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质匮
试题预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从冬日之始就储藏大白菜是一种无奈之选。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大白菜的种种过往早已幻化为家庭记忆的脉脉(mò)温情,令人莞(wán)尔。
B. 对于囿(yòu)于外部环境而无奈选择“躺平”的干部,要通过纪检监查与组织部门的行动,努力扭转相关单位的风气,帮助单位形成公平、上进的工作氛(fēn)围。
C. 住在家里,每看到书籍零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遍,霎时间混(hùn)浊的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座,游目骋(chěng)怀,乃觉有不可言喻的快慰。
D. 在北方,风裹挟(xiá)雪花奔腾而来。顷(qǐng)刻间,天地银妆素裹,万物回归纯洁本色;南方的冬雪则温婉细腻,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房顶上,秀丽的建筑与白雪相映成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甲】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寥寥无几。不少人为这种选课现象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无可厚非,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乙】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丙】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寥寥无几 B. 权力 C. 无可厚非 D. 因此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一项是(   )
A. 实践表明,在亚运会筹办期间多打互动交流牌、多做文化惠民事,既有利于展示杭州魅力、浙江风采,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进而传播体育文化。
B.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往往会用艺术的手法对人或社会的某些错误,进行揭示、批评、攻击,这便是讽刺诗的特点。说得俗气点,就是以文雅的方式骂人。
C. 航天员 出舱活动期间,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
D. 近日,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市长负责制,指出能否做好辖区内“菜篮子”产品的保供稳价工作,取决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的行政水平。
5.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赵立坚发言:中美再续“乒乓外交”佳话,对中美两国体育界乃至两国人民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B. 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某高校校园广播稿:我校是双一流学校,人文底蕴丰厚,欢迎诸位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
C. 9月25日晚孟晚舟回国在深圳宝安机场演讲: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
D.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五一期间,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四期。截至目前节目已经播出《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在这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徐霞客游记》《道德经》《易经》《传习录》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节目仅播出四期,就获得《新闻联播》播报9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报等国家级媒体刊文报道60次,收获全网90条热搜,视频播放量超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亿。除了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被网友誉为“封神之作”的《典籍里的中国》,更是引发了海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京华中原》、《自由日报》等海外华文报刊,《华尔街日报》、法国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为节目点赞。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文章《中国正摸索如何制作必看宣传电视节目》中报道:“自3月上传至YouTube以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已被观看2.5亿次,豆瓣评分为9。”
节目播出后,不仅在国内迅速引发破圈层传播,更在海外掀起了一波“典籍热”。这离不开节目强大而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内核,也离不开节目的创新表达,节目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学校将举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推介会,请你选择其中一期典籍内容或者典籍作者所展现的精神,来阐明节目的当代意义,不超过10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中国的乡镇建设,应该是“软硬兼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注重的是硬件的改造,“美好乡村”建设注重的是经济建设。只有到了“美学乡村”建设阶段,才真正注意到了内在文化的复兴与外在设计的重构及其统一。“美学”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在追求好生活基础上对美生活的延伸,而美生活恰恰可以让好生活升华。
