纵观全文,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口语化。答题时,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如第四段“砰地推开,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的描写等,无论是对人物行为的描写还是内心的呈现都是这样闲谈式的生活语言。本文还善于将方言融人其中,比如第七段中的“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等,让人感到自然面亲切。幽默风趣是本文语言生活化的第二个特点,如第七段“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么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过板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这不是故作幽默,而必来自对生活深人细致的观察。全文以短句为主是不义语言生活化的第三个特点,从句式上来看,基本都是短句,像是面对面拉家常,说长论短,讲述人生百态和各种困境,简洁明了,但却句句人心。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究重点语句意蕴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在探究其意蕴时,要整体感知小说,深入理解作品;还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理解本文中的重点语句与钱钟书的名句,要着眼于文本整体,从写作背景、 创作意图、文章主旨等方面思考,切忌断章取义。“寻求自囚,又寻求自由”以及“城内与城外人的奋斗”,这两句反映了人们“在矛盾中挣扎,茫茫然”的一种普遍心态,表面上写人们面对“房子”时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人被“意识”左右,为“精神”所束缚难以摆脱困境的矛盾心理。只有拥有 “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心态,才能摆脱这种矛盾,不为外物役使,不陷入欲望的“围城”中。
(四)、【2019•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感悟九华
梁衡
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如有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28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20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
④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专练:探究散文标题』  下一个『2022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专练:概括散文内容要点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