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拔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拔卷(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三单元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
试题预览
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有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节目通过与顶尖跨界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未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向大众提供了一种解读故宫文化的新方式。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故”与“新”、“旧文物”与“新文创”的平衡促进观众与古老文明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 
(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的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儿”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故宫文创自成一派,带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不过,对于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责任的文物文创,再创作的“标尺”是什么?是否需要建立行业标准?故宫作为文创的“龙头”,在这些问题上需要有所作为。一些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质量不够好等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文创产品既然是产品,也应当符合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既要有适合普通大众所需的生活“小玩意儿”,也需要有追求高端品位的精致工艺品。供给以创意审美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儿,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动力。 
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但当沉寂的文物变得热闹起来,获得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时,我们应选择以突破传统保护的方式达到展示价值和传播的目的,还是选择以更安全的方式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某些文创产品的设计过于迎合大众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我们应对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更加自信。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活化都被认为是一条能激活文化价值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放的底线却难以衡量。对于故宫而言,“过去”的姿态固然重要,但现在以及未来更值得思考。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使传统文化迎来新生,但也可能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的态势。文创产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使文化遗产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 
相比于热度,文物资源的开发需要对“保护和利用”进行冷思考。无论是用受众喜欢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审美内涵,还是通过满足商业价值来实现文化创意的结果,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岑梅玲子《从故宫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 
材料三: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爆款,让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故宫文创在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创新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苏醒,不仅对激活文物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打造故宫超级IP(知识产权)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一股清流。 
一项近40万人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近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形式,体现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被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并不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摘编自孔德淇《“故宫年夜饭”该不该取消,让市场效果说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故宫文创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打通观众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通道,在深层次上对文化“温故知新”。 
B.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的态势,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传播方式低俗献媚。 
C.材料二认为,故宫作为文创先行者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的生活场景,进而带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 
D.材料三认为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文创价值的大小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材料二的观点与之截然相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新了•故宫》引发人们关注,部分原因是节目在内容上让观众获得文化新认知的同时打造了全新的文创产品。 
B.故宫为遗产活化探索出了不少有效途径,但在传播方式上,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也存在低俗献媚等非议。 
C.在故宫文创掀起一波波网络热潮时,材料二站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角度进行冷思考,表现出了理性思维。 
D.不管文创产品与商业应该保持何等的距离,通过创新激活文物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等应是基本共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载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视野,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B.从某种程度来看,文创的底线思维和高线追求都是基于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事坚决不做,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事要敢于推动。 
C.故宫火锅店的装修设计以《紫光阁赐宴图》为主题,推出具有皇宫特色的“圣旨菜单”以及“万寿菊花锅,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宫廷文化,火锅店开张后一座难求。 
D.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藏品,更在于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 
4.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家家都张贴的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某年画博物馆想就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文创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为他们提三条建议。 
  
【答案】 
1.A 
2.B 
3.B 
4.①首先借现象引出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②然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的创意审美底线;二是从文创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三是从遗产活化的角度,提出文创产品的雷同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会使文化遗产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③最后进行总结,亮明观点,指出文化遗产再创造应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 
5.①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挖掘年画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文创产品。②创新传播方式。选用现代大众喜欢的流行表达方式,让年画融入当下的生活场景。③注重市场导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保证产品质量。(意思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 因果不当。由材料二中的“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的态势。文创产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可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的态势”与“文创产品复制雷同、传播方式低俗献媚”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C. 曲解文意。由材料二中的“故宫文创品类……带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可知,“让文创融入当下的生活场景,进而带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并不是故宫作为文创先行者的应有担当。 
D. 判断失当。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而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者是从不同角度论述文创的发展的,“截然相反的判断失当。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错,从材料二中的“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某些文创产品的设计过于迎合大众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文创产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使文化遗产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等可知,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低俗献媚等非议并不是“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A. “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强调的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公共职能,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C. 强调的是故宫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故宫火锅,一方面,它没有体现对文化遗产的再创造。 
D. 侧重于强调博物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突出了博物馆的现实意义,也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引出论题,以“超级网红”故宫引发的一系列话题展开,明确论题“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第二、三、四段属于分析问题部分,第二段先写故宫的文创研发,引出对文创供给的思考,段末明确“供给以创意审美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儿,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动力”;第三段先写故宫在文创传播方式上的突破,引出对传播方式的思考,段末明确“我们应对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更加自信”;第四段思考遗产活化,段末明确“文创产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使文化遗产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第五段总结前四段内容,亮明观点“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该题要求考生为关于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的文创活动的开展提建议。结合材料对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论述,考生可从挖掘年画文化内涵、开掘创新思路、注重市场导向等角度阐发。从挖掘年画文化内涵角度出发,从材料一可知要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从创新传播方式的角度来看,材料二所述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即创新传播方式。选用现代大众喜欢的流行表达方式,让年画融入当下的生活场景。从注重市场导向的角度来说,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保证产品质量。 
创新思路、把握文创程度等角度阐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钱塘江尽到桐庐 
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而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 
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带给人的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栻曾这样赞美它:“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 
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 
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富春江畔,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一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说服力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喜,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在此仅半年多时间,范仲淹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显然,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之属,不知不觉中失却了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会不会不经意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 
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 
(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润熨帖的感受       熨帖:平静而舒服 
B.氤氲而出             氤氲:烟雾云气浓郁 
C.徜徉行止             徜徉:徘徊,心神不宁 
D.多个领域中的翘楚     翘楚:杰出者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 
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春江,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 
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 
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8.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9.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6.C 
7.B 
8.(示例1)不同意。倒数第二段写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留这一段,是有其意图的,桐庐所倡导的是“慢生活”,但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让人们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 
(示例2)同意。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偏离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能更有力地突出主题。 
9.含意:从古至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升华生命意义的作用。 
分析:古代,无数文人墨客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人们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现在的人们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到疗治,以获得家园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春江”是错误的。北宋的范仲淹并非归隐于富春江。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的把握能力。 
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考生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如果同意,可从文章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说明理由。从内容上看,文章从开端的诗词之美,到山水之美,再到人文之美,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倒数第二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这些都偏离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会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另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讴歌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这一段记述显然与主题不吻合。 
如果不同意,也应从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毕竟不再是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既要跟上现代的生活节奏,也要保持诗意栖居的心灵,留下这一段,是有特殊意图的。桐庐所倡导的是“慢生活”,但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让人们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而是让人们正视生活,诗意地栖居。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是讴歌山水之美,更有现代生活之美,这种现代生活之美,也是这片神奇土地创造出来的。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把握能力。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的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的美才会让人们“移心易志”,所以,这句话是说,从古至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升华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文人画家入手,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而今天的人们,更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人们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大自然是一味大药,能让我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到疗治,以获得家园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阖,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取材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二 
孺人①之吴家桥②,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④,乃喜。 
(取材于归有光的《先批事略》) 
(注释)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子的封号,此是归有光对母亲的尊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单元练习


上一个『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