当前乡村小镇的改造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出现了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地方以工业化思维进行改造开发,将城市生活模式照搬到乡镇,破坏了原有的生活习惯、聚落形态和自然风貌,甚至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以文旅开发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容易出现以商业文化驱逐本地文化的问题,大型建筑拔地而起,景观设计突兀生硬,原住民被驱赶出原来的生活空间,只留下旅游商品的空间。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小镇的规划者、建设者缺乏必要的审美感受力,对于何为美、何为特色没有准确的认识。要解决当下“万乡一貌”“千村一样”的窘境,就需要美学的多样化参与进去。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很早就提出,中国乡镇应该像繁星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局面,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一个恒星吸纳了其他的星。因此,中国美学小镇应以“生活美学”为导向,重点在于突破城乡融合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生活美学”作为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的美学,尤其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文化包括美学在内一定能够促进中国乡村的极大发展,美学在里面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想为中国小镇树立一个生活美学的标准,涉及我们怎么为乡村塑美形,如何为生活铸美魂等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中国农民,包括来到农村的城市人,他们共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小镇美学榜样”的征集发布,是中国人理想乡居生活落地实现的重要方式,为国际提供一个农耕文明的美学标准,一个中国人独特美学的生活方式。
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尚未把审美提到应有的高度,作为乡镇的规划者、建设者,如何建立必要的审美感受力,同时具备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就成为当前的急需。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的生活美学在乡镇落地生根的一次巨大推动。从美丽乡村注重硬件改造,到美好乡村注重经济建设,到美学乡村注重文化复兴,归根结底,那就是聚焦在乡村文化保存与现代性转化之上。在综合国外优秀的城镇改造经验基础上,乡村文化保存意味着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传统。现代性转化则意味着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化手段,将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由此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进而拉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活水平。
那么,什么是美学乡镇呢?我想可以用三句话来说:生活的乡镇,生态的乡镇和生产的乡镇。
首先,乡镇是一个生活的乡镇,是一个活着的乡镇,并不是像某些特色乡镇开发之后的那一刹那就已经死掉了,既没有本地的居民,也没有外来的游客。其次,我们强调这样的美学乡镇还应该是一个生态的乡镇,乡镇的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美作为代价的。最后,这个乡镇一定是既有生产又有消费的乡镇,即它是有经济活力的乡镇,是有经济动力推动它继续生产、生活、生态地发展下去的乡镇。这样的乡镇才是符合我们标准的美学乡镇。
乡村与小镇的美学,追求的乃是“小而美”的美学,而不是“大而全”的美学。每处小镇乡村都应该找到具有土著性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境,从自然的水、森、田、湖、草、海到环境、建筑、景观,都要实现一种没有工业气息的融景与融艺。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让这些外在的改造皆与民众的乡土生活之间形成血脉相通的关联,只有这样的乡村小镇才是“活的”且是“美的”。
(刘悦笛《让“生活美学”在乡镇落地生根》,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美学乡村”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学乡村”建设,是乡镇建设的最高阶段,是在“美丽乡村”“美好乡村”等“硬”建设基础上的“软建设”。
B. “美学乡村”以体用不二的“生活美学”为导向,使之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相结合,促进了中国乡村的极大发展。
C. “美学乡村”建设注重文化复兴,聚焦于乡村文化保存与现代性转化上,这意味着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乡村文化传统。
D. 乡村的发展绝不应该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保障生态美的同时保障它的经济活力,这样才可能成为“美学乡村”。
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一项是(   )
A. 当前乡村小镇在改造建设中出现了以工业化思维进行开发、照搬城市生活模式的问题,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活习惯,甚至对当地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B. 乡镇的规划者、建设者缺乏必要的审美感受力,缺少对“美”和“特色”的准确认识,这不利于在乡村小镇改造建设中出现“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局面”的理想状态。
C. 征集发布“小镇美学榜样”,可以让我国理想乡居生活落地实现;也可以为中国小镇树立一个生活美学的标准,还可以为国际提供一个农耕文明的美学标准。
D. 乡村小镇能否找到具有土著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境,能否让外在的改造与民众的乡土生活之间血脉相连,是能否实现乡村小镇是“活的”且是“美的”的关键。
9. 请用自己的话逐层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士和狐仙
汪曾祺
杨渔隐是个怪人。怪处之一,是不爱应酬。杨渔隐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地名大淖大巷。一个小小的红漆独扇板扉,不像是大户人家的住处。这是个侧门,想必是另有一座大门的,但是大门开在什么方向,却少人知道。便是这扇侧门也整天关着,好像里面没有住人。只有厨子老王到大淖挑水,老花匠出来挖河泥(栽花用),女佣人小莲子上街买鱼虾菜蔬,才打开会儿。据曾经向门里窥探过的人说,这座房子外面看起来很朴素,里面的结构装修却是很讲究的,而且种了很多花木。
杨渔隐很少出来,有时到南纸店去买一点纸墨笔砚,顺便去街上闲走一会儿,街坊邻居就可以看到“大太爷”(杨渔隐是大房)的模样。他长得微胖,稍矮,很结实,留着一把乌黑的浓髯,双目炯炯有神。
杨渔隐不爱理人,有时和一个邻居面对面碰见了,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因此一街人都说杨渔隐架子大,高傲。这实在也有点冤枉了杨渔隐,他根本不认识你是谁!
