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八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班级姓名座号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
试题预览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姓名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①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曾子的“慎独”,以其极限化的修身追求,蕴含了极致化的至善企慕。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②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觉要求。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 。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已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①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②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B.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C.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D.道德个体只要在外显的行为上做到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就是一个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因为儒家的“慎独”思想与主体性道德人格高度契合,且不带有时代局限性,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倡。
C.道德人格的主体性培养首先要有自觉性,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思想契合。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终极目标相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曾子“慎独”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综合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在(2)、(3)横线处补写句子。(每处不超过10个字)(2分)

5.材料一是如何阐述曾子的“慎独”观?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3小题,共13分)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两个孩子希望今天的上海或许比昨晚的好一点,也醒了一会了,只因父母叫他们再睡一会,所以还躺在床上,彼此呵痒为戏。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料是我早先也料到的。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 ‘地方上又没有战事,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这句话确然是他的声口。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
“你要晓得,回去危险呢!”潘师母凄然地说。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挑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局长看见了,至少也得说一声“先得我心”,便得意地卷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张,派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刚才的残墨写寄与夫人的信。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象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车!车!福星街教堂。”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
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象是办喜事的样子。
  一个职员喊道, “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就请你当了吧。”
  “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
  “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
  “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让杜统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
  “我哪里配写这上边的字?”
  “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注】1924年10月,江苏军阀齐燮元(属直系)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属皖系)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齐卢之战”,叶圣陶先生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此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争来临前,潘先生携家人离开让里逃难到上海,可一心挂念学校的潘先生放心不下学校,不顾夫人劝阻执意要回让里复学。
B.作者虽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写潘先生在难中的琐事,但也令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军阀混战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悲哀和苦难。
C.描写潘先生回家时“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等言行,看出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以及对王妈的信任。
D.文中潘先生“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为能入红十字会尽己之力而感到喜悦、自豪。
7.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文一大特色,请梳理出潘先生在“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之前的心理变化。(4分)


8.叶圣陶遵循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形象,“潘先生”是哪类人的典型?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典型意义。(6分)


三、古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知识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撰写(zhuàn)  谆谆(chún)漆黑(qī)       禁锢(jīn)穷厄(è)
B.捍卫(hàn)    炮制(pào)虔诚(qián)   扶辇(niǎn)  伏弩(wú)
C.惨怛(dàn)    怜悯(mǐn)   啮雪(niè)    帝喾(gào)   拳拳服膺(yīng)   
D.恫吓(dòng)     编篡(zuǎn)浊秽(huì)   馋谄(chǎn)     节旄(máo)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其辞微(微小)               ②平伐(炫耀)其功  
③募士斥候(侦察兵)百余人     ④反欲斗两主(争斗)    
B.①贾生吊之(慰问)             ②屈平既疾之 (嫉妒) 
③宜皆降(使……投降)之       ④舆归营 (用车载送) 
C.①使屈原造为宪令(起草)         ②厚赂(贿赂)单于  
③杖(节杖)汉节牧羊           ④羝乳(生子)乃得归
D.①会论虞常(判罪)             ②如惠语以让(责备)单于   
③天雨雪(动词,下)           ④单于壮其节 (认为……豪壮)

11.下列加点词语古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假话、谎言   
②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治理国家
B.①《国风》好色而不淫:淫乱、混乱
②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诋毁、说坏话
C.①然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镇静、沉着     
②且陛下春秋高 :年岁、年纪
D.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长辈的尊称  
②置币遗单于:财物、礼物
12.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何以汝为见
B.①蹈其背以出血 ②皦然泥而不滓者
C.①屈平既绌 ②厚币委质事楚
D.①乃令张仪详去秦 ②前以降及物故
1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见犯乃死,重负国。
1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B.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我)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译文:大臣有的因罪逃亡、有的被杀,这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去)安危也不可知,您又为了谁呢?
D.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译文: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时,平时与副使张胜相熟识,私下拜访张胜。
1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在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同志,“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
B.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创作的《汉书》是继《史记》后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C.司马迁因李陵一案受刑,以屈原著《离骚》自况《史记》的撰写,为屈原作传的写法别具一格,《屈原列传》夹叙夹议,叙评结合,寓评于叙、叙中寄情,更像是人物评传。
D.《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认为自然人的怜悯心是最普遍、有用的美德。他的观点与孟子的“恻隐之心”的阐发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怜悯心的普遍性、原发性及其意义。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汉将韩信引兵将东击齐。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无行!”信然之,从其计。齐王以郦生为欺己而亨之,因败走。信遂定齐地,自立为齐假王。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且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信遂谢通。  
后信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若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
至齐悼惠王时,曹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节选自《汉书•蒯通传》)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
B.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
C.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
D.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丑之/入深山隐居/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同讳,即同名。古人讲究避讳,蒯通原来名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所以后人将他改称为蒯通。
B. 假王,文中指暂代之王。假,即“临时的,代理的”,与“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中的“假”同义。
C. 处士,是对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者的称呼,也泛指未做官的士人。“士”,是官吏与知识分子的通称。
D. 相,即指丞相。汉承秦制,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丞相官位最高,后通称为宰相。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蒯通谋略高超,助韩信扩张权势。在郦食其成功游说齐国投降的情况下,蒯通仍然鼓动韩信攻齐,韩信最终平定齐地,自立假王;而郦食其不幸惨死。
B. 蒯通识见敏锐,劝韩信背叛汉王。蒯通以“江山稳固之后,国君就会残害功臣”来劝诫韩信,并预料韩信功高震主的危险结局,极具洞察力和预见性。
C. 蒯通辩才无碍,使刘邦赦免自己。面对高祖的责问,蒯通用典取譬,一番花言巧语,成功隐瞒了自己曾游说韩信背汉自立的事实,最终得以死里逃生。
D. 蒯通能力出众,替曹参谋议政事。作为幕宾,他善于检举过失,全力辅佐曹参,有人评价其在识才荐人方面,齐国无人能及,请他向曹相国荐举贤才。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

(2)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20. 蒯通说“臣请乞火于曹相国”这句话是何意思?蒯通采用何种说理方式完成客之所托?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
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 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 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 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2. 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四)古诗文默写。(10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对屈原在文章中经常使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的解释是:
,。
(2)《将进酒》中借饮者表达当权者埋没人才,抒发怀才不遇之愤慨的句子是:
,。
(3),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4),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
(5)摐金伐鼓下榆关,。(高适《燕歌行》)
(6)梦入神山教神妪,。(《李凭箜篌引》)
(7),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
(8)相看白刃血纷纷,。(高适《燕歌行》)
四、语言综合运用。(9分)
24.文段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
C.《典籍里的中国》用刨根究底、旁证博引的方式驰骋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传承,让观众眼界大开,堪称当下文化节目的扛鼎之作。
D.“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取之不尽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2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B.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2月)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