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记叙文复习考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2中考记叙文复习考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语文讲义——记叙文复习考点三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题预览
语文讲义——
记叙文复习考点三
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例句2: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顶”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例句3“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狡猾”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但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机敏观察和自以为把握了老师心理状态的得意心理。
答题技巧:明确词语本义(或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或修饰成分、感情色彩 )    在语境中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    联系文章内容总结(或突出人物形象、或表达什么情感等)
二、典型例题:              
     (一)爷爷的芦苇荡
①奶奶去世后,爷爷还是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一个人孤零零守在村头那间红砖搭建的小房子里。
  老头的固执,让父亲和叔叔很是难堪。他们盖起了两座三层带院小楼,房间多得恨不得能开宾馆。然而,老头却不给他们表现孝顺的机会。
  爷爷的房子前,有一大片湿地,生长着大片芦苇。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每年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爷爷会套上他的塑胶防水鞋,一头扎进芦苇荡,然后朗声喊道:“今年的苇叶长得不赖啊!”身上挂满新打的苇叶,看起来像个白发绿巨人。
  ④每当此时,爷爷都很开心。幼时放学归来,我会帮他整理苇叶,把这些绿叶子从头到脚捋平,几十片一组,码齐。再用藤条植物的青皮做细绳,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一把可以卖5毛钱。每年端午前,光这些苇叶,就可以为他换来几百块吃药的钱。
  ⑤但是,老头很倔,即便年过70病患缠身,也绝不是那种凡事都找儿子伸手要钱的主。我总以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发给他的“体己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⑥今年端午回家,路过芦苇荡,看见爷爷正独坐着抽烟。当年让我当马骑的宽阔后背,如今佝偻得让人心疼。我帮他点上一根烟,爷孙俩盘腿坐在新鲜的泥土上。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着一片风干的鱼皮。这是一张多年前的旧照,据说出自一位到乡下揽活的照相人之手。照片上的爷爷身着那件穿了多年的“的确良”白衬衣,看得出奶奶也是“盛装出镜”。背景是再熟悉不过的芦苇荡,只不过小一些而已。
  ⑦“你可知道,这片芦苇,就是你奶奶种下的。”爷爷摩挲着手里的照片对我说:“那时候穷啊,到了端午节吃不起粽子,你爸和你叔,看见别人吃,就哭喊着闹。你奶奶就栽了几棵芦苇,自己打苇叶,自己包粽子吃。”
  ⑧是的,奶奶包的粽子,温润过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胃与心。她亲手挑选糯米、蜜枣、白糖,地锅里柴火烧旺,架上过年时蒸馒头的大笼屉,厨房里蒸汽缭绕,处处浓郁着苇叶的清香和米饭的糯香。
  ⑨自从奶奶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后,这种独特的美味就再也尝不到了。奶奶在床上熬了7年。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工作,爷爷变身全职保姆。等到奶奶灯枯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⑩仲夏的清风穿行而过,几只红嘴水鸟受到惊吓,小腿一蹬,呼哧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繁华褪尽的芦花荡着秋千从枝头飘下,落在爷爷的白发上,也落在那张旧照片上。
  ⑾原来,老人之所以“不近人情”地坚守老屋,和老天爷的“体己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守在这里,无非是为了每天多看一眼这片芦苇。对于爷爷来说,这片充满灵性的芦苇荡,是他和奶奶的生活从贫穷走向殷实的见证,是馥郁而又酸涩的岁月记忆,是相濡以沫的真情年复一年尝遍荣枯却从未凋零的丰碑。
1、文中的“我”对爷爷不肯搬到新造的楼房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开始“我”认为爷爷不肯搬离这个小房子,是舍不得大自然给他的“体己钱”;
后来听爷爷讲了她和奶奶与芦苇荡的事情,才知道他守在这里是为了怀念和奶奶的难忘岁月。
1、联系语境,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这些家伙繁殖能力超强,似乎大风一吹,它们就得到了养料,嗤嗤地往上蹿。

等到奶奶灯枯油尽的那一天,爷爷也仿佛丢了魂魄,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手足无措”本指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这里生动传神的刻画出奶奶去世后爷爷失魂落魄的神态(1分),表达出爷爷对奶奶的深情。(1分)
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爷爷手里握着一张褪色的照片,像握着一片风干的鱼皮。

4、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解答。(4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内容上:点明了爷爷坚守芦苇荡的真正原因,表达了爷爷对奶奶的怀念之情,深化中心。
                      (二)雪夜
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⑤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 他们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⑾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⑿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⒀“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⒁“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⒂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⒃“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⒄“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⒅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⒆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5.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6.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答两点即可)(6分)

7.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4分)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8.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段落多余,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用意。(4分)