杨渔隐交游不广,除了几个做诗的朋友,偶然应渔隐折简相邀,到他的书斋里吟哦唱和半天,是没有人敲那扇红漆板扉的。
杨渔隐所做的一件极大的怪事,是他和女佣人小莲子结了婚。这地方把年轻的女佣人都叫做“小莲子”。小莲子原来是伺候杨渔隐夫人的病的。杨渔隐的夫人很喜欢她,见面就觉得很投缘。杨渔隐的夫人得的是肺痨,小莲子伺候她很周到,给她煎药、熬燕窝、煮粥。杨夫人没有胃口,每天只能喝一点晚米稀粥,就一碟京冬菜。她在床上躺了三年,一天不如一天。她知道没有多少日子了,就叫小莲子坐在床前的杌凳上,跟小莲子说:“我不行了。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顾老爷。这样我就走得放心了。我在地下会感激你的。”小莲子含泪点头。
杨夫人安葬之后,小莲子果然对杨渔隐伺候得很周到。每年换季,单夹皮棉,全都准备好了。冬天床上铺下厚厚的稻草,夏天换了凉席。杨渔隐爱吃鱼,小莲子很会做鱼。鳊、鲜、清蒸、汆汤,不老不嫩,火候恰到好处。
日长无事,杨渔隐就教小莲子写字,小字写《洛神赋》,教她读唐诗,还教她做诗。小莲子非常聪明,一学就会。杨渔隐把小莲子的窗课拿给他的做诗的朋友看,他们都大为惊异,连说:“诗很像那么回事,小楷也很娟秀,真是有夙慧!夙慧!”
杨渔隐经过长期考虑,跟小莲子提出,要娶她。“你跟我那么久,我已经离不开你;外人也难免有些闲话。我比你大不少岁,有点委屈了你,你考虑考虑。”小莲子想起杨夫人临终的嘱咐,就低了头说:“我愿意。”
把房屋裱糊了一下,请诗友写几首催妆诗,贴在门后,就算办了事。杨渔隐请诗友们不要把诗写得太“艳”,说:“我这不是扶正,更不是纳宠,是明媒正娶地续弦,小莲子的品格很高,不可亵玩。”
杨渔隐很爱小莲子,毫不避讳。他时常搀着小莲子的手,到文游台凭栏远眺。文游台是县中古迹,苏东坡、秦少游诗酒留连的地方,西望可见运河的白帆从柳树梢头缓缓移过。
杨渔隐忽然得了急病。一只筷子掉到地上,他低头去捡,一头栽下去就没有起来。
小莲子痛不欲生,但是方寸不乱,她把杨渔隐的过继侄子请来,商量了大爷的后事。根据杨渔隐生前的遗志,桐棺薄殓,送入杨氏祖茔安葬,不在家里停灵。
送走了大爷,小莲子觉得心里空得很。她整天坐在杨渔隐的书房里,整理大爷的遗物:藏书法帖、古玩字画,蕉叶白端砚、田黄鸡血图章,特别是杨渔隐的诗稿,全部装订得整整齐齐,一首不缺。
小莲子不见了!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走的。厨子老王等了她几天,也不见她回来。老花匠也不见了。老王禀告了杨渔隐的过继侄儿,杨家来人到处看了看,什么东西都井井有条,一样不缺。书桌上留下一把泥金折扇,字是小莲子手写的。“奇怪!”杨家的本家叔侄把几扇房门用封条封了,就带着满脸的狐疑各自回家。厨子老王把泥金扇偷偷掖了起来,倒了杯酒,反复看这把扇子,他也说:“奇怪!”
老王常在晚上到保全堂药铺找人聊天。杨家出了这样的事,他一到保全堂,大家就围上他问长问短。老王把他所知道的一五一十都说了,还把那把折扇拿出来给大家看。
座客当中有一个喜欢白话的张汉轩,此人走南闯北,无所不知,是个万事通。他把小莲子写的泥金折扇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一边摇头晃脑,说:“好诗!好字!”大家问他:“张老,你对杨家的事是怎么看的?”张汉轩慢条斯理地说:“他们不是人。“不是人?”“小莲子不是人。小莲子学做诗,学写字,时间都不长,怎么能得如此境界?诗有点女郎诗的味道,她读过不少秦少游的诗,本也无足怪。字,是至玉版十三行,我们县能写这种字体的小楷的,没人!老花匠也不是人。他种的花别人种不出来。牡丹都起楼子,荷花是‘大红十八瓣’,还都勾金边,谁见过?”
“他们都不是人,那,是什么?”
“是狐仙。——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向何处去了。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不是狐仙是什么?”
