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前预习作业(10分钟)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石钟山记》课前预习作业(10分钟)
(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课前预习记录:月日星期石钟山记一、选择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
试题预览
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石钟山记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2.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人觉得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3.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得双石于潭上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不拘于时,学于余
4.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5.选出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临:对着。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地方去。
C.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尉:做尉官。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臆:缺乏客观证据的主观想法。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虽然)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D.汝识之乎(识:记得)
7.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绝:陡峭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证
8.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
A.水石相搏(击) B.虽知不能言(语言)
C.扣而聆之(听) D.桴止响腾(传播)
9.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噌吰如钟鼓不绝 鼓:敲击
B.一鼓作气 鼓:击鼓
C.令赵王鼓瑟 鼓:弹奏
D.微风鼓浪 鼓:鼓动、掀动
10.下列句子中,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咴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1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桴:鼓槌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妆 适:往,到
D.则山下皆石穴罅 罅:石洞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得双石于潭上 州司临门,急于屋火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及其所之既倦
D.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汝姊在吾怀,孤呱而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而此独以钟名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善万物之得时
D.乐琴书以消忧 驼业种树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北魏时期郾道元的《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人铸造“无射”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三、非选择类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情景默写
20.《石钟山记》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
(2)《石钟山记》中说明世上没能流传下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
(4)《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_”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户部……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错,户部为掌管户籍财政的机关,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是礼部。
故选D。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说法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郦元和李渤的观点都有所怀疑,而且作者本人也想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故选A。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石”。
A.宾语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
B.状语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即“于潭上得双石”。
C.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D.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不拘于时”中“于”表示被动。“学于余”即“于余学”。
故选C。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鸣:使动用法,使……鸣。
A.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B.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C.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弱:使动用法,使……弱。
故选C。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尉:官职名。句意为: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故选C。
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虽:即使。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故选A。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考:敲击。句意为: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故选D。
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言,用语言表达。句意: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语言表达。
故选B。
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鼓:名词,乐器名。句意:声音洪亮如同钟鼓声不断。
故选A。
10.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不是特殊句式;
B.是宾语前置句,“余”作“欺”的宾语,前置了,“余欺”即“欺余”;
C.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D.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今以钟磬置水中”即“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故选B。
1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
B.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并列。
故选D。
1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中的“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指“天空中”。
C.“所以”,古义,“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D.“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一般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故选A。
13.D
14.D
15.C
16.C
17.B
18.(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3)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罅:石洞”错误。句子译为: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罅”,裂缝。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把/介词,因。
B.于,介词,在/介词,比。
C.之,代词,它/动词,往,到达。
D.而,两个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A.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B.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爪,名词作动词,用爪抓。
C.舟,名词作状语,坐船走;善,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D.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业,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以褒奖善行”错误。谥号用以褒贬善恶,不只褒奖善行。如恶谥有“桀”“纣”“昏”“厉”等。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错误。从文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可看出,作者两处对水声的描写都非常有气势,并非舒缓。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陋者”,浅陋的人;“考击”,敲打;“实”,真相。
(2)“盛”,盛况;“觞”,酒杯,此处指饮酒;“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3)“害”,妨碍;“硕茂”,使……长得高大茂盛。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余音慢慢地消失。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19.(1)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2)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臆测来断定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3)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石之铿然有声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之石”;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2)目:亲眼;耳:亲耳;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3)陋者:浅陋的人;考击:敲打;实:真相。
20.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臆、郦、殆、详、渔、侧、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石钟山记》精品练习
』  下一个『
《石钟山记》优秀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