(三)你的手机掉了
①雪,下得似乎更大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打着旋落在地上,把整个县城妆点成白茫茫的世界;北风呼啸着吹在身上,像刀子似的,把脸和手割得生疼。
②仙城北关一个城乡公交车站点上,昏黄的路灯映出一道模糊的瘦小身影,他是杨洋。
③杨洋是一位初三学生。寒假后独自一人在空旷的车站等待着回家的公交车。寒风冻得他瑟瑟发抖。空无一人的车站,使他感到寒冷与孤独。
④一辆公交车终于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缓缓地停在车站。杨洋赶紧抖抖身上的雪,快步上了车。这也许是最后一班车了,他不想因自己行动太慢而耽误了上车。
⑤上车后,杨洋一边搓手取暖,一边观察车内的情况:灯光忽明忽暗,乘客寥寥无几。司机的后侧,一部车载电视正在播放着一部电视剧……忽然,杨洋的目光定格在了一位中年女人身上。吸引住杨洋目光的,是女人包中微微露出的一部手机。杨洋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部手机。他很久没有爸妈的信息了。原想着一放寒假,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过个团圆年了。可是,爷爷说,他们又不回来过年了。他想他们,连做梦都在想他们。如果拥有一部手机,他就可以跟爸爸妈妈说话了。他会向他们说,自己又长高了,这次期末考试,他考了班级前三名。老师说,明年中考,他一定可以考上重点高中。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爸妈。他们多么希望他考上一所好学校啊。但他知道,像他这样来自贫困家庭的穷学生,要买一部手机无疑是一种奢望。而此刻,女人的手机就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杨洋鬼使神差地坐在了女人后面的座位上。
⑥雪下得更大了。公路上,田野里,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白茫茫的耀人眼睛。车开得很慢,蜗牛般地爬行。几分钟后,许是车内忽明忽暗的灯光,也许是漫天的雪花扎人眼睛,车中的人大多都陷入了沉睡,杨洋也变得昏昏欲睡。忽然,公交车一个急刹车惊醒了所有人。随即,车中传来了抱怨声。又过了几分钟,车中才安静了下来,大家又进入了梦乡。而杨洋却再也睡不着了——刚才的急刹车差点将女人包中的手机晃出来,在包里半隐半露。而那女人却因陷入了熟睡而浑然不知。
⑦“我完全可以偷偷地拿出来,然后不动声色地下车回家,不会被发现的。”杨洋想,“可这样好吗?”杨洋陷入了抉择中,仿佛有一个恶魔和一个天使都在为他出谋划策。恶魔说:“拿吧拿吧,反正这女人有钱,不会在意一部手机的。”天使说:“你这样做是错误的,会被抓的,你难道就不懂这
个道理吗?”最后,欲望终究战胜了理性,杨洋的手不受控制地将手机拿出了一点,一张写着“生日快乐”的卡片出现在眼前。显然,这个手机是女人送给她儿子的礼物。杨洋心中咯噔一下——明天他就满十五岁了,却未收到一件礼物。他的爸爸妈妈连一个电话也没有打给他。杨洋知道,不是他们不打给他,而是他没有电话。“不行,我一定要得到它!”杨洋已被欲望控制了心智。
⑧就在杨洋将要把手机拿出来时,熟睡中的女人轻咳了一声。杨洋的手抖动一下,手机“啪”的一声落在了地上。“抓小偷!”电视里,一个警察正在给一个小偷戴手铐。杨洋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电视里那样的罪犯。不行!他不能成为一个罪犯!杨洋的理性战胜了欲望。他轻轻地把女人叫醒:“阿姨,你的手机掉了。”女人睁开眼睛,看看掉在地上的手机,微笑着说:“是吗,小朋友?请你给我拾起来好吗?”杨洋涨红了一张脸,把手机捡起来交到女人手里。“小朋友,你真是个好孩子!”女人把手机装进手包,一双温柔慈祥的眼睛意味深长地望着杨洋。温柔的话语让杨洋想起了妈妈,他眼里汪满了泪水。
⑨“小朋友,想妈妈了吧?要不,你给妈妈打个电话?”女人把手机掏出来,放在杨洋的手里。杨洋拨通了妈妈的号码。杨洋刚叫了一声妈妈,眼泪就下来了。
⑩十年后,已成为一家公司经理的杨洋出现在一座女警察的墓碑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9、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4分)
①看到手机,渴望得到→② →③ →④真诚理解,接打电话。
②:
③:
10、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温柔的话语让杨洋想起了妈妈,他眼里汪满了泪水。
“汪”,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写出了杨洋眼中蓄满了眼泪,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杨洋战胜心中邪念以及对女人的感激之情,对妈妈的想念而百感交集的心理。
(四)晒书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儿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儿,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幕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因,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风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的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儿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12.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_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1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14.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详略安排)



(五)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5.“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记忆深刻,不可磨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九(下)语文现代诗通关复习巩固练习题』  下一个『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