“狐仙?”大家对张汉轩的高见将信将疑。小莲子写在扇子上的诗是这样的:
三十六湖蒲荇香,
侬家旧住在横塘,
移舟已过琵琶闸,
万点明灯影乱长。
这需做一点解释。高邮西边原有三十六口小湖,后来汇在一处,遂成巨浸,是为高邮湖。琵琶闸在南门外,是一个码头。
(有删改)
10. 理解文中加点的两处“奇怪”的含义。
(1)
(2)
11. 结合全文,概括名士和狐仙的相同点。
12.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3. 小说以小莲子写在扇子上的诗结尾,试分析其妙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形势不如德论
苏轼
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而吴起亦云:“在德不在险。”太史公以为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儒者之言兵,未尝不以藉其口矣。请拾其遗说而备论之。
凡形势之说有二,有以人为形势者,三代之封诸侯是也。天子之所以系于天下者,至微且危也。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其善可得而赏,其恶可得而罚,其谷米可得而食,其功力可得而役使。当此之时,君臣之势甚固。及其一旦溃然而去去而不返则为寇仇强者起而见攻智者起而见谋彷徨四顾而不知其所恃。当是时,君臣之势甚危。先王知其固之不足恃,而危之不可以忽也,故大封诸候,错置亲贤,以示天下形势。
刘颂所谓“善为国者,任势而不任人。郡县之察,小政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多违而远虑固”。此以人为形势者也。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是则德衰而人之形势不足以救也。
以地为形势者,秦、汉之建都是也。秦之取天下,非天下心服而臣之也。较之以富,搏之以力,而犹不服,又以诈囚其君,虏其将,然后仅得之。今之臣服而朝贡,皆昔之暴骨于原野之子孙也。则吾安得泰然而长有之!汉之取天下,虽不若秦之暴,然要之皆不本于仁义也。当此之时,不大封诸侯,则无以答功臣之望。诸侯大而京师不安,则其势不得不以关中之固而临之,此虽尧、舜、汤、武,亦不能使其德一日而信于天下,荀卿所谓合其参者。此以地为形势者也。然及其衰也,皆以大臣专命,危自内起,而关中之形势,曾不及施,此亦德衰而地之形势不能救也。
夫三代、秦、汉之君,虑其后世而为之备患者,不可谓不至矣。然至其亡也,常出于其所不虑。此岂形势不如德之明效欤?《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无障塞而固矣。谨论。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错置亲贤                错:通“措”,安置
B. 近多违而远虑固          违:离开
C. 则无以答功臣之望        答:酬答
D. 皆以大臣专命            专命:不奉上命而自由行事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      句读之不知
B. 至微且危也              示赵弱且怯也
C. 非天下心服而臣之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虑其后世而为之备患者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苏轼的一篇策论文。文章开篇,作者虽寥寥数语,却援引了众多前人对于“形势”与“德”的关系的看法,顺势表明自己“形势不如德”的观点,并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开宗明义。
B. 在文章中,作者把形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为形势”,一种是“以地为形势”。“以人为形势”的以夏商周三代大封诸侯为代表,“以地为形势”的以秦汉选择险要的关中建都为代表。
C. 苏轼所说“以人为形势”中的“人”,专指君臣,而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够稳定的人际关系,即使大封诸侯不足以使这种关系永久稳固。他认为,在他所处的宋王朝,君臣关系就相当危险。
D. 作者将论述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王朝的君主,称得上深谋远虑了,然而一旦失去仁义而德行衰微,那么再好的形势,再大的天险,也不能阻挡国家的灭亡。
17.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 其 一 旦 溃 然 而 去 去 而 不 返 则 为 寇 仇 强 者 起 而 见 攻 智 者 起 而 见 谋 彷 徨 四 顾 而 不 知 其 所 恃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
(2)汉之取天下,虽不若秦之暴,然要之皆不本于仁义也。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南宋]张孝祥①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②,殆天数,非人力,洙泗③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④。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茄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⑤,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⑥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时任建康留守,当时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②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③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④区脱纵横:土堡很多。⑤埃蠹:尘掩虫蛀。⑥干羽:舞蹈乐具。
19. 取典自《论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弦歌地”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冠盖”一词,用借代手法,代指_________________。
20. 词作饱含爱国激情,声情激壮。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样的情感的。
(三)(6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代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矢。深则历,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①(《论语•宪问》)
【注释】①“果战!末之难矣。”意为:好坚决呀,没有办法跟他辩驳了。
21. (1)第一则材料中,“中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则材料中荷蒉者的“深则厉,浅则揭”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做事要__________的观点。
22. 荷蒉者认为孔子是一个固执的人,而孟子却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认为孔子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5)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中国人“土”,并把“土”当成贬义词。而文评人刘琼在评价女作家葛水平的作品时却说:“写作土性的葛水平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土性,在我的词汇库里是赞美,相当于根性。”
还有人说,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依旧具有“土性”,这里的“土性”并非贬义,而是对中国人流传固守的一些东西的最